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杭州庆祝新年的习俗。至于杭州人的过年习俗,一言难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古都丰厚的遗产和淳朴的文化氛围汇成了喜庆、欢快、团圆、祥和的气氛。吃是中国新年的重要组成部分。腊月初八,又称腊八节,杭州先民通常用核桃、松子、莲子、枣、芡实、桂圆、荔枝等做成腊八粥,送给亲朋好友,是杭州过年的前奏。这碗粥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寺庙。最初是作为和尚家的用品,称为“七宝五味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碗著名的粥从寺庙流传到民间,把和尚和习俗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杭州腊八上八庙烧香的习俗。八寺分为上八寺和下八寺,上八寺是黄成的海会寺。严观巷的开元寺;灵寿寺巷义乌寺;师洋街的灵芝寺;清泰门的长庆寺;麻婆巷的惠林寺;横河桥的国保庙;马史街的佛慧寺。其中,义乌寺原名灵寿寺。明朝戚继光为抵抗日寇,招募义乌兵驻守灵寿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杭州人将灵寿寺改为义乌寺。下坝寺是艮山门的定香寺;华藏寺巷华藏寺;王马巷白庙;过桥的方法——伦斯;永福寺巷永福寺;竹竿巷天昌寺;丽格桥的祥符寺;中青巷白莲寺。抛开战乱和朝代的重叠,通过上坝庙到下坝庙的演变,可以清晰地找到杭州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发展的脉络。除了宗教因素,杭州过年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避难功能。此前,杭州有句调侃欠债人的古话,叫做“27岁不着急;28岁,想办法;29岁,有事;31号不见面,第一天见。”除夕,杭州人习惯在家里备几个招财菜,比如猪肠,往往很顺;鱼丸、肉丸叫圆球;煮肉,猫头鹰的头,刚好有女朋友;春饼包肉丝寓意金包银;豆牙叫如意菜;花生被称为长寿水果;黄陵肉,莲藕,菱角,红枣一起煮,那叫浓郁。在杭州话里,莲藕的谐音是你,黄陵肉看起来像元宝。声音和形状的增加等于财富。拜年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杭州的先民们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拍一棒子,俗称开门,贴出“开门”二字。然后祭拜天地神、家堂、厨司、祖宗神,再按辈分给家人拜年。更有意思的是,亲朋好友互相拜访时需要持名片,古代称之为“飞片”,上面是拜访者家中所有男性的名字,按辈分排序,如XXX、XXX、XXX、XXX、XXX等。片尾某处有个注解,老话叫注脚。新年伊始,一些有文化的家庭或小康富裕的家庭,都要有一个专门的登记簿,上面写着“冯”或“刘芳”等字样,记录他们的亲人或飞图;笔记本的前四栏是主人为了好运而填写的。第一列是住在百岁坊巷的老人。第二个是有钱的爷爷,住在元宝街;第三个是你的无限大人,住在大学牌楼里;第四个是傅昭的邻居,住在五福大厦。虽然是那位游客瞎编的,但好在杭州确实有陪衬的地名。现在看来,这种拜年方式太迂腐,不合时宜了。只有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和历史地名,还有一点点过去拜年的痕迹。以前杭州供人游玩娱乐的地方,只能用“螺蛳壳里的道场”来形容。杭州人常年工作,只有过年才有闲暇。虽然“钱塘自古繁华”,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公认的过年“十万不均”的游乐场所只有黄成和梅花碑。即使在新年期间,当杭州的朋友和亲戚见面时,他们也会问黄成是否去过。你去过梅花纪念碑吗?当时一边是寺庙道观,一边是商人店铺。其中,茶馆最为著名,包括方槐楼、京江楼、建仓楼、望江楼、映山居和紫云轩。仿茶用具精致典雅,游廊挂五色景观灯。除了卖茶,各地的茶馆都有各种茶点和小吃,还有黄成。椰壳蛋糕也叫千层蛋糕,是由小麦粉、油和糖制成的。蓬松如椰壳,色泽如鸡肉,油而不腻,酥脆可口,入口即化。时至今日,当时著名的茶馆、酒楼早已烟消云散,只有椰糠糕还在黄成占有一席之地,历久弥新。梅花碑位于优胜观路以南,是南宋德寿宫遗址。宋元更替后,德寿宫只有一个梅花石碑,于是宫名降为碑名,碑名又进一步转化为地名。梅花碑高十余尺,为当时名家所绘。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真碑搬到了北京,留了个假的来忽悠杭州人民。到了清代,梅花碑东边是织造衙门,西边是育婴堂和关美古社。两边的街道很宽,道路从北到南只有几百米。平时医学占星、糖色果点、各种摊贩云集,过年时艺人、说书人、戏曲歌手也加入进来,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民国后,织造衙门改为行政公署;在城站和旗营,也就是现在的龙翔桥,设立了两个剧场;湖滨和龙翔桥的戚颖城墙拆除后,旧址被辟为公园,西湖少了一道屏障,杭州多了一片绿地。所以那些喜欢风景的人会去湖边,在西湖周围荡来荡去,穿梭于白素和白蒂之间。爱热闹的,去看戏,赶上庙会,各就各位。从那以后,诸如黄成、梅花碑新年是否去过之类的问候,渐渐从杭州人的话语中消失了。老杭州春节的娱乐活动一般是锣鼓、风筝、龙灯、烟花。所谓锣鼓,也叫新年锣鼓。除了大锣大鼓,还加了脆鼓、小锣、竹板。正月初五,年宫和大鼓多为商家所用。此外,年宫和大鼓还有调侃其他娱乐活动的功能。杭州人对各种新年锣鼓有自己的看法:取名元宵鼓、幸运鼓、雨夹雪、753;既听其声,又听其言者,谓之樊氏、风云会、丝弦锣鼓;既没节奏又没词的杭州人,统称劈柴。所谓风筝,就是“风筝”。鹞以细竹为骨,做成鸟的形状,粘在纸上或丝绸上,穿在线上,在风中飞翔。杭州人一向心灵手巧,鹞的形状五颜六色,有蜈蚣、蝴蝶、美人、月亮、星星等。还有一种竹笛,绑在风筝的头上,让风进入笛子,发出像风筝一样的声音。这种类型的风筝是风筝。此外,过去杭州人用一张长纸,贴在一个小竹圈上,放入线中。鹞子放在高处时,将竹圈和纸附在风中,杭州人称之为灯笼鹞子。龙灯的含义比较宽泛。说白了就是用纸或丝做成各种形状的灯罩,可以为蜡烛挡风。说白了就是正月十五或者八月十五元宵节的总称。杭州的老船灯,一般都是用上等的木头,扎成船的形状,用皮纸包着,或者嵌上玻璃;还有一种马灯,用细竹扎成马的形状,但没有四条腿。它用纸糊起来,分成两段,每段点一支蜡烛,分别绑在孩子的前后,像骑马一样;还有一种灯笼,里面竖着麦秸,麦秸插在细钉子里。灯的上面是一个纸风车,四面挂着拿着剪刀的人和马。风车由烛烟驱动,灯上的人旋转。灯笼和船灯只能挂不能动,其他形状的灯可以和龙灯大队在街上吵。烟花就是烟花和鞭炮。最大的烟花,要放在空旷的地方,主要是看烟花流动,一般是州政府或办公室宣传政绩或染喜庆的东西时做的;其次是花管,从小到大,老少咸宜,点亮后,听其声,观其形;再次是枪棒,特别受小朋友欢迎。它出发后,只为听它惊心动魄的声音。那时候杭州人放的烟花大多是花筒。著名的有木盆戏月金盆、池塘江河水鼠、九龙取水口、二龙戏珠、白鹅下蛋、老鹳戏霞等,不受地形限制,随处可投。一方水土会酿造另一方风土人情。老杭州的过年习俗,体现了杭州人随缘,达观,勇敢,机警,幽默,热爱生活,知书识礼,其乐融融的民俗,真是杭州人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