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永成
摘要:齐鲁文化作为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学派”。山东旅游呈现的人文视野是中国正统文化之旅。本文基于对文化旅游的一般认识,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艺术文化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齐鲁文化对山东旅游的意义。
关键词:齐鲁文化,山东民俗,文化旅游
作者简介:永成,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山东原本是一个地理名称,但从汉代开始,它被用来指代齐鲁大地,直到晋代以后才正式转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名称。明代山东省布政司,清代改称山东省,所以固定下来了。这片广大的地区之所以在世界上被称为齐鲁之州,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曾经属于齐鲁。山东不仅拥有海岱湖光山色的自然风光,还因齐鲁文化的蜕变而拥有丰富的藏文化旅游资源。齐鲁文化是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是不同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即生活在山东大地上的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与其他文化体系一样,齐鲁文化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既有横向的地域拓展,也有纵向的历史演进。如果以先秦时期齐鲁广场文化为标尺,可以将山东地域文化从古到今分为前齐鲁广场文化、前齐鲁广场文化、后齐鲁广场文化,各有其精神气质。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齐鲁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学派”,山东旅游所呈现的人文视野,也是中国正统文化之旅。本文基于对文化旅游的一般认识,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艺术文化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齐鲁文化对山东旅游的意义。
一个
充满历史沧桑的文物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浓缩、载体和象征,构成了文化旅游的基本层面。在山东广袤的疆域中,文物、遗址、古迹、古建筑星罗棋布,展现了齐鲁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成为中国的文化旅游胜地。
齐鲁文化可以追溯到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人同时代的沂源猿人,在山东形成了从沂沭旧石器文化到岳石文化的完整史前文化谱系,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古文化遗址遍布全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古老文化的辉煌。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遗物,无声地诉说着历史进程。大汶口文化晚期,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陶器、石器和玉器,以及龙山文化时期最早的书写和夯击技术的发明,都显示了古代山东人的智慧,影响着黄河中游、江汉和邯郸。在山东,更有传说中的古部落,主要有两个系统。第一,居住在鲁南和鲁西南的传说中的黄帝、颜地、颛顼的后代组成了夏民族;一种是东夷人,他们是太提(也叫傅)和少提(也叫)的后裔。相传舜生于诸城,生于曲阜,大禹治水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境内。对这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英雄和圣王的想象和纪念,不仅深深植根于齐鲁文化的观念中,而且孕育了许多民间节日和仪式,他们的物质表现也构成了山东旅游的一个主题,因此齐鲁风光充满了神圣的魅力。今天,徜徉在博物馆,漫步在文化遗址,用心聆听那些文物所传达的历史脉搏,我们仿佛能够超越时空的阻隔,与中华民族的古老身影相遇。如果你去济南千佛山的汪顺庙,去曲阜城东的少昊墓祭奠,基于中华民族想象性身份认同的根性存在感就会浮现。
公元前11世纪,周王为控制殷商前朝本部,在营丘设高位,为齐国立国,以临淄为中心,管辖范围包括鲁东、鲁中、鲁北、鲁西。以殷人诞生地命名,国号鲁,以曲阜为中心,辖地包括泰安、新泰、泗水、兖州一带。两国以泰山为界,地理不同,风俗不同。所以,虽然都发源于东夷文化、商文化、周文化,但齐鲁和中国分别发展了功利的、伦理的地域文化,或者可以说是贤明的、仁爱的。虽然先秦时期山东仍有朱、滕、薛等古国,但齐鲁实际上是东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可以说,大致以泰山为界,齐鲁和中国把山东分成了两个政治板块,构成了两个文化区域,在风中缠绵,造福后人。
齐鲁古都遗迹犹存,两国历史长达8900年,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物。考古发掘已经证明。齐鲁古城规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齐全。冶炼铜和铁以及制作陶瓷和骨头的作坊遗址仍然存在。城墙的断壁残垣依稀可辨,古庙的痕迹模糊不清,因此城内外墓葬众多。游览古都遗址,可以想象临淄“车枢纽攻,人摩肩,合璧成帘,执帘,汗流成雨,小康而志”(《史记?《苏秦列传》)繁华,情趣沿袭李周的“左祖右舍,面向后市”(《李周?考试记录?鹿城定制的布局所象征的庄严秩序,精美的设计,精良的施工,让人赞叹祖先的智慧。你甚至可以沿着东周烈士马坑、汉画像石、陶俑等文物所指示的方向,想想古人的生活方式,想想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构成了怎样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还可以去看看穆棱雄关、胶州、马鞍山、华埠站的齐长城遗址,济南北郊的战场,去莘县的马岭道古战场。田单用火牛阵打败了严俊平度的即墨古城,寻找那些著名战役的遗迹,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感受历史的悲壮与悲壮的进程;还可以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游览曲阜的尼山、舞台,虔诚地拜谒孔子在阙里的旧居,以及他带领学生习武的香铺、他教诗的杏坛、颜回居住的旧居、邹城的孟母三迁,让你走进圣域,探寻邹城义山儒家先贤的人生历程和文化底蕴。于是,圣贤的音容笑貌,普通人的生活,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古战场的烽火硝烟,金戈的铁马,都在跨越时空鸿沟的知识意义追求和情感体验中浮现。
黄松先生认为:“与鲁文化重视义和道德的伦理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齐文化更重视工作和物质利益。齐文化的这种功利性,从来没有让人感到过庄重和克制,却有着极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气势磅礴中透露着无处不在的空灵。”论人文旅游的历史文化层面,现存的曲阜孔庙和烟台蓬莱阁多为明清建筑,但却鲜明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精神气质。
夫子庙是西汉以来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其构成是中国历代寺庙格局,以大殿为主,回廊为配;以亭为变,以门广场为中轴线,以城墙为分割,以大成门、大成殿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整个建筑群贯穿南北垂直中轴线,左右对称,结构规整,布局严谨。黄瓦红墙,雕梁画栋,碑林如林,古树参天,给人一种庄严、宏伟、深邃的感觉。经过深思熟虑,夫子庙建筑群其实是土木所写的伦理,强调礼乐和谐。就基本格局而言,夫子庙的中轴线感很强,八进制的序列使整个建筑群有很强的纵深感,强化了祭拜的意义。大成殿是最大的,历代朝拜者住在两个大厅里,孔子的妻子屈尊睡在大厅里,都表现出了明确的礼仪秩序。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群呈现出绝对对称的布局,使其既有仪式的特征,又有音乐的意味,是一种以仪式为基调的中国式礼乐和谐。这是重视理性和道德的伦理文化的典型体现。它充满了内敛的焦虑和理性的反思,它安静,壮丽,伟大。
蓬莱阁建筑群位于蓬莱市北部的丫蛋上。它由六个单体建筑组成,如吕祖殿和蓬莱主阁。每个单体建筑周围都有许多风格独特的亭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虽然建筑技术极为巧妙,亭台楼阁的廊壁之间更有历代名人的对联、书法,堪称一次人与文的聚会,但蓬莱阁旅游的文化基础是齐文化空灵特质所构筑的神仙世界。登上蓬莱阁,或许能有幸一睹神仙城的奇景,正如苏轼《登州海城》中所描述的:“东云空,神仙出时。浪迹天涯生万象,北阙怎会有隐珠宫?”海市蜃楼的自然幻觉,变成了对壮丽山川的无尽想象;漫步吕祖庙和仙人桥,便是八仙渡海的美丽传说。如果你在雾天站在主阁的门廊上,靠着栏杆环顾四周,看到雾气中若隐若现的塔和厅堂,不禁让人有一种置身仙境、出尘的感觉。因此,蓬莱被认为是仙山的别称,而“那水和雾隐藏在无法接近的地方”(李白的天目山在梦中升起)的神仙世界似乎触手可及。海外神山的传说和蓬莱童话的文化积淀使蓬莱阁建筑群充满了轻盈飘逸的气息,而人间仙境的形成则体现了齐文化精神与行为功利的奇妙融合,神奇、凝重、瑰丽。
秦汉以后,齐鲁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为仁智合一的传统文化,不再具有独立的地域文化意义。尽管齐鲁所辖地区和中国仍保留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但在思想、心理、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上仍存在差异。而且,虽然今天留在山东大地上的文物古迹遵循着传统文化的整体格局和发展趋势,但山东旅游的独特风貌当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齐鲁国方文化融合所创造的魅力。在此,我简单谈谈齐文化与鲁文化融合在泰山人文旅游中的意义。
泰山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如日出、云海、松涛瀑布等。而泰山之所以屹立五岳之巅,被称为岱宗,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更多的是取决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在远古时代,泰山就已经被东夷部落所崇拜:泰山是大地的主宰——地主,死后所有的灵魂都归泰山管辖,所以是一座神圣的山。齐国和鲁国都是由东夷旧国建立起来的,都有祭祀泰山的内容,但文化取向不同。齐受东夷原始自然崇拜遗风的影响较大,自然神崇拜盛行。鲁更注重周礼制文化的影响,重视山神祭祀中的职衔。两种文化的融合造就了泰山的两面形象,一面是宗教之山,一面是伦理之山。这就形成了日后泰山禅定的信仰基础,再加上齐文化的兼容,导致了禅定仪式的多元化和综合化。鲁文化的尊崇和爱戴建构了禅修仪式的象征意义,齐鲁文化的民本意识则创造了为国为民的禅修主题。因此,封建帝王围绕上述信仰和意义的封禅和祭祀,文人名士的吟诵,黎巴嫩普通百姓的游览,都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丰碑。满山都是宗教建筑,到处都是石刻。雄伟的自然风光聚集了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中唯一的泰山自然成为第一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位于泰山脚下的岱庙,作为泰山古建筑的典型代表,也鲜明地体现了齐鲁文化的融合。虽然历代皇帝去泰山打坐时都住在这里,但这其实是一座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宗教建筑。宋代主楼传世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回墓》点出主题,与泰山顶上供奉泰山女神毕夏·袁俊的毕夏庙遥相呼应。但这种源于东夷齐文化的民间信仰主题的表达,却遵循着鲁文化的伦理规范:整个建筑群贯穿着垂直于南北的中轴线,东西两侧均衡对称地配有厅堂和亭台楼阁,就连石碑的摆放和树木的种植也十分讲究对称和谐;主要建筑规模大,次要建筑档次降低。天宫就像一个皇帝,俯视着其他所有的建筑。红墙黄瓦彰显尊贵,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这不就是礼乐和谐的孔庙建筑模式吗?对神的信仰和儒家规范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
二
以人为本的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方面,是以游客体验和参与为目的的文化生活空间。民俗学家指出,民俗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有民俗本身的存在属性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特征,又有民俗在时间和空间及其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山东旅游在民俗文化中的体现自然是其民俗的地方特色,而与本文相关的是聚集在山东各种民俗中的齐鲁文化遗产。
山东民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早在新石器时代,山东就有大量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如饮食器皿、服饰、生产工具、成人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民信仰等,都表现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点。齐鲁封建之后的齐国,很好地融合了东夷文化和商周文化传统,“因其风俗,故朴而礼”(史记?齐太公的贵族家庭),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具有鲜明的商品经济色彩;鲁更多地保留了宗文化的传统,但对东夷文化传统却是“移风易俗”?鲁周公家)以抑末、崇礼、重教为基础,延续并强化了小农经济形式。生意兴隆的齐国人“皆击鼓竖琴,弹琴攻楼,斗鸡走狗,打躬作揖”(《史记?苏秦列传》),而以农立国的鲁国人“俗而好儒,备以礼”(《史记?《货殖列传》),“其人好学,礼尚往来”(汉书?地理”)。齐鲁民风的差异对山东民风的地域性差异和复杂性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齐人的慷慨与智慧,鲁人的节俭与礼让,至今仍有印记。但随着西汉中期以后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齐鲁的整体形象逐渐确立,齐人也至少在唐中后期以忠义著称于世。所谓“化清气为邹鲁”、“风近邹鲁”,长期以来被高举为评价当地民俗的标准。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山东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造就了各种观赏性的民俗文化事件。可以去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渔村海岛,感受滨海文化的神奇和壮美。可以去东营、惠民的黄河三角洲,感受母亲河的丰厚馈赠。可以沿京杭运河山东段游船,领略运河民俗的迷人风情,从水运、商业管理、造船、镇市、会馆等习俗中感叹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微山湖、东平湖的渔船上感受北方南方的独特魅力。你可以在泰山和千佛山的庙会上欣赏到民间的山地文化画卷,体验深深楔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民间信仰世界。可以在梁山、阳谷、郓城等地欣赏精彩的武术表演,在景阳岗、黄泥岗、狮子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怀念水泊梁山那些意气风发的英雄们...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民俗是同构的。
刘德增先生指出:“粗犷、豪放、刚毅、节俭、好客、勤劳、坦率、忠孝等等,合在一起,就是‘山东人’。”在各级文化旅游中,以人际交往为表征的道德伦理文化层最直接地反映了山东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世代相传的儒家伦理思想凝聚成了山东民俗的核心。
山东人有着悠久的直爽、诚实、忠诚和孝顺的历史。梁山好汉和瓦岗寨英雄的传奇故事,《二十四孝》中山东孝子的感人传说,充分表现了山东人性格的历史形象。而如果你亲身参与到山东人的生活世界中,交一个山东人的朋友,你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山东人的生活方式:见面时被称为“二哥”,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宋武一般的豪气,还透露出一种比“兄弟遍天下”亲切得多的感情;你不能不相信“到了山东才知道胆大”这句谚语,因为你声音粗,不善言辞。就连山东女人也是身强力壮,英姿飒爽,她们哼唱的摇篮曲也让人不得不感叹:“这摇篮曲好像只有山东孩子的妈妈们唱的,还带点男人味儿”;豁达,感性,喜欢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但是你可以放心的和山东人交往,因为“山东人的直来直去极其纯粹,不含任性,傲慢,粗鲁。”这是一个源自良知深处的正义而庄严的动机。所以,这样的直爽是一种美德,是“顺道直行”、“直言不讳”;交朋友,特别孝顺,不孝顺父母的人会处处遭人唾弃,但一旦爱上对方,他们可以为朋友做任何事,举手投足间都带着忠义二字,让你觉得山东人真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人——这种性格,再加上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典型的北方人面孔,绝非虚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习俗的确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某一地区人们的性格特征。因为气候、地理、物产等原因,山东的饮食习俗有很多差异,比如宴席的座次、格局,饭菜的摆放、上菜的顺序,鲁东和鲁西南差异很大,但从中反映出来的山东人的性格、气质基本相同。山东盛产美食和佳肴,但给外国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鲁西南的大葱卷煎饼和鲁东的大葱蘸玉米饼。你不能不佩服山东人的粗鲁。山东人天生节俭。从小她就被教育要节俭,就是要贤惠。她以贪婪和奢侈为戒,但对待客人却极其慷慨。她宁愿自己的家人吃不饱,甚至借钱招待她的客人。而且,喝醉是山东人待客之礼。虽然可能总会让外宾尴尬,但酒席结束后,也是一片狼藉,可以体现山东人在海量饮酒上的坦诚。且不说酒醉耳热时的嚣张和摩拳擦掌,就是单看山东人用的大碗盘,也能深深体会到扑面而来的豪放气息,可与精致典雅的江南饮食习俗形成鲜明对比。而深受儒家伦理影响的山东人,在饮食上也非常重视礼仪。他们讲究入座、敬酒、劝菜,说明山东人重视体现在男女关系、辈分、辈分上的礼仪。
民俗学者认为,山东腹地济南、青州、泰安、兖州的民俗传承对周边地区具有典型意义,可视为山东民俗的代表,其中曲阜、邹城、泰安的民俗特色尤为显著。所有的家风、祭祖、婚丧习俗、节日礼仪以及衣食住行,在体现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上都具有示范意义。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伦理对山东民俗的配置、规范和重铸,这是对周宗文化的直接继承。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会发现,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记》《礼记》中可以找到许多形式的婚丧祭祀的礼仪和习俗,而儒家的忠孝仁义伦理观念是那些民俗的核心思想,其中家庭(尊老爱幼,继承长子,尊重男女, 而顺从女性)你也可以发现,这些观念赋予了一些习俗新的意义,并将其固定为具有儒家伦理精神的民俗。 比如在曲阜,元宵节看花灯不仅是一项寓教于乐的民俗娱乐活动。当多年不孕的妇女偷用豆粉、萝卜做成的灯笼祈求怀孕生子,或去祖坟“放灯笼”“送灯笼”时,就体现了一种基于“灯笼”“丁”谐音象征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仪式隐喻。你还可以发现,这些观念甚至催生了与众不同的民间信仰。例如,中国各地都有供奉财神的民俗,但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在南方,召公元帅是最受欢迎的香。据说这个道教瘟神可以驱雷除电,呼风唤雨,消除瘟疫和灾难,招财进宝。但是,在山东,民间有两个财神,文财神是火柴,是关羽。他们成为财神是因为他们。
当然,在其他民俗文化圈,也不难看到儒家伦理对地方民俗的规范和重铸的印记,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山东民俗在这方面的典范性,所以请到邹鲁的圣人之地,在多姿多彩的民俗中寻找正统文化的回响吧!钱穆先生说:“如果说中国正统文化的代表像西方的希腊人,那就先推中国的山东人。自古以来,山东人最有资格做中国标准人。在被山东人的尊礼重义所折服的同时,你就不能悄悄养成一种非常亲切的文化认同吗?
三
艺术文化旅游是山东人文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齐鲁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璀璨夺目的艺术奇观,并在齐鲁艺术中折射出“汤如流水”、“巍峨如泰山”的正统山东文化心理结构。去山东旅游,欣赏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感受它们优雅华丽的审美品格。当你陶醉于张宗为时,你也能感受到齐鲁文化的脉搏。
山东的艺术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八、四千年前的东夷文化时代,山东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艺术的萌芽。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乐器,如陶制号角、杯状笛子、陶制骨灰盒等,声音洪亮、美观,能演奏音阶和音乐。相传,发明笛子的命乐师创作了乐舞《韶》,乐舞中的舞者装扮成美丽的鸟儿,在凤翼笛子的伴奏下悠闲地载歌载舞,典型地反映了东夷人以凤凰图腾为特征的原始舞蹈。龙山文化的薄壁高柄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碧玉铲、刻有花瓣的象牙梳子、陶器上的雕刻符号、夯筑的房屋地基,是雕塑、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的源头。此后,以齐鲁建州为标志,山东的艺术文化不仅呈现出雅俗分层发展的总趋势,而且呈现出符合两国文化气质的不同地域风格。充满强风的齐更注重娱乐,而充满礼义的陆更注重教育。出土的乐器,如石编钟、编钟、陶钹等,都保存在《诗经》?冯祺、曹锋、松露的诗歌,以及《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古籍中关于乐舞表演和评论的记载,我们不难想象当时乐舞的繁荣和技艺,也可以领略齐鲁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差异。其中,以礼乐文化传统为根基、以鲁艺术精神为根基的儒家美学思想,对后世山东的艺术文化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东拥有丰富的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去济南,那里的景观是齐鲁最好的,泉水是天下第一的,逛逛趵突泉等四大名泉,大明湖,万竹园。在感叹天地无与伦比的神奇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北国江南诗意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可以去泰山、峄山、灵岩寺、夫子庙、孟子庙、戴庙。在欣赏自然风光、敬仰先贤、感受宗教精神的同时,可以观察到或雄浑或轻盈的石雕艺术,欣赏到或苍劲或飘逸的书法艺术,欣赏到礼乐和谐的建筑艺术和形神兼备的雕塑艺术。你可以去各省市的各级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工艺品市场,试着去欣赏那些精美的古代玉器、陶器和青铜雕塑。可以在胶东、潍坊、高密、淄博等地逗留,欣赏富有民俗气息的剪纸、版画、年画、风筝。欢快热烈的配色,饱满匀称的造型构图,充满活力的形象刻画,巧妙的制作工艺,难道不会也让你着迷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亲手印几版年画,剪点窗花,烧点瓷器,岂不是一种珍贵的体验?
如果综合考虑地域特征、审美类型和文化精神,齐鲁艺术文化可以分为民间和寺庙两大类。民间艺术和文化包括民间艺术、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工艺和民歌。每一类都因地理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发音不同而孕育出各式各样,比如戏曲。在山东流行的剧种有30多种,如刘孜戏、山东梆子戏、柳琴戏、五音戏和鲁剧。虽然在题材和艺术表现上各有特色,但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表达劳动者的情感诉求、体现山东人的性格气质等方面是一致的:民间年画中的人物普遍丰满、乐观、骄傲,无论景物远近大小,画面均匀饱满,色彩多以红、黄、绿、紫为主。这种与文人画大相径庭的色调、意象、意境,体现了劳动者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诉求;经常是全员参加的鼓秧歌和胶州秧歌。五颜六色的服装道具,矫健的舞蹈动作,惊天动地的鼓点,展现了工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昂扬的精神,而穿插在舞蹈队中的小丑即兴表演,更凸显了工人们的幽默。流行于鲁西南的山东梆子,动作粗犷,体态夸张,唱腔高亢。黑脸角在表示愤怒和不耐烦的时候,吹胡子瞪眼看着自己的脚,可以表现出山东人坚强的性格。《宋武的故事》由山东快报出版社出版,轻松、热情、大胆、生动。开头是这样的话:“闲话不用说,只说明山东人的坦率。至于夸张有趣的细节和语言,则体现了山东人性格中幽默活泼的一面。
这些色彩斑斓的艺术作品带给人们更多基于地域特色的异域审美享受。然而,这些艺术形式虽然植根于以生活富足为理想的民间文化沃土,但在思想和审美取向上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思想的规范,即“仁”的内容以“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典雅质朴中体现出中和之美。比如同样表现生殖内容的山东曲艺,在山西、陕西就很少见到直接表现性和生育的“抓包子娃娃”。而是用莲花、麒麟花、戴莲花的鱼等象征性的图案来含蓄地表达主题。色彩明亮、活泼、稳重、敦厚,造型壮实细腻,构图饱满均衡。这些与本土民间艺术相比更加突出的特点,体现了儒家中和的审美理想。
寺庙艺术文化还包括建筑、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儒家伦理精神和美学思想。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礼乐和谐的建筑艺术。这里以曲阜祭祀孔子的乐舞为例,简单讨论一下乐舞与诗歌。要知道,去山东旅游,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忽视的。
孔庙祭祀乐舞是孔庙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舞,是集诗、乐、舞于一体的正宗乐舞。该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孔子的功德,从格律的角度看,是对我国周代雅颂诗诗风的继承。祭祀孔子的音乐形象端庄肃穆,旋律简单,节奏缓慢,基本上是一字一声,属于最广场的祭祀音乐曲。祭祀孔子的舞蹈形式根据诗中每一个词的规模来移动其舞蹈容量,从其舞蹈形式如给予,接受,辞职,屈服,鞠躬,崇拜,跪下,点头,以及其平衡,下降,拱起,呈现,
这两种乐舞都体现了儒家伦理规范、美善统一的艺术精神和古朴典雅的艺术理想,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和原始生命力的民间艺术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习惯了现代艺术文化的你,可能会觉得舞蹈有点太平淡,节奏有点太慢,旋律有点太单调,但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被这种“人神相连”的极其简单而瑰丽的艺术所感动,这不是瞬间激起的强烈情感,而是潜移默化的升华和精神感染,其中注入了指向自己的伦理理性——这是中国最正统的艺术。
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