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椒的地理意义。
黄道角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纬度23° 26′之间来回移动的年变化,使黄道角处昼夜温差全年平衡。虽然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根据北斗七星制定的,但实际上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二十四节气的排列与黄赤交角密切相关。
1.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道角。因为地球公转时是倾斜的,地轴与黄道面(66° 34 ')的夹角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方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所以黄道与赤道(23° 26 ')的交角基本不变。
黄道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端边界达到23° 26′n,即北回归线;最南边的边界线达到23° 26′s,也就是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的直射点每年从23° 26′s到23° 26′n来回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的热量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这样的变化表现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假设黄道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改变,直射点会超出最北和最南的界限(23° 26 '),导致热带的扩大。极线(66° 34 ')会膨胀,所以地表获得的热量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2.在地球上的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特定位置确定的时间称为“当地时间”。不同经度的当地时间是不同的。
时区分为经度间隔为15的时区,时区以各时区中央子午线的太阳时为准。比如北京和天津地理位置接近,但当地时间不同,北京的时间比天津晚。但为了两地方便,东坝时区的时区就是我们所说的北京时间。
3.地球上的每一个经度范围15都被视为一个时区(即太阳在1小时内运行的经度)。这样,整个地球表面就被分成了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子午线”定义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度15°,东西经度30°,东西经度45°...高达180经度。
在每条中央子午线东西两侧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应以中央子午线的当地时间为标准时间。“时区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异地时间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存在24个不同的时间,相邻时区之间的时差正好是1小时,使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换算变得极其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