中秋节,读刘禹锡的诗《戏月》,字字不凡,如画。
几千年前的八月十五,有人站在独立的中庭看西方寒鸦栖息在树上,桂花被露水打湿。有人在洞庭湖上,驾着船,唱着歌。
“直到最后,我都没有拍过一个家庭的私照。”明月经过宫殿和城堡,也拍下了普通人的照片。挑起了多少感情和悲伤,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少欢乐。
我很喜欢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亮》。“今夜将是月亮,我将一次又一次地洗涤这个世界。”字字不凡,如画。
中国人对“月亮”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早在古代就有拜月的习俗,“中秋节”就是由“拜月”演变而来的。
第一个“中秋节”是在秋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转移到8月15日。
在唐朝初期,8月15日被正式确认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这是在《唐太宗》中记录的,即8月15日的中秋节。
虽然有官方认证,首都长安赏月的习俗也很盛行,但直到宋代,这个节日才真正在民间流行起来,并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
所以你会发现,宋代乃至以后的中秋诗中,大多都表现出了对团圆的期待,而在唐代的诗中,更多的人是赏月和玩月。
如白居易的《华阳观八月十五邀友戏月》、许浑的《鹤林寺中秋夜戏月》、司空图的《中秋》、曹嵩的《中秋对月》等。,都更注重个人欣赏。
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戏月》也是如此,甚至还增加了几分另类和优雅。只有读完这首诗,我才知道中秋之夜有多美。
这首诗的第一个对联开门见山,描绘了一轮明月当空,世界被冲走。
这里诗人特意挑出了“今夜”这个词,与标题“八月十五日”相呼应。
“浣影”指天下,语出于《晋朝乐动,三饮》“朝野无事,浣影甚健”。
前一句强调时间,后一句从空间出发,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月光下,显出了月光的浩荡。
最有趣的是“洗”字。诗中常见沥雨洗空,白露洗空。不过这里诗人说月亮洗空气,可谓匠心独运。明月如水的画面突然跃然纸上。
对联的后两句以对偶性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清凉和明朗。
酷暑已去,天地间只剩下一丝凉意;秋高气爽,万物皆美,万物空灵清澈。
“九朵云”指的是天上最高的地方,“万景”用词广泛,描绘了一幅极其开阔的画面。
所有的风景都是感伤的,世界是干净的,这也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心境,淡泊宁静,无忧无虑。
我们再来看看颈联的两句话。诗人不再正面描写明月,而是用拨云见月的手法,用星辰和风露来衬托明月的晶莹。
星空比不上明月的光辉,就连金风玉露也在它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让”字用得最为巧妙,仿佛群星被明月之光所折服,甘愿让位。
前一句是负面陪衬,后一句是正面叠加,多元化写法。它的效果不止是直接的描述,有一点点趣味和享受。
最后的对联“能改变世界,却是玉都”,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玉京”这里是月亮的别称,还有玉蟾、玉轮、玉兔、冰轮、单鹃等等,都是指月亮。
世事几经变迁,明月却一直是那么悠闲不变。
诗人在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宇宙的神秘和自然的神奇。虽然也隐含了感情,但这种哀叹大家都有,没有太多悲伤。
纵观全诗,境界开阔,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它把中秋月夜描写得如梦似幻,没有泥土气息,让人荡气回肠。
元代诗评家方回评价这首诗“妙不可言”,我深表赞同。
不知道你是否也喜欢刘禹锡的中秋诗?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结束-
作者:诗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