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和元宵节的由来
“元”有开始的意思,“旦”指黎明的时间,也指一天。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源于南朝萧子云的诗《戒雅》:“四齐元旦,长命百岁。”宋·吴《梁璐梦》卷一“正月”条目:“正月初一,谓之元旦,俗谓之大年。
中国元旦的月份和日期不一致。夏朝是正月初一,商朝是十二月初一,周朝是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此后历代未改(史记)。汉武帝元年,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再次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就像夏朝的规定一样,所以又叫“李霞”,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夏天干得好”,跟着农时走;从公历,所以统计”,正月初一(大年初一)定为春节,公历(公历)1为新年。
在现代,元旦是指一年中第一年的第一天。自从西历传入中国,元旦这个词就被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被称为春节。
在那之前,元旦总是指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元的意思是“早”、“始”,但指的是“天”。元旦统称为“初日”,是一年的第一天。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国人民* * *和国历采用公元纪年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分两个新年,并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正好在农历新年前后,故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正月为农历正月。
灯笼的起源:
元宵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代,流传于宋代民间。中国历代灯笼的制作非常讲究,种类繁多。如明代画家唐寅在一首诗中说:“有光无月,非春也。春到人心,灯火燃如下月银。满街都是珍珠绿衣女子,她们在唱歌,和神仙玩游戏。怎么才能摆脱这种好时光,直到方尊微笑?”
花灯又称“彩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和艺术特色。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在农历正月十五在宫中设坛祭拜当时最尊贵的太乙神。由于是通宵举行,所以必须通宵点灯,这就是元宵节点灯的开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于结合了道教的神仙技艺和烧灯敬佛的虔诚,每逢正月十五的夜晚,城乡灯火通明,士绅和普通百姓都挂灯,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