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

每年进入芒种后,气温不断升高,伴随着热浪的涌动,农忙季节来了,端午节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粽子香。端午节有许多习俗。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1.挂艾草、菖蒲、榕树枝祈求平安。

端午节时,还有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榕树枝的习俗。大家都很熟悉艾草,它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针灸中的艾灸是以艾草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治病,插在门口,也能使身体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视为全阳之灵,可插在门口辟邪;在门口挂榕树枝的寓意是让身体旺盛健康。还有挂石榴、大蒜、山丹的地方,都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祝愿。

第二,用香包

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香囊内通常装有一些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具有芳香、驱虫、防瘟、防病的作用。其实是用来内头装饰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可爱。小时候,我妈会在端午节给我戴香囊。那时候我很珍惜,每天睡觉的时候都放在枕头下面。

第三,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根据传说,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圣人屈原的死亡而投河自尽。很多人划着船追上去救,争先恐后的追上去,到了洞庭湖就没了踪影。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都会划龙舟纪念,以此来驱散河里的鱼,防止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现在,赛龙舟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很普遍,在北方靠近河流和湖泊的城市也有这种习俗,但大多数是以划龙舟和跳龙舟的形式。

第四,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角粟”、“筒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在端午节的早上,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来纪念屈原。一般都是前一天包粽子,晚上煮,早上吃。饺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做的,竹叶在某些地区也有用,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态是三角形,一般以内瓤命名。糯米团子叫粽子,掺小豆的叫小豆团子,掺红枣的叫枣团子,统称糯米团子。枣子饺子谐音“初中”,所以吃的最多,打算读书的孩子可以早点拿冠军。过去,进士们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天早上会吃枣饺子。直到现在,在中学和大学的入学考试日的早上,家长们都要为考生做枣子饺子,祝他们上好学校。

五、吊钟雕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唐开元皇帝在历山讲武后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着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庙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帽子,抓住了那个小孩,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当明朝皇帝问大鬼时,他说:“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的武艺并不出色。”。我愿意为陛下驱魔。明太祖醒来后,疟疾治好了,于是画家吴道子根据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时张贴,以驱邪。

好了,以上就是我分享的端午节习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