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难苏东坡第三难

一、自作聪明的苏

冯梦龙编的警世故事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石雪》,里面王安石教了苏东坡几个小故事。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巧他不在家。苏东坡在王安石的桌上看到一首咏菊诗的草稿,写下了前两句:

昨夜西风掠过花园,吹落遍地黄花和金黄。

苏东坡认为:“西风”是秋风,“黄花”是菊花。菊花最耐寒,最耐用。敢和秋霜搏斗怎么可能被秋风吹倒?说西风“吹黄花遍地金”,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狂妄自大的翰林,不顾王安石的前任和上级,拿起笔,继续诗:

秋天的花不比春天的花好,所以要小心翼翼地和诗人说话。

王安石回来后,看了这两首诗,很不满意。为了用事实给苏东坡一个教训,他把苏东坡贬到了黄州应永。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九月,大风刚停,苏东坡就邀请他的朋友陈季常到后院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花,黄金撒了一地。这时他想起延续王安石诗词的往事,才知道自己错了。

请从归纳推理的角度解释一下苏东坡续诗有什么问题?(答案见下文)

二、王安石难倒了苏东坡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苏东坡,政治观点迥异。王安石主张变法,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关系不好。宋神宗统治时期,王安石任宰相,苏东坡郁郁寡欢,甚至被流放到海南岛。

据说王安石曾经出一道题刁难苏东坡,他做了一副对联,要苏东坡做一副对联。对联是:

一年,两个春月,两个八月,两个春秋。

原来那年是闰八月,农历正月十二月有立春节气,真的是春秋两年。再加上对联的第四个字和第十二个字都是“春”,大大增加了难度。

苏东坡虽是天才,但想了半天也答不出这个奇怪的问题,只好交了一张白纸,被王安石嘲笑。但是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表现出他的底线。苏东坡得了“全”,就像哑巴吃黄连,有说不出的苦。

几百年后,直到清朝中叶,楹联专家梁章钜才给出了令人满意的底联:

六十岁的人周日再相聚,世界再相聚。

第三,王安石不再难与苏世廉联合。

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使苏东坡难以学土(即苏轼)。第三个困难是找到正确的句子,有三个句子。

第一句话是:

一岁两春两八月,人间两春秋;

学士苏东坡虽是奇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但后世,一直代表东坡学士:

六十岁的人周日再相聚,世界再相聚。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话是:

七里山塘,去半汤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以语言的幌子出来了:

九溪蛮洞穿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话是:

铁翁城西,金隅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刚去过。但还是配对不上,还没人配过。你不妨试一试。

苏谁聪明(回答)

从归纳推理的角度看,苏东坡续诗存在“草率概括”的错误。“鲁莽概括”是归纳推理中容易出现的逻辑错误。“不计后果的一概而论”,又称“从局部到整体的一概而论”,是指只根据少数个别事实,得出一个总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必然的、不容置疑的结论。

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只会凋谢,不会脱落,所以他得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天下菊花不会被秋风吹落”。他用这种全称肯定的判断来衡量王安石关于菊花的诗,认为王安石的诗写得不对。在黄州生活了近一年后,他意识到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黄州的菊花会被秋风吹落。有了这个反例,苏东坡通过简单的列举归纳得出的一般结论就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