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四季——夏天的“麦收”

我的家乡在马平川,别说山了,就连大一点的山坡都很少见。所以没有其他孩子对童年的记忆,比如在山上放羊,偷水果。不过我总觉得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北方会特别明显。什么春分、小满、芒种、初霜,好像都是专门为我们制定的。每到节气,农民必须抓紧重要工作,不能耽误。错过这些节气会影响明年的收成,不得不感叹老祖宗的智慧。

不记得那个节气过去后,小麦不知不觉就开始变黄了。好像前天麦田还是绿色的。一不小心就成了黄灿灿的一波麦浪。不收割成熟的小麦,就自己跳出麦穗!我们家乡有句话叫“焦麦炒豆”,字面意思是小麦和大豆会自己跳出来掉到地里,意思是事情很紧急,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小时候就在想,麦子掉到地里不是更好吗?不用再播种,我又能长出麦苗了。在秋天,我可以同时收获玉米和更多的小麦。我为什么要担心收获它?

小时候没有路,要找个地方把麦子晒干才能“入库”,于是家家户户都要在收割麦子前“打场”。“脱粒”的作用是为晒干收集的麦粒制造一个干净光滑的平地。一般在大面积收割小麦之前,先收割300平方米左右的小麦,堆在一个角落里,用铲子铲平,然后用拖拉机拉一个“石榴滚”(一个很大的圆形石头物体),加上一些树枝,把它翻过来,直到整个地面坚实平整(中间好像还有其他台阶,记不太清了)。然后会是儿童乐园,因为有水可以玩。麦田初步完工后,要“浇水”,才能让田块更平整、结实,没有碎土。你想想,夏天的傍晚,大人们都是提着水桶拼命“泼水田”。裸露潮湿湿滑的地面紧挨着从井里流出来的清凉的流水。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玩的场地?

小麦收割后,拉到事先准备好的光滑平整的“田地”,摊开成一个大圈,再用拖拉机拉着,把石榴滚来滚去。其中一个人在中间开着拖拉机,剩下的大人用“大叉子”翻来覆去,让麦粒尽快从麦秸上掉下来。这种工作一般是几个家庭一起干,干完这一个就干另一个。而且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你要选择中午最热的日子。因为我们都是和舅舅一家在一起,所以这些工作一般都是我们一起做的。我记得我姑姑一直不愿意让我表姐们下地干活,我妈可能是想让我们受苦。即使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和妹妹也要站在烈日下,即使我们去田里捡散落的麦穗。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现在仍然特别珍惜食物。最开心的是,中午回家吃饭,会路过阿姨卖冰糕的地方,回家前还要磨我妈吃冰糕。又甜又凉,大概就是夏天童年的味道吧!

麦粒与秸秆分离后,秸秆会均匀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切成方形。稻草一般有三种用途。首先是做饭的时候可以点火,因为秸秆容易点燃。第二种是装一个“草床底”,就是用一个床那么大的袋子,里面装满稻草,然后缝起来。冬天冷的时候会铺在床下,床可以变得温暖柔软很多。其实相当于现代版的床垫,可以说是床垫的“原版”。第三种是卖,虽然卖不出什么钱,但大多数人留下的钱足够生火和装“草底”,剩下的就卖了。有些养动物的人可能也会养它们,为它们筑巢。真的很温暖。至于卖的吸管的用途,就不得而知了。只记得小时候用的一些质量稍差的书里偶尔能扣下小块的稻草。有些人巧妙地利用这些吸管变成草帽来购买。那时候大人们夏天都喜欢带这种草帽上班。

麦粒和稻草分开后,还有一些工作要做。第一件事是把它弄干。必须充分干燥后才能“入库”,否则发霉就不好了。晒完太阳,进仓库之前,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做——养昌。所谓“抬田”,就是用“木抬”(一种完全类似木铲的农用工具),把麦粒依次撒向空中。“扬场”的关键环节是要有风,它的主要作用是将麦粒从残留的麦皮和少量灰尘中分离出来,利用风将较轻的麦皮和灰尘吹向一边,麦粒落在另一边。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养田”的技术,因为在同样的环境和风下,有的人养的是干净的小麦,有的人养的不是。因为那时候我很小,而且“羊肠”一般都是家里精力最旺盛的人来做。这个技巧估计只有做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为了“炫耀”,当时很多人都在“等风”。等待风,但不要下雨。如果下雨,那就太麻烦了。你得赶紧找个塑料布盖着,还得时不时打开。也许会让小麦发芽。

终于到了入库的时候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大人们撑起口袋,大人们会用簸箕把晒干的小麦装进口袋,绑好。等麦子真正晒干搬进屋里,忙活了近半个月的大人们才能喘口气

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很多细节都记不清楚了。现在很多人的田都被别人种了,现在收割小麦只需要几个小时。来回几趟,大型收割机就全搞定了。而且,家家户户都不再纠结于“操场”。很多都是直接收割机直接买的,就算要晾晒也是在平坦的路面上直接晾晒。

我记得在收割小麦的整个过程中,我最喜欢的是刚打完或者入库时踩在光滑“田野”上的感觉。现在大部分孩子都不下地了,也很少再体验到这种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