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有哪些节气和物候?
节气可以预测物候,物候也可以反映节气。我国古人对这一现象的关注较早,古诗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如“竹外有三两桃花,春水暖中有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夜景》)初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到泉水加热,在水中嬉戏。
“天寒地冻水鸟相依为命,一百个是团戏。行人吃不消时,忽闻齐飞冰响。”(秦观《广陵归来》)冬末,水鸟相依,有冰之声,飞鸟惊飞。鸭子和鸟都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里下雨,草塘里到处都是青蛙。”赵师秀诗歌《约克》中的三种意象,表现了春末夏初黄梅的季节特征。
黄巢《题菊》:“飒飒西风遍植庭院,寒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凋零,虽然没有“秋”字,但秋的凉意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夏塞曲》,则将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而寒,笛声中听柳,未见春色。”5月正值盛夏,已经是大陆百花凋零的日子了。而地处西北边疆的天山(祁连山)依然白雪皑皑,没有杨柳花开,说明黄河流域海拔4000米以上既没有夏天,也没有春秋。不难看出大陆和长城气候的巨大差异。
古人的农业和军事活动,在涉及笔物候的古诗词中也经常见到。如范成大《四季田园杂趣》:“蝶既入菜花,久无客来田家。”这两句写的是江南的晚春农村,蝴蝶入菜花的描写衬托了农妇的农忙。再来看文同的《晨清至报恩山寺》:“烟远鸥落,日高林飞。大麦晚不入圃,幼蚕独卧。”第一部分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的生动画面;第二部写的是春夏之交,农民妇女收割小麦、整菜、采桑、喂蚕的繁忙景象,亲切感人。而鲁伦的“高在幽幽月色,雁在翱翔,鞑靼酋长在黑暗中逃窜。而我们追击他们,马轻负重,弓剑一担雪”(《下曲》第三部)讲的是行军打仗,敌人夜逃,大雁惊飞,引起了我将军的警觉,引兵追敌,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典诗词中对物候的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上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物候和农业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