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指的是哪些地区?在历代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到河西走廊,相信很多人还是知道的。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是一条从大陆通往西域的道路。在当时,开辟河西走廊意义重大。据说当时河西走廊的开通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我也做了一些调查。河西走廊现在是指甘肃大约14个城市。其实现在看来,河西走廊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在当时,河西走廊还是很重要的。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先说一段。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事实上,自安史之乱以来,黄河上游以西地区一直被吐蕃占领,边界冲突时常发生。787年谈判失败后,吐蕃军队俘虏了一万多名中国人,交付给他们的部落做奴隶。在经过一个峡谷之前,这些吐蕃人要求俘虏告别父母的故乡。史书上提到有数百人哭晕过去,很多人跳下悬崖。"

这里说的“谈判”,其实就是吐蕃抢非盟。此前,吐蕃还盛赞入侵兖州(今陕西定边县)和周霞(今内蒙古五原县)。后来各有一千多人驻在各国镇守,又撤兵桑沙(今宁夏青铜峡)。公元787年春天,由于缺乏粮食运输,许多羊和马都死了。吐蕃人也假惺惺地与唐朝媾和。唐朝的一些将领认为吐蕃人不守信用。“强则侵,弱则谋盟。还不如攻击他们。”但唐德宗见吐蕃有诚意,就想在甘肃清水县与吐蕃结盟,让吐蕃回到兖州和周霞后再“修”。

783年正月,陇右使臣张仪与吐蕃大相还在清水结盟。双方暂时停战,但很快吐蕃就背弃了清水。唐德宗选择清水作为一个地方,这意味着“复合”。到了唐朝,吐蕃人多次结盟,约定边界,于是被迫割让实际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媾和,签订了所谓的清水盟约。可以说,所谓的盟约,不过是唐与吐蕃争夺西域、争夺甘肃的体现,而唐朝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复失地,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权宜之计”。

公元787年,盟约约定的地点清水被吐蕃人改为园洲,因为他们认为清水不是吉祥之地。于是他们邀请联盟将盟约的地点放在甘肃平凉市一个新的“土梨树”地方,并声称联盟后将归还兖州和周霞。唐朝的边关将领认为土里梨树崎岖,担心吐蕃作弊,唐德宗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这件事。他甚至试图联合吐蕃和* * *打击回纥的梦想。

结果唐朝真的上了吐蕃的当,吐蕃人真的布下了埋伏,就等着唐军来了。前来谈判的唐官员退甲入帘更衣。鼓声一声令下,吐蕃军的伏兵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唐朝联盟的60多名官员被拘留,超过65,438+000名追随者被杀害。在整个突袭中,唐军死亡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

吐蕃人的阴谋得逞了。他们说:“我们胡人打仗靠的是骑兵。我们在唱沙的时候,春草还没生,马还不会打仗。如果唐朝帮我们渡过黄河打仗,我们早就全军覆没了。所以,我们可以讲和。”随后,邻郡被掠夺,兖州、周霞被“烧”,后“毁城赶民”,退守清水郡。

?黄仁宇先生所说的关于被俘中国人跳下悬崖的事就发生在那之后。当他们被允许告别东方故乡的时候,他们发出的哭声其实是大唐的哭声,落下的眼泪当然是大唐的眼泪。在他们的呐喊和泪水中,唐朝的衰落不可逆转。当时河西走廊这个像中国一样强大的臂膀,对于唐朝来说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说,河西走廊从汉高祖刘彻、汉高祖宣帝开始,经过几百年的经营,从汉高祖杨迪出巡到盛唐,古代青海、新疆乃至甘肃都与关中大陆建立了牢固的联系,经济上相互支持、互补,文化上密切吸收。通过婚姻,一些共同生活的民族已经“在一起说中国话”了,有的甚至要“解辫子剪头发”。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县也成为国际贸易大都市,体现了中国打开国门、治理西域、通过相互交流促进国内繁荣的信心和能力。但是,唐朝后期,朝廷失去了这个地方。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政府急忙从河西、陇右抽调精兵平定战争。和龙、朔方的镇兵大部分转移到潼关,吐蕃乘势大举进攻唐朝,掠夺各县市,伤害当地汉人。756年后,吐蕃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汾州以北的十余州,先后占领了朔州、周敏、周琴、蔚州、周涛。公元763年,吐蕃征服陇右,如兰(甘肃皋兰)、贺(甘肃临夏)、阔(青海贵德)、山(青海西宁)、林(甘肃临洮)、岷(甘肃岷县)、秦(甘肃天水)、成(甘肃成县)、魏(甘肃陇西)。

随后,吐蕃沿祁连山北上,公元764年后,先后占领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甘州(甘肃张掖)、沙洲(甘肃敦煌)、苏(甘肃酒泉)、瓜(甘肃安西)等地,至今陇西、河西都成了吐蕃人的天下。

《旧五代史》:“安史之乱时,肃宗在灵武,奉召守河西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数百万中国人被困吐蕃。”也就是说,吐蕃不仅趁乱夺取了唐朝的河西、黄山等大片领土,还使近百万唐人成为吐蕃的奴隶。

当时吐蕃处于奴隶社会,经济文化原始落后。占领陇西、河西等地后,强制推行吐蕃政策。那些不幸沦为亡国奴的唐人,被迫剃发更衣,学藏语,纹身,从唐人变成了“吐蕃人”。

吐蕃人视唐人为贱民,居住在河西诸城的汉人,在街上遇到吐蕃人必须弯腰,不能直视。对待奴隶,奴隶主根本不看人,杀之。“丁形人作奴,耕田放牧,胜老人以盐杀之,或斩其手、眼而弃之。”《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州人皆仆仆。每年岁时,拜祖宗祖宗,穿中国的衣服,藏在恐惧里。”这是汉人剃发易服的开始,史称“河湟之耻”。

就这样,在百姓的血泪中,唐朝失去了河西走廊。虽然此后张艺超收复了沙洲,但对整体已无济于事。唐代著名诗人龙头描写了当时凉州失陷时的惨状。说:“龙头已断,胡夜骑入凉州城。汉家四处厮杀,陇西一度无地。把人从我身边赶走,散了牛羊吃玉米。去年中国养孩子,现在他拿着毯子学胡语。谁能使李轻车简从,从汉家收凉州?”

在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河西走廊从此“缩水”,并不像唐朝失去河西走廊那么简单。宋朝开放河湟边境,可谓是宋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开疆拓土的行动,但充其量是胎死腹中。

1073年,北宋开始收复河湟,目的是收复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敌,最终消灭西夏,统一中国西北。三月,宋军攻下贺州,翻越露山,向南收复贺州。随后又攻陷当、岷两州,羌族首领迭斯、陶都在开城投降。这场战争,征战50余天,跋涉1800余里,集、贺、陶、闵、卒、当等2000余里,吸引大小民族户口30余万。这为王安石为首的维新派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声誉。

然而可悲的是,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上台,因为河湟地区的军事行动消耗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吐蕃的叛乱让北宋朝廷非常被动,甚至想主动放弃这些地方。

对此,在宰熙和合路工作了四年的孙露将军拿着一张边境地图与司马光对峙:如果河湟地区失守,关中长安将非常危险。正是由于唐朝失去了河湟,吐蕃和回纥各国才得以自由出入长安地区,给唐朝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始皇帝终于在这里光复了,而你却把他们扔给了敌人。敌人根本不会就此罢休,而是通过这些地方更方便地骚扰大宋。

“既然通道最远到了城邦,那就只有一条小路,城北一直连着夏天。今距北关八百里,傍河与兰州,然后可守。如果你把它捐给敌人,那将是一种危险。”

司马光虽然听从了这个意见,没有放弃河湟,但还是把米脂等四个战略要地归还给西夏,严重损害了宋朝的国防利益,留下了无尽的遗产。这也是后来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当时对于宋朝来说,河西走廊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孙露将军的言论只是站在河西走廊的东门,宋朝不会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此后,古代中国因迁都北京而无暇顾及河西走廊,但河西走廊的名称却与“强汉”紧紧拥抱在一起。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