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革命烈士事迹
据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扫墓”仪式,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本来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在唐代,扫墓的日子被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期是冬季至日后105天,清明节前后。因为两个日期相近,清明节和寒食合并为一天。
清明节的习俗
1,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清明扫墓,对先人来说,叫做“尊重对时间的思考”。它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而是在秦以后。直到唐朝才开始流行。《清李彤》说:“在除夕、寒食节和初霜节,你要祭扫坟墓。期间会以素服侍寝,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树,断曹静,故称扫墓。”并流传至今。
2.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荡,就是拉皮绳,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的,并用丝带系住。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子,脚踏的秋千。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3.清明节的蹴鞠习俗。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玩法之一。马球就是骑着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成祖在东园多次击球射柳。
清明节踏青的习俗。
也叫春游。古称探春、荀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5.清明节植树的习俗。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6.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风筝下或稳风拉线上挂一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清明节的习俗是一种替代。
据说插柳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农耕始祖神农教百姓耕种庄稼。在一些地方,人们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预报天气。有句古话叫“柳枝青青,细雨霏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说法。
中国有25个民族都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基本主题都是扫墓祭祖,郊游踏青。
清明节革命烈士事迹
董存瑞:用生命炸掉碉堡。
生日:1929 10 10月15纪念日:1948 5月25日。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党员模范、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雄气概。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为国捐躯,永垂不朽!”
1948年5月25日,我军进攻龙华城。董存瑞所在的连队承担着攻打驻军防御重点龙华中学的任务。他是爆破队的队长。连队突然被敌人从隐蔽的桥型地堡里猛烈的火力封锁。部队被堵在空旷地带,二班和四班连续两次炸碉堡失败。
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拿起炸药包,冲向掩体。由于桥式碉堡高于离地高度,无法将炸药装药放在两个桥台上。危急关头,他毅然左手提起炸药包,右手拉起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走!!"碉堡被炸,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路。此时他才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