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元旦吗?

对于中国的情人节,目前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第二,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准确;第三,中国情人节(即乞巧节,七月初七)这几年异军突起。上元节,作为中国情人节的称谓,历史悠久。元宵节是古代女性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普通女子,尤其是贵妇、少女是“三步不能出闺房”的。只有在元宵节和上思节的时候才能出来,甚至可以和男朋友幽会。七夕更像是女人的节日,其内涵不仅包括乞求爱情,还包括乞求聪明和幸福。所以,不能因为牛郎织女相遇,就把七夕的眷恋变成情人节。严格来说,元宵节比七夕有更好的情人节功能。

对于中国的情人节故事,2013年7月,一些民俗学家纷纷批评商业炒作,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13年7月的微博中说,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乔乔是一个从天堂乞求智慧和灵巧的女孩。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1]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七夕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感情,不是婚前恋人或恋人的感情,而是两种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情。把中国的情人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是不恰当的。

三月三日是情人节的原因。

李周有个规矩,未婚女子要待在闺房里(就是闺房里的女人),所以一年只有几天可以出去。(虽然这是礼仪,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谁会追求不遵守礼教的人。)看元宵,三月三出去郊游。于是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相遇相知的日子。从皇帝到诸侯,下至老百姓,都停止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一起踏青踏春,一起玩耍。单身男女都是在河边相遇相约(就像现在的相亲会,只是没有主持人)。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适合中国的情人节:

首先,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要看它的习俗。传统上,七夕没有男女青年聚在一起谈情说爱的习俗。古代女性求巧的日子,与节气关系更密切,与爱情没有直接关系。

其次,“三月三”是由古代伏羲、女娲的神话演绎出来的,春天恋人幽会的习俗已经形成了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七七”最早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女子常于七七在开金楼上放七孔针,人皆在之”相比两厢,这,这当然不能说明是情人节,只是一个乞讨的节日。“三月三”的习俗比“七月七日”早1000多年。

第三,春天是爱的日子。春暖花开,万物和谐,青春萌动,情人节只有在春天才会顺应自然规律;七夕是“七月流火”之时,此时太阳正盛,太阳正衰。与其说是一份完整的爱情,不如说是一份秋日总在我心中的伤感。

第四,虽然七夕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但不能因为这个爱情故事就想当然地认为七夕是情人节。更何况,由两个素不相识的牛郎织女演绎的中国情人节的故事,总给人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美感,缺少情人节那种甜蜜的气氛。难怪早在秦朝,占卜文献《日书》就明确认为牵牛和织女不利于婚姻。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情人节,“三月三”比“七月七日”要长得多,更典型,也更合理。将“三月三”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节日的文化内涵,还是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认同,都是一个符合习俗、顺应民情的举动。

“目前有人推测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尽管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悲伤感人,但七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离别之日,令恋人们反感。农历的“三月三”,清明节前后,是最浪漫的恋人季节,此时杨柳飞舞,春暖花开,帅哥美女们相约踏青,互相示爱。人怎么能拖着孩子谈恋爱?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情人节是三月三。”任振鹤教授坚持自己的观点。

巧妙的内涵

其实,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为了纪念织女,在民间也被称为“七姐妹”。乞巧节是女性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七月初七的夜晚,普通女人向她乞求智慧和娴熟的技巧,她们必然会要求婚姻幸福。求巧的方法因时而异,最著名的是穿针求巧,即谁穿针快谁就“巧”,失巧者称为“巧”,失巧者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巧者;蛛丝乞讨是把一只小蜘蛛放在一个盒子里,看它的网的密度;明清时期流行将针扎入盆中检查是否“巧”。除了针线活,还有蜘蛛要巧,扔针测巧,孕育孩子,给牛庆生晾书晾衣,拜织女,拜魁星星,吃妥果,庆祝七妹生日,染指甲,洗女人头发,扎古桥,拜“七娘”。后来,这个“乔乔节”也传到了东南亚、日韩。

商业炒作

一些民间节日受到重视,乞巧节在民间一直是常态。还有人在为这个乞巧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讨巧节有些变了。这个节日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商家和媒体的联合炒作,让人一听到“中国情人节”就觉得恶心,因为“中国情人节”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被幻想成“中国的情人节”;8月15日,也被幻想成“中国情人节”;一个好的中国情人节也叫“中国情人节”。一些商家借机促销,一些婚介机构借机搞交情,媒体也不惜血本进行报道。第一次听说“中国情人节”的时候,也觉得浪漫洋气,符合国际标准;但是,中国每年过几个情人节,是不是太俗,太俗,太贱了?当然,不可否认,对于真心相爱的人来说,每天都是情人节。但是,无论你以什么形式看过这个“七夕”,请尊重它原本的文化历史内涵,绝不亵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