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反季节蔬菜有什么不好?
1,大棚蔬菜积累了太多农药。反季节蔬菜主要是大棚蔬菜,大棚内温湿度高,不利于农药降解,以至于大部分残留在蔬菜上。微量农药在体内长期积累,容易对人体肝肾造成损害,引起贫血、脱皮,甚至白血病。大棚蔬菜光照不足导致硝酸盐含量高,可导致头晕、恶心、抽搐、昏迷甚至死亡。长期食用这种被污染的蔬菜会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2,运输时间长,营养损失多。反季节蔬菜往往需要长途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营养损失。据营养学家介绍,在运输过程中,3天之内,青蒜、洋葱会损失50%的胡萝卜素,绿豆会损失60%的维生素c,一些食物中的天然抗癌物质和酶也会在运输过程中被破坏。此外,路上的各种灰尘和燃油废气,以及短时间内的冷热干湿气候变化都会影响蔬菜的营养成分。正是政府部门的这条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由此拉开了反季节蔬菜有害论的序幕。反季节蔬菜,看看专家怎么说。农业专家说“反季节蔬菜有害”并不准确。反季节蔬菜不全是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的生产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1。利用山区立体气候资源生产夏秋反季节蔬菜;2.利用冬春季温暖的小气候,生产冬季反季节蔬菜,如海南等地区,由于光热资源充足,是冬季发展反季节蔬菜的适宜地区。3.利用保护性和半保护性设施进行反季节种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棚蔬菜。高温更有利于化学物质的分解。对于“大棚种植的反季节蔬菜会因为高温高湿影响农药的降解,农药残留大。”这种说法不准确。专家指出,蔬菜是否被污染,与是否反季节种植无关,而是与农药化肥施用是否合理或过量等因素有关。因为不同种类的农药分解条件不同,所以不能用“高温”来概括。大多数情况下,高温其实更有利于化学物质的分解。另外,“硝酸盐含量高”与光照无关,取决于氮肥施用是否过量,光照是否充足,与食品安全无关。营养价值和口感略逊一筹。关于大棚蔬菜的营养和口感,专家表示,大棚蔬菜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和强度都不如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蔬菜。阳光会影响蔬菜中糖和维生素的合成,所以反季节蔬菜中糖和维生素的含量会比同类时令蔬菜略低,这也是大多数反季节蔬菜味道较淡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季节蔬菜的营养不如应季蔬菜,因为人吃蔬菜,除了维生素,主要侧重于纤维素和叶绿素的吸收,糖和维生素可以通过其他食物补充。只要烹调得当,反季节蔬菜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中医说:少吃反季节的食物和药物,要注意“气”和“味”。因为在中医看来,食物和药物都是由气味组成的,它们的气味只有在时令,也就是长大了,符合节气的时候,才能获得天地之精。《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名言叫“四念北务”,就是说药物和食物要根据自然界阴阳的气化来配制。此类药物和食品具有天地之精,气味纯正,营养价值高。所以人要吃太阳菜,最好吃野菜吃药。动植物只有在一定的生长周期内才能成熟,所包含的气味就足够了。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菜肴,违背了春夏秋收冬储寒热消长的规律,会导致食物寒热不协调,气味混乱,成为所谓的“菜样”。没有季节气质,却有其形无其质。如夏天的白菜,外观还可以,但味道远不如冬天;冬天的西红柿大多又硬又没味道。这些过季的菜含有太多的激素,长期食用会对人体有害。孔子有句名言,“时不时,不吃饭。”也就是说,尽量不要吃不符合节气的菜。如何安全食用反季节蔬菜?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每年冬天只能吃土豆白菜胡萝卜,那肯定是不行的。怎样才能在众多的反季节蔬菜中挑选出危险性最小的蔬菜?怎样才能吃到最健康的反季节蔬菜?市场上的零散摊位一般都是自己生产销售,根本没有经过相关的质量安全检测,吃起来可能不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因为它们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进货渠道,质检部门根本无法开始检测,所以一定要去正规超市或者农贸市场买菜,不要贪小便宜,因小失大。反季节蔬菜要选择有“外衣”的。仔细挑选蔬菜,仔细分辨形状和颜色。尽量少买形状颜色奇怪的蔬菜;有些蔬菜虽然经过催熟,但是果皮或者其他地方还是会留下青痕,所以买的时候要注意。清洁和制作方法非常重要。农药很容易残留在蔬菜上。如果蔬菜可以去皮,那就尽量去皮。清洗不能去皮的蔬菜时,用清水浸泡20-30分钟,使农药充分溶解,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或者将蔬菜浸泡在淘米水中10分钟,然后倒出浸液,再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淘米水中的生物碱对农药有很好的溶解作用;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先将蔬菜用热水焯一下,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制作。也可以用爆炒等方法去除蔬菜上残留的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