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的由来和含义
处于夏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窦智武(西南);太阳历为150;每年公历8月22-24日。“出”是终止的意思,酷暑是指酷暑的结束,三伏天已经过去或者即将结束。由于受短时再热天气(俗称“秋老虎”)的影响,酷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会感觉闷热。天气会由炎热转为闷热,千禧年前后一般会凉爽。
夏季节气处于短时高温天气(秋老虎)时期,“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至9月之间。秋老虎的持续时间一般从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暑热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是提醒人们,秋天正悄悄来临,要注意预防“秋燥”。夏天的节气也意味着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夏天有很多民俗活动,比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祭地等。
解读24节气中的暑意
处于酷暑就是“脱离酷暑”,也就是离开酷暑。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E位)。当太阳到达经度150时,就是24节气的酷暑。夏季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楚”是藏而终的意思,“初夏”是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由于“秋老虎”的短时再生天气,酷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虽然没有夏天的炎热,但还是会闷热干燥,天气会从炎热变成闷热。处于夏季,不仅不同于轻度的暑、重度的暑,也不同于轻度的寒、重度的寒节气。这是一个节气,代表着气候从炎热到闷热的变化。天气的特点是干燥和闷热。酷暑的到来也意味着进入了干燥日历的后半段。
在夏季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已经从“夏季至日”这一天的北纬23° 26 '南移到北纬11° 28 '。在北京市区,中午太阳的高度也从夏季至日的73° 32′下降到665° 438+0° 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南转。随着太阳高度的不断降低,它带来的热量也会减少。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但这期间仍会有短时的复热天气,只是还没有真正进入凉爽天气。真正的凉爽通常在千禧年前后到来。
中国古代以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将夏季分为三期:“一是鹰为祭鸟;二、静待天地始;三侯沃乃登。”在这个节气里,鹰开始大量捕食鸟类;天地间的一切开始枯萎;“禾乃登”是指粟、黍、稻、高粱作物,“登”是成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