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陶瓷龙纹的演变
在二里头文化(夏文化)早期的陶器中,就有浅雕的龙纹。
商代早中期,灰陶、白陶上流行夔文。一条有脚的龙,被称为龙纹。
西周印的硬陶上,还有真龙。战国汉代彩陶上的龙凤纹和龙也是龙的一种。
从南朝后期到唐代,龙经常被粘贴和塑造在器皿上。作为一种装饰或图案,五代时出现在瓷器上。
唐宋以来,龙纹在瓷器上向艺术化方向发展。
到了元代,龙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到了明清时期,龙纹在瓷器上达到全盛时期。
可以看出,龙纹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宗教化到艺术化,从随意性到规范化并变得多样化的发展过程。
具体来说,宋代以前,陶瓷上的龙纹并不规范,多为兽形,体厚、兽形腿、三趾爪,龙头有角。到了宋代,龙图已经定型,一直到元明清,都是蛇形的,从体到尾逐渐变细,四肢有羽,三趾、四趾、五趾,龙头有角、有毛、有须。
宋元以前多为三趾、四趾龙纹,明清官窑瓷器上均绘有五趾龙纹。
龙纹的体态在宋、元、明、清有不同的文化:宋代龙纹头壮、脚小、身大,有胡须、三趾,有力量感;元代龙纹头小,颈细,四肢细而有力,首无毛或疏毛,舌长,体绘鱼鳞或斜格纹;
明代永乐以后,龙变粗,张口吐舌,上颚突出,五趾为鹰爪,俗称风车爪。成化至郑德时期,龙纹多为闭口、方头、竖毛,天珠圆直;嘉靖至万历年间,龙身变细长,毛发增多,龙首上颚延长,脸鼻绘如意形,似猪嘴,俗称猪嘴龙;额龙最早见于崇祯时期,俗称老人龙。
清初的龙纹还有明朝的遗风。到了康熙时期,龙的嘴变短了,眼睛变小了,身体变胖了,头发像狮子一样,胡须细长卷曲,表情凶狠。雍正时期仿明朝龙纹,但头特征与清朝相同;乾隆年间,龙体粗壮多毛,口部特征与明朝相似,整体感觉较老。嘉庆、道光以后,龙的形体更加臃肿,龙纹的绘制呆板,线条简化,龙的下噪低悬,没有威严感。
龙纹的种类也很丰富:元代开始出现翼龙,明清时期也流行盘龙、龙航、李龙、侧龙、额龙、法披龙、珠龙、云龙等造型各异、气魄各异的龙纹,陶瓷摆件更是将龙纹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