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至日是农历节日吗?

冬季至日是中国农历的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季的至日通常被称为“冬季节”、“龙至日节”和“亚洲新年”。

简介: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用土归观测太阳,确定了冬季至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个,时间在公历65438+2月265438的0到23之间。

在冬季的至日,太阳在地面上的直接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南端,几乎直接到达南回归线(南纬23° 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日照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的白天最短,越往北越短。如在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 33 '),白天为11小时59分,海口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约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为9小时20分,故称“中国最北”。冬天的至日过后,夜空中的星星完全被冬天的星星取代,从今天开始,它们将进入第九个。此时,南半球正处于炎热的夏季。

更普遍的是,在中国北方的冬季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冬天至日来的时候,吃饺子。”在南方,吃饺子,但也有例外。例如,在山东省的滕州、汶上、曲阜和邹城,流行在冬季至日数九的习俗,在同一天喝羊肉汤的习俗意味着驱除寒冷。各地的饮食习俗不尽相同,但吃饺子是最常见的。

产地:

冬季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个,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冬季至日的起源其实来自一个国家首都的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就开始用土规法测影,在洛邑测天下位置,这在当时是具有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为影响后世千百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时,用土归法测得洛阳“在天下”,然后开始占卜社稷吉地。《尚书·洛谷》中记载,周公“盼洛市”,在洛阳周边几个地方做了一番考察,最后确定建水东、濯水西、濯水东都是“唯洛市”(都是建宗祠国家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归调查”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在古籍中有所记载,被后人奉为封国立国之法。

“土圭地形学”的目的是要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个方法的精髓是“树高八尺,夏至日长五寸;冬天的至日上,场景是一尺三尺五寸长(也就是竖起八尺高的标杆。在夏季的至日上,正午的阴影是65,438+0.5英尺,在冬季的至日上,正午的阴影是65,438+03.5英尺)。“量土之深,正影,寻地,四时止。”用这种方法测出来的是洛阳和洛邑在土中的理论位置。

根据周公的调查,周人对商朝灭亡后的第一个国家首都做了详细的规划。《益州左洛书》说:“它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在泥土中生长成一周,...南在洛水,北在邙山,天下大合。”。国家社会(都城、祠堂)建成后,周公在《礼乐制度·成州名堂》中详细制定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朝的第一个月是冬季和十一月,冬季的至日是新年的开始。也就是说,周公选择了土归法测得的“日影”中最长的一天作为新年。

从深思到秦,的冬天总是和年初一样。汉代依然如此。《汉书》中有一句话:“阳光照在冬日的至日上,君长,所以恭喜……”换句话说,人们最初庆祝冬季至日节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季至日以来,天地的阳气开始旺盛,变得更强,代表着下一个周期的开始,这是一个好日子。因此,后来,在春节期间,祭祖和家庭聚餐等习俗经常出现在冬季的至日。冬季的至日也被称为“小年”。第一,说明年关将至,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二是为了显示冬季至日的重要性。冬季至日作为一个节日,起源于周朝,兴盛于唐宋,一直流传至今。周历的第一个月是夏历的十一月。所以周朝的正月等于今天的十一月,所以拜年和贺冬没有区别。直到汉武帝采用了夏历,正月才从冬季的至日中分离出来。因此,也可以说“冬季至日节”始于汉代,盛于唐宋,一直存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