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印章(二)篆刻大讲堂108
关于界段,我们这里介绍的浙江篆刻界段,真的是界段,知识很少。只是到了浙派开始重视边款的时候,更多的篆刻家才把目光放在了笔法上,特别是到了赵和吴昌硕,把篆刻的笔法提高到了一个甚至比印更胜一筹的位置。
在篆刻的创作思维中,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审美取向。这些创造性思维活动包括感受事物、感受兴奋、深入思考和沉思等创造性思维的启动和发展过程。边界部分的丰富性为我们了解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了第一手研究材料。如果边界段落只是记录时间、地点、目的等。和以前一样,我们无法知道作者在创作时的一些思维活动。
篆刻创作往往是一个以一种“感物”来引起“兴趣”,通过静心、沉思来关注创作环境和氛围的综合而复杂的过程。它的表现往往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所以我们在百年、千年后看到篆刻作品,依然可以有自己的感受。这种* * *感在篆刻美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篆刻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驰骋,意象纷至沓来,全神贯注,不动声色,胸前有意象。
我们先来看一些丁静篆刻的例子,看看创作思维活动(有些例子不好意思找不到清晰的图片)。
丁静创作的“王鹏首景尹福”印章如下:
景福用这块石头请老人篆刻。他离开办公桌很长时间了。今天他偶尔做了,但瞬间,还是被大风卷走了。不见石,以玉章为耳。在三月的五月,给你一个纪念。
又丁敬《关旭·海印》印云:
我为徐秀才的生日石做了这两个印章,让他怒发冲冠,跃跃欲试,奔向春天,瞬间就成了,像大风送轻云。石头是宋人刻的时期,茶是自己玩的,所以不会晚三年。九月,戊寅秋,丁老人,取得了胜利,并在的左上角写下。
从这两枚印章所描述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枚印章的创作过程非常漫长,一枚是“久留”,一枚是“迟到三年”。然而,篆刻的创作过程非常短暂。“一瞬间,风还在吹走。”这让丁静一举感受到了“怒中择石,渴中冲泉”的趣味。兴趣不是篆体的兴趣,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的兴趣,时间长了会很快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丁静在创作过程中的充分酝酿,这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的“默想千年”“思之妙,神物游”的思维过程十分相似。“急功近利”的速度,是创作意境充分酝酿后的必然结果。
没有提到“迟到三年”没有动手的原因,而是变成了“一瞬间”。只是我们知道,很多作者在构思过程中的创作冲动,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种创作冲动一般被称为“兴”。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突然而来。中国文化艺术中这种灵感的来源,无论是诗词书画几乎都是不可言说的,可能来自于创作主体之外的自然、环境氛围或者某种东西的触动和刺激。古典美学认为,感觉源于感觉。印章创作灵感的产生自然有这样一个触发器。同时期的著名篆刻家邓也曾有过与丁静相同的感受。他想起了印章上“新林补老林”的附言:
桂茂深秋,梅福先生做石印,风,潮,浪,水声,带着耍刀的声音冲向江楼。欧阳子的《秋声颂》里什么都没有,弥补了这个石云。古代邓欢艳姬。
这是创作极度兴奋的记录。他出刀时的感觉,甚至出刀时的声音,都与周围的风、潮、浪、声融为一体。精神的高度集中最能激发创作热情,创作出自然的艺术作品。
我们来看看丁静弟子姜仁的《真水无香》印章:
在谷的那一天,我和、仇和、思兰雨一起沉浸在云“燕乐园”里,醉了。第二天晚上,翁柳湖的书迷在下雪。十二号雪姬。老农云,既然新寺在这里二十多年了,就没有这么快的雪了。14日,立春玉龙瑶窖,危楼又做了一杯,泡云玺印成“真水无香”。我回想起十五年前,在粤西的“尹卓斋”和东直堂,家乡的许、桑基陶、沈三人相约纳凉,看到许多进士等家族的印章。与黄交朋友后,我窥见了先生的枕边秘密。叹砚外行林丁的印章,鹤立鸡群,不可思议。得意之时,优于秦汉,堪比桂、李、文。这幅仿居士《数帆图》是志古的财产,但后期也被张之收藏。沉浸在云端,喜好俗人之印,神解,契约又酸又咸,但不足为外人道,尤其希望龚伟藏别人。姜仁。
蒋善堂的代表作,很清楚地记录了情感的积累,就是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沉思和构思,从与朋友在燕乐园饮酒,到雪后归来“再作一杯”,赏书迷,赏雪,从而导致印刷以飞快的速度完成,心情还在激动中,停不下来。即创作过程中有一个即兴发挥的过程,这也反映了作者的创作心态。“不管发生什么,都是无忧无虑,善解人意,都是乐趣。”
如果没有印章的描述,我们无法理解丁静的创作过程和感受。因此,边部的注释和评论为我们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浙派对书法的重视不仅在艺术上丰富了篆刻,也给了我们更多、更直观地描述作者自己的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