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习俗有哪些?

生产习惯

来宾两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亲访友后,都会举行盛大的宴会,全家老少,失散的兄弟们聚在一起。年长的有经验的家庭成员根据过去几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和估计,做出一年的生产安排,年轻的家庭成员作为补充。然后集中精力挖、耙、种玉米。做完这些工作,就迎来了忙碌的春耕。“二月灶”(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起初是白色的,人们(主要是妇女)会拿着蜡烛、熏香、肉菜和糯米赶去祭拜“灶王爷”,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种了甘蔗,播了稻种。等苗长齐了,赶紧春耕。由于春耕工作繁重紧张,人们大多互相帮助完成插秧。管理是每个人的事。庄稼快成熟的时候,一般都是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不允许孩子说什么。夏收的时候,各种畜禽业都长大了,池塘里也可以钓鱼了。客家人乐于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还得“洗一次眼”。元朝中期以后,人们忙于种植秋作物和收割秋作物。后来,他们集中出售自己种植的一些农作物,并将自己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折叠编辑这一段的生活习俗

广西客家人一直保持着节俭、群居的特点。客人的客家人还是比较穷的,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米饭和米粥,都是女人早上煮好,凉了放在柜子里。粥白天吃,晚上吃。米饭是把米汤倒出来炖熟的。他们不喜欢烂米饭,所以用这种方式做饭。吃粥的时候,我喜欢把粥和熟盐拌在一起。它的副食是猪肉和各种蔬菜,时不时吃点牛肉等肉类。一般猪肉切片,水煮,油炸,配调料食用。蔬菜放油里炸,然后放入食材,放入碗中。客家调料无非就是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菜肴是红烧肉、水煮鸡、醋排骨、醋大肠和醋鸭。风味食品有冬米糖、酸豆、辣椒。干到半干的程度,亮黄色的时候就可以打开在酸缸里吃了。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总会包粽子,有肉粽子、绿豆粉粽子。粽子用的馅料是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准备好的。包粽子用的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节,糯米煮熟,加糖,叶子染成不同的颜色,香甜可口。冬天的至日。每个人都应该吃由糯米粉和肉馅制成的煮包子。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当他们口渴时,他们用粥水和米汤代替。他们很少喝茶,大多喝自己酿的米酒。客家人的房子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子是平房。大厅分为上厅和下厅,中间有天井,上厅后面有储藏室。上堂正宗,八仙桌,镜屏,上面有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的火也在下厅。上厅两边是老年人和已婚夫妇的大卧室,下厅一边是未婚年轻人的小卧室,另一边是厨房,房子左右两边是猪圈。按照传统习俗,老房子大多是留给长子的。

客家风俗

折叠编辑这一段家庭习俗

因为客家人居住在许多民族中,他们往往有几个同姓的宗族。整个家族姓,传统有不成文的宗族规矩。凡有损姓氏名誉的重大事件,由全姓氏协商解决。如果和外姓打架,各家各户都会出去解决,以防损失。一般客家人不会擅自动手。如果他们讲道理,他们会互相争论。如果他们不讲道理,他们会友好地解决。谁要是敢触犯族规,就会被族人孤立。每当杀猪的时候,客家人都会设宴招待族人。小村每户请一人,大村请有威望的老人和住在屋里的兄弟。一旦家里有人考上中专或大学,或参军或外出打工,客家人就会为前来祝贺的兄弟们举行宴会。为了维护宗族的团结,女方过房后,一般是三代四代共同生活,如果男方下面还有兄弟姐妹。新郎新娘必须和老人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才能分厨房。即使不和老人住在一个厨房,也要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弟妹的义务。否则视为逆子。厨房分了以后,每当有好酒好菜的时候,都要叫上老人们一起吃,或者给他们做个菜。

因为家庭受到重视,所以老年人受到高度尊重。吃饭时,老人的座位朝向大门以示尊敬,这是客家人的习俗。大人坐两边,小孩只能坐面对老人的一边。如果家里人太多,男人坐一桌,女人坐一桌。吃饭的时候,孩子要主动帮老人拿菜。子女帮老人添饭时,一定要双手端碗。老人说话的时候,孩子不能插嘴,也不能出声。饭后,孩子要说“慢慢吃”。

在家庭习俗中,孩子的出生受到高度重视。客家人的子女出生在三个朝代。奶奶、嫂子、姐夫(小姑)和已婚妇女用竹萝卜包好鸡蛋,来到新产房做“三朝”。半个月后,奶奶又请了更多的女人,带着甜酒、鸡蛋、大米、母鸡,扛到侄子那里去过“半个月”,俗称“吃姜酒”。这场宴会是最热闹的。孩子满月后,奶奶请女人给侄子做了个“满月”。客家人一般活不过一年。

折叠和编辑这个婚姻习俗

客人和客家人大多为父母选择配偶,媒人牵线搭桥。他们的婚礼一般包括说媒、坐谈、星象匹配、订亲、婚礼、三朝。

媒人看到两个年龄相仿、匹配人才的青年男女还没结婚,就会主动上门撮合,或者家里等着结婚或结婚的年轻人的父母也会请媒人做做好事。见面后,男女互相倾吐心事。老人同意,认为合适,他们就会写一个“八字”,由男方根据天干地支的推算交给算命先生。如果男方命金或水,女方命水或金,则认为结婚比较合适。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都同意,男女双方都同意,婚姻就有希望了。然后男方支付彩礼,俗称“洋钱”,由双方商定。交了订婚费就订婚,然后去政府领结婚证。等男方准备好了,告诉女方结婚时间,女方就得开始准备嫁妆了。婚礼前一天晚上,新郎在郎的陪同下,给女方送去了一些肉、酒、水和糖,新郎回了家。第二天,新郎在郎的陪同下迎娶新娘,并带来各种礼包,送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甚至厨房里煮肉剁肉的人。新娘的姐夫也要给新郎一个包裹和新鞋。从男家选了两个姑娘带着稻穗、剪刀、镜子、公鸡到女家,在那里娱乐。和当地壮族一样,女方家要孝敬郎和男方家的姑娘,进行嫁妆。婚礼当天早上,新娘站在米筐下,向祖先告别。然后,她穿黑衣服,黑裤子,黑鞋子,系一条红绳,撑一把黑伞,盖一条白毛巾,小姑把她背出门口,步行或骑马到新郎家。新娘去男方家祭奠后,当晚就要回娘家,第三天在母亲、姑姑、嫂子等人的陪同下,带着猪和鸡去男方家,以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资本。

折叠和编辑这一段的节日习俗

客家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和冬季至日。春节是个大节日,年货丰富,多为腊肉、饺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初二可以尽情饮酒。春节最重要的娱乐是舞狮拜年。在元宵节期间,客家人喜欢包饺子并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炉”,煮糯米,杀鸡拜灶王,一年大丰收,大成功。三月的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扫墓节日。煮甜糯米饭,备桌备酒,巡回祭拜祖坟,客家人随意加菜,也算是一个节日。端午节,饺子。6月6日,准备酒菜。中秋节,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日,杀死鸡,鸭和鱼。女儿、女婿、亲戚都会回来看望老人,好好玩一玩。中秋节,准备水果和月饼赏月。重阳节,出门登高。在冬天的至日,吃一个比饺子还要大的水饺,包在糯米粉里,塞满了鱼、猪肉和萝卜丁。除夕夜,客家人全家停止劳作,把一年的收成全部收齐,吃一顿盛大的团圆饭。所有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回来团聚。

游龙灯是刘清客家祖山下昌长孝村的一项客家民俗活动,与其他地方有些不同,所以我们约好去看。游龙灯,客家话叫“龙灯”、“游龙灯”、“龙灯”。龙学校的客家拉龙一般在一月和二月举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龙校龙灯白天点亮,游龙活动在山上举行。客家拉龙由各村各姓领导。族名里每家每户都有一盏桥灯。桥灯上有两个小纸灯笼。有各种各样的灯笼,如鱼灯笼,鲤鱼灯笼,六角灯笼,八角灯笼等。,有的还写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等字样。灯笼固定在木板上,木板的形状像农民的长凳。木板两端还打孔,方便板凳相互嵌入,前后连接。在其他地方,游龙灯是在村庄里举行的,而且大多数是在晚上举行。这里的游龙灯是白天进行的,叫拉龙而不是游龙;每家每户的龙灯都必须抬到东丈山顶,连接好,然后才能开始下山。

折叠并编辑本段中的信仰习俗。

客家人的守护神是“灶王爷”——土地神。土地神的神龛位于村口,旁边种着一棵大榕树。在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中秋节,客家人都会去祭祀土地神,放上猪头,鸡,鱼(都是熟的),点上香,跪在地上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供品摆放的位置是:香离神灵最近,其次是酒饭,肉菜最远,两边是蜡烛。另外,谁多加粮多加钱,出去读书干活,谁也要祭祀土地神。

福伯庙、成人庙、女庙每年都有客家人来参观。即使在“文革”期间,即使迷信活动屡禁不止,客家人还是偷偷摸摸地去拜访。伏波寺是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而建的寺庙,在正月初六举行。成人庙是为了纪念清朝宰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百姓免缴粮而建的。庙会在正月十九举行。这座女庙是为了纪念刘三姐而建造的。庙址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举行庙会。

客家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节,全家姓热闹起来,共同去祖坟做祭祖活动。每年清明节,两江乡客家姓氏集中在宾阳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参加。每逢节气或岁末,客家人总是先用荤菜祭祖,然后才吃饭。在第一个月,祭品必须在第十五天放置,然后才能移除。正月里的祭品大多是粽子、猪头肉(整块)、爆米花。

客家人习惯在春耕前、夏收后、秋收后集中祭祖。一是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讲解家谱,继续写。二、讨论姓氏内部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与外姓的纠纷、建筑、生产等。

折叠和编辑客家婚俗在这一段

徽州民间传统婚礼礼仪习俗,基于封建礼教习俗,多为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以说相当庸俗。儒家经典《礼记》?《昏仪》说:“夫权始于冠,以昏(婚)为基,重于丧祭,专事征朝,射乡。这个礼物也一般。.....惊(婚)者,亦礼之本也。“可见儒家对婚俗的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彩、仪式繁多的婚俗文化。徽州的传统婚俗,大体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徽州地区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雇佣婚姻、转介婚姻、童婚婚姻、灾荒婚姻、贵族婚姻和权势婚姻。其中订婚婚姻尤为盛行,彩礼和金钱缺一不可,其遗风至今仍可在徽州看到。

订婚婚姻在惠州历史悠久。光绪《徽州府志》记载:“在婚姻中,槟榔是常用的聘礼,而且越多越贵...其订婚仪式及嫁妆,称为家财万贯。”在过去,槟榔在中药店有卖。在订婚仪式中,它是象征性的,而真正的订婚仪式传统主要是关于金钱和食物。《正史》说彩礼“关乎家财”,但实际上彩礼的数量也相当可观。

徽州的传统婚礼礼仪非常复杂,从最开始的媒妁之言,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习俗,其间经历了布姬、定礼、报日、大礼等各种婚前仪式,以及铺屋、迎亲、拜堂、延寿等隆重的婚礼仪式。

徽州复杂的民间婚俗是由封建婚礼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礼记》记载,当时应遵循的结婚程序是“接新娘”(媒人提亲)、“问姓名”、“纳己”(男方布吉,女方正式承认婚姻)、“领证”(仪式结束)、“邀婚期”、“迎新娘”(迎娶新娘)。这六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也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两千多年后,六礼虽有变异,但依旧如故,至今仍能在世界各地的婚礼仪式中看到它们的影子。

客家丧葬习俗

与其他习俗相比,葬礼的习俗更为庄重。客家人对此做了很多深思熟虑的事情,甚至是太多的繁文缛节。丧事慷慨,礼事奢靡,酒席丰盛,灵方醉,鼓乐送别。有些地方仍然有旧习俗。

病人临终时,会穿上事先做好的“寿衣”,称为“穿寿衣”。以前有“六上四下”的说法,就是上穿六重衣,下穿四重裤。

客家习俗重视死亡。那些离家在外的人,为了临死前见最后一面,千方百计赶回家,这就是孝顺。人死了,马上烧轿子烧纸,家人孩子痛哭。是为了“死亡”

丧:病人死后会立即死亡。孝子出门到奶奶的舅舅家,亲戚的舅舅家,也在门口或者路口附近发丧。

小白厅:遗体前悬挂白布,摆好香案,摆放牌位或画像。早晚哭一场,登记亲友送的礼物或“代用蜡烛”,灵堂两边按顺序挂上帘子。

落枕:移动尸体,在大厅地板上铺一块白布,把尸体放在上面,头上盖一块新瓦,瓦上放一个布三角枕,派人日夜守候;在固定的时间把尸体放进棺材里,叫做“入料”。每天早上和晚上,以及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寡妇们都会在帐篷里的灵柩旁默哀。晚上亲友参加灵堂,俗称“陪夜”。

选择合适的哀悼时间,通常在早上。旧社会,初一有“丧”,通宵达旦,鼓乐震天。出殡前先举行追悼会。讲究排场,以示孝顺。

埋葬:将棺材放入墓地。墓地的选择讲究“风水”。墓的外观很像客家人的龙圈,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葬后第三天,亲戚们穿上丧服,到坟前哭拜,烧纸钱,称为“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到“七月”日,都会举行追悼会,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追悼会,焚烧灵房(纸房),称为“万齐”,以示丧事结束。后来举行周年纪念仪式,叫开孝;三年举行一次祭祀仪式,叫开大孝。开大孝的时候,门和堂都换上了红对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人的习俗是埋葬若干年(一般为十年)后掘墓,用炭火烘烤遗体,按人体结构弯曲四肢放入特制的陶瓮中,称为“金检”,然后重新埋葬。这是一个永久而真实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比如多请和尚道士念经,给死者翻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