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但端午节的习俗却不少。顺便介绍一下端午节的三个习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
?端午节的起源之一:夏季至日理论?
夏季至日的发起人是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史》一书中提出,端午如涓涓细流,起源于上古,三代汇成溪,秦汉时扩展为河,唐宋时成为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季至日,并提出屈原与端午节的“斗百草”、“采杂药”无关。刘德谦在《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
18岁时,《荆楚隋记》一书没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了夏季的至日节。至于人种,隋代杜太清《玉烛集》将其归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未必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季华李》中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称为仲夏节。因此,人们认为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夏季的至日。
?端午节的第二个起源: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沈涛,天下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关于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的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
吴越之间的斗争最终归结为两个人之间的战争:伍子胥和范蠡。吴王信任哪一方,决定了吴越的命运。吴王不肯听子胥痛陈利弊的话。子胥想杀勾践和石,他的忠厚性格比不上的忍耐力。当他咄咄逼人地要求福查避免未来的麻烦,范蠡计划不露痕迹。一个国王,他坐得越高,就越平稳。当他听到建议时,他常常感到刺耳。何况他和伍子胥一样强硬,要杀夫差的忠臣艾公主。在夫差眼里,这是伍子胥对王权的有力挑衅。至此,君臣关系越来越远。?
在吴和范的斗智斗勇中,伍子胥逐渐落后,直到他把儿子送到齐国,和吴、齐交好,为日后抗击越南做准备。这是保护吴的最好办法。但夫差把这一切都错当成了子胥通敌叛国,伍子胥个人的悲剧达到了顶峰。他对吴王忠心耿耿,吴王给了他一把剑让他自杀。他想保护吴国,却眼睁睁地看着它走向灭亡。?
对梁宗子忠心耿耿的子虚,死得像死了一样。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了大怒,下令在五月五日把子胥的尸体投入江中,所以传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起源之三:纪念龙?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沟。一天,一个渔夫在一条沟里抓到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很奇怪,尾巴上有九个闪亮的鳞片。渔夫一摸鱼鳞,蛇的眼睛就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夫觉得很可怜,摸了摸它的鳞片,把它放回了沟里。
谁知,九鳞突然脱落,小蛇手舞足蹈,变成了一条小龙。原来是神龙,因为触犯了天条,被玉帝惩罚才变成这样。它的尾巴上有九绺——一条小蛇的尾巴上有九个闪亮的鳞片。玉皇大帝曾经说过:“这把锁,除非得到阳,否则是打不开的。”刚才渔夫不小心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
为了感谢渔夫,小龙不停地在沟里翻来翻去,从嘴里喷出水,倒进小水沟里。慢慢地,这条小沟变成了一条大河(约旦河西岸河),这条河给约旦河西岸带来了丰富的农作物。为了纪念这条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庄称为龙头寨和上龙首村。龙升天的那一天,被定为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来庆祝。
第二,?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之一:戴香包?
戴香包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其实是用来装饰内头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绸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绳,做成各种形状的细绳,各种形状,小巧可爱。
锦缎制成的香囊,又叫“锦缎香囊”或“锦缎香囊”。一般绑在腰或肘下的带子上,有的绑在床帘或车上。“唐朝同昌公主佩戴五色香囊,每次出行都香飘四溢。由于外来香料多来自外国贡品,朝廷也以香囊为礼。戴香包的习俗在民间也很流行。
传说古人很难避开这一次。如果他们能避开,他们就安全了,否则就会被鬼杀死。这个时候,扶贫济困的观音菩萨给人做了一个梦,说妖怪最怕金属和香气,只要你带上金属和香气,就可以避免妖怪的伤害。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观音菩萨借梦救人的故事。那天中午,他们穿着各种金属和香水来辟邪。这种做法,俗称“抑午”,结果证明是安全的。从那以后,人们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佩戴金属和香水之类的东西。时间久了,就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香包。
?端午节习俗之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粟米”、“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酸水粽子。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饺子称为“益智饺子”。据周人所写的《岳阳风土志》记载:“习惯用树叶把小米包起来,煮熟,煮透。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一个是粽子,一个是小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粽子香,厨房香。艾叶清香扑鼻。桃枝插在栅里,出门就能看到麦子黄了。这里阳光明媚,那里阳光明媚,哪里都阳光明媚。”这是一首描述古代端午节的流行歌谣。一般来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相同的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吃粽子在整个中国都是一样的。
?端午第三俗:插菖蒲?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时值盛夏,南北气候湿热,蛇蝎出没,疫病流行,人们受到恶劣生存环境的威胁。期待生活顺利平安是每个人的心愿,这也是端午节被凸显的最初原因。端午节,门眉插菖蒲、艾条;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船花以人形或虎形挂在大厅里,也可以做成花环作为辟邪的装饰品。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庭院,挂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点朱砂,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各种能驱邪祛病的花草,早就布置好了。人们把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如门上挂艾草,《荆楚纪年》:“采艾草如人挂门上以毒气。”这是因为艾蒿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还可以用来治病、艾灸穴位、驱虫。五月的艾叶含艾叶油最多(此时正处于温生长旺盛期),所以效果最好,人们争相采摘艾叶。家里经常挂几株艾草。由于其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辟邪、防蚊、辟邪。
无论起源于哪种说法,还是各种说法的组合,端午节都寄托了人们迎福避祸的愿望。端午节是一个美丽的节日。人们可以在这种丰富多彩而不浓烈的民俗节日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滋养和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