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就用测量日影的方法来确定四个节气: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到公元前200年秦汉时期,确立为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二十四节气。

许多地区也称清明节为寒食节和祭祀节。寒食节要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前两天”)举行。由于时间接近,人们习惯于把这两个节日视为一体。

寒食节的由来,取自春秋时期悼念英雄介之推的故事:晋国公子继位前被追杀,颠沛流离19年。介之推,胡琰、赵帅等一批老臣,还有重耳,十几年来忠心耿耿,吃了不少苦头。

在最困难的时候,介之推曾经割掉他大腿上的肉来满足重耳的饥饿。后来,重耳成了国王,也就是著名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赏赐有功大臣,却忘了推解之。而介之推却不找借口,不争功,背着母亲过着清贫隐居的生活。

后来,晋文公想起介之推的贡献,非常惭愧,于是派人去寻找介之推母子。问了半天,听说是绵山一代隐居。但还是找不到,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试图迫使解之将其推出。面对大火,解志推依然没有下山,最后和妈妈一起抱住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非常懊悔,于是下令将介之推下葬,并将绵山改为介山作为追悼会,并亲自到介之推墓前祭拜。

为了纪念介休,晋国人民在冬季至日后的第105天庆祝寒食节,通常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禁烟吃冷食三天。

后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习俗节日。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仲春和春末之交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扫墓节日之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之用,时万物清净明,盖时万物清净明,故名。”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的好时节。所以有“瓜豆种在清明前后”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