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什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阳节、龙舟节、龙舟节、正阳节、玉兰节、天中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端午节源于对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黑龙七夜翱翔于中天之南,为龙飞之日,即如《易经》第五卦所言:“龙在天”;此时的隆兴,既是“中”,又是“中”,势在必得,恩施也是人心所向。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各个方面,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继承和发展中融合了多种民俗,节日习俗内容丰富。挑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习俗。这两个传统习俗在中国自古流传至今,从未间断。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先民选择“龙升天”作为祭拜龙族祖先的吉日的节日。据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时投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源于南方吴越先民的龙图腾祭祀,在夏季注入了“祛病防疫”的时令时尚。端午节起源于北方的“坏月坏日”,伴随着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最终形成了今天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民间节日。端午节文化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庆祝端午节。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它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