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细描述一下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距今约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公元117年),在东汉京都洛阳成功制造了一种由水力驱动的大型天文仪器。二十年后(公元138年),安装在京都洛阳的另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用仪器记录和研究地震的新时代开始了。
这两种著名仪器的发明者是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张衡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地震学和力学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说他还做了南导车,记忆中的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高,被尊称为“木圣”。
张衡的一生
张衡,本名,张帝坚三年(公元78年)生于南阳县鄂县石桥(今河南南阳城北五十里石桥)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员,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年轻时家境已经衰败,有时不得不靠亲戚朋友帮忙。正是这种贫苦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和一些生产生活现实,为他后来的科学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当时南阳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被称为“南都”。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从小勤奋好学的张衡,在青年时代就为后来的文理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家里的经典满足不了张衡的求知欲,他从十六岁起就离开家乡去读书,结交文人名士。他曾经去过汉朝故都长安,参观过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过周围的山川、物产、风俗、人情世态。后来,他去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在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成为一个更博学的学者。当时当地政府曾推荐他做“孝子”,政府多次招他做官,他都拒绝了。
张衡从小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和研究。他的文学作品很多,风格各异。有些形式短小抒情,如《归天赋》。有的气势磅礴,写景广泛,如《二井赋》;有些特色突出而独特,如“四哀诗”、“同声歌”。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23岁的张衡应邀回乡做南阳太守保德的主簿,主管文书工作。除了处理政务,他还致力于文学创作。他以长安、洛阳之行为基础,用十年时间精心雕琢、修订。安永元年(公元107年)写下了著名的《东京颂》和《西京颂》,合称《二京颂》,广为流传,画工精良。
后来保德被调走,张衡辞职回家了。掌管朝政的皇亲邓骘为了拉拢士人,几次派人请张衡做自己的幕僚,壮大自己的派系。但张衡一方面嫌弃外戚专权,一方面又想专心读书,被坚决拒绝。
张衡三十四岁时,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哲学和自然科学。他非常喜欢杨雄的哲学著作《玄晶》。《太玄经》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玄晶》中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极大地启发了张衡。
安帝雍四年(公元111),张衡被招至北京,先后担任阆中、太史令、巴士司马令等低中级官职。其中,他担任太史令的时间最长,前后达到十四年。太史令是负责观察天象、编制历法、等待天气、调节时钟节奏(计量和性情)的官员。在任期间,他对天文历法进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代有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叶璇说。遮天论,又称天圆如伞,地方如棋盘。浑天说,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地的关系像一个裹着蛋黄的蛋壳;叶璇说,天空没有一定的形状,太阳、月亮和五星(金、木、水、火、土)都漂浮在气体中。
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规律的理解和实际观测,认真研究了这三种理论,认为浑天理论更符合实际观测。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说,大胆地提出了许多关于天象的新观点。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仪理论,创造了更为精确和全面的浑天仪。创造了一个能够准确执行浑天仪思想的“浑天仪”。
浑仪是一个可旋转的空心铜球。铜球表面刻有二十八星座等恒星的位置;球的中心有一根铁轴贯穿,轴的两端象征北极和南极。球体外面有几个铜圈,分别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黄道圈、赤道圈。二十四节气刻在赤道和黄道上。张衡当时知道的所有重要天象都刻在浑仪上。
为了使“浑天仪”自动旋转,张衡利用了液压传动齿轮的原理,利用滴壶滴下的液压传动齿轮带动空心铜球绕轴旋转。铜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速度。这样,坐在房间里的人就可以从浑天仪上看到天体的运动。
公元89年至140年,东汉都城洛阳、陇西共发生33次地震。尤其是公元119年,洛阳等地区接连发生两次大地震,促使张衡加紧了对地震的研究。终于在公元132年,他发明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地动仪。
张衡制造的这台地震仪相当灵敏准确。公元138年的一天,地震仪准确地监测到了距离洛阳1000多里的陇西发生了地震,说明他的精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欧洲在1880年制造了类似的地动仪,比张衡晚了1700多年。
在气象学上,张衡还创造了一种测量风向的仪器——侯风义,也被称为随风的青铜鸟。一只嘴里衔着一朵花的铜鸟被放在一根50英尺高的杆子顶端,这根杆子可以随风旋转。鸟头的方向就是风向。这种仪器类似于欧洲安装在屋顶上的候鸡,但候鸡是十二世纪才出现的,比张衡的候鸡仪晚了1000年。
张衡一生为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谦虚、谨慎、勤奋。“如川之逝,日夜不舍”,几十年如一日,在事业上展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强权、锐意进取的治学风格。而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格值得学习。
永和4年(公元139年),张衡请求退休,不准回老家。他被调到朝鲜做国务资政,但任职仅一年就去世了,享年61岁。
灵仙
《灵异》是张衡一生最著名的天文著作。这是一部阐述天、地、日、月、星的形成及其运动的天文理论著作,代表了张衡天文学研究的成果。它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虽然有一些错误,但仍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比如,张衡在阐述浑天学说时,虽然仍然保留了旧的视界概念,提高了天球的直径,但进一步明确了天球之外还有空间。他说:“那些逝去的人并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道也不知道,宇宙也叫。余之表无穷,宇宙之末无穷。”也就是说,我们能观察到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观察不到的地方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无始无终。这段话明确提出了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穷无尽的观点,非常有价值。
张衡在《陵县》中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他说:“夫日如水,火外轻,水内含景。所以,月光诞生于太阳,灵魂诞生于太阳;那一天,光满,那一天,光尽”(景即影,灵指缺月的部分)。他形象地把太阳和月亮比作火和水。火可以发光,水可以反光。他指出,月光是因为太阳光而产生的,有时因为太阳光被遮住而看不见。他的观点在当时是非常新鲜和正确的。
同时,张衡进一步解释了月食的成因。他说:“日之匆匆,光常不一致,隐于地下,谓之黑暗。”在星星里,星星很小,遇到月亮就吃。“当你看月亮的时候,你应该能看到满月,但有时你看不到,因为阳光被地球遮住了。他把地球阴影的黑暗部分称为“暗空”,月球经过“暗空”时会发生月食,并精辟地阐述了月食的原理。至于那句“群星中,群星昏”,说的是群星遇到“黑暗”就消失了。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恒星离地球非常远,而且大部分都是发光的恒星,不像月球属于行星,所以不会有恒星进入地球的阴影而失去光芒。这是张衡的短板。也可以看出,当时古人的研究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现在的人也一样。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绝对正确,但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反映客观现实。
此外,张衡还计算了陵县太阳和月亮的角径,记录了中原洛阳观测到的2500多颗恒星,其中规则星124颗,有名字的星约320颗。这与现代天文学家观察到的结果非常接近。
在张衡的另一部天文学著作《浑天仪的传说》中,也确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度,周日四分之一”,这与现代天文学家测得的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字非常接近,表明张衡对天文学的研究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2、蔡伦
纸的发明者蔡伦的名字可能鲜为人知。与他的伟大发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的冷落实在是引人注目。有些百科全书甚至不会在一篇短文中提到他,在标准的历史教科书中也很少提到他的名字。因为纸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蔡伦史料的缺失会让人认为他的性格是纯虚构的。但仔细研究,很明显蔡伦是真的存在的。他在中国宫里做官,大约在105年把纸样呈献给皇帝。中国对蔡伦发明的记述出现在汉代的正史书籍中,而且资料翔实可信,没有任何玄机和传说。中国人总是把纸的发明归功于蔡伦,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
人们对蔡伦的生平了解不多。中国的史书提到他是太监,也提到皇帝对他的发明喜出望外,所以提拔他,让他名利双收。但因为后来参与了宫廷政变,陷入了低谷。有些史书描述蔡伦一被革职就穿上最美的衣服,喝下致命的毒药。
纸在二世纪的中国发挥了广泛的作用,在不到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向亚洲其他地区出口了纸。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对造纸技术保密。但在751年,一些中国造纸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虏,很快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出现了造纸工业。造纸技术逐渐传遍阿拉伯世界。12世纪欧洲人向阿拉伯人学习造纸技术。纸的使用逐渐普及。古腾堡发明现代印刷术后,纸取代了羊皮纸,成为西方主要的书写材料。
不用说,纸在今天被广泛使用。很难想象没有纸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蔡伦之前的中国,书籍多以竹子为材料,显然体积极其庞大。有些书是丝绸做的,很贵,不流行。在西方,在纸被引入之前,大多数书籍都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也就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羊皮和小牛皮。纸已经取代了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喜欢使用的纸莎草纸。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既稀有又昂贵。
今天,书籍和其他书面材料成本低廉,产量巨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纸张的出现。没有印刷机,纸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重要,但没有廉价丰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机确实是一把没有目标的弓。
那么蔡伦和古腾堡谁的排名应该更靠前呢?虽然我觉得两者几乎不相上下,但我还是把蔡排得稍微高一点,原因如下:(1)纸除了写材料,还有很多其他用途,纸的实际用途是意想不到的。目前,很大一部分纸张不是用作印刷材料,而是用于其他用途。(2)蔡伦早于古腾堡。如果当时没有纸,古腾堡可能不会发明印刷术。(3)如果这两项发明只有一项,我认为雕版印刷(古腾堡之前)和纸张产生的书会比活字印刷和羊皮纸产生的书多。
把蔡伦和古腾堡列为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十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否妥当?为了充分理解纸和印刷术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发展。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的文化不如西方先进,但在公元后的1000年里,中国的成就超过了西方。根据许多标准,中国的文化在7世纪和8世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15世纪后,西方超过了中国。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变化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大多数都忽略了我认为最简单的解释。
当然,中东的农业和文字实际上比中国更早开始,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我觉得关键原因是蔡伦之前国内没有便捷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它比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书有无可比拟的优点。缺乏合适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大障碍。中国学者需要在车上带几本书,这对我们来说是可怜的。可想而知,用这个基础来管理政务有多难。
但是蔡伦发明了纸,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有了适当的文字材料,中国的文化发展迅速,在几百年内赶上了西方。
当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因素之一,但就整个发展而言,这是微不足道的。中国虽然不像四世纪的西方那样统一,但在文化上进步很快。)之后的几百年里,西方发展缓慢,而中国却有了指南针、火药、雕版印刷等伟大发明。因为纸比羊皮纸便宜,容易大批量生产,所以整个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张后,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缩小了文化差距。但凯尔·波洛的作品说明了一个事实,在13世纪,中国远比欧洲繁荣。
那么,为什么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呢?人们给出不同而复杂的文化原因。但也许一个简单的技术原因可以解释这个问题。15世纪的欧洲,一个叫约翰·古腾堡的天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印刷书籍的技术,于是欧洲文化迅速发展。但是中国没有古腾堡,所以中国人还在用刻字印刷,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如果有人认同上面的分析,那么他就不得不认同蔡伦和古腾堡是历史上两位中心人物的结论。事实上,蔡伦排名远超其他大多数发明家还有一个原因。大多数发明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即使没有发明家,那些发明也会出现。但就纸面而言,这显然是不存在的。欧洲人在蔡伦之后1000年才开始造纸,唯一的原因是他们从当时的阿拉伯人那里学到了造纸技术。就造纸而言,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即使看到了中国制造的纸,也不知道如何自己造纸。显然,发明一种造纸技术是相当困难的,这种技术在发达国家是绝对不会出现的,需要有才华的个人做出突出贡献。蔡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所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左右所实行的机械化)。
以上是我认为古腾堡和蔡伦应该列入本书前十,蔡伦应该排在古腾堡之前的原因。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史上最具影响力100人。
3、毕升
姓名:毕胜。
国家或地区:中国。
主题:发明家
发明:活字印刷的发明者
毕升(?-1051)中国古代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在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清代宋仁宗(1041-1048)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又一重大贡献。毕升用一种细水泥刻出单个反身字,一个字一个字,字的笔画高度有铜钱边那么粗。字刻好后,他把印泥放进火里使劲烧。然后拿一个铁板,在上面涂一层用松节油、黄蜡、纸灰做成的定色剂,然后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架,把要印的字一个个排在铁架里,把要印的字一个个排在铁架里。写满字的铁架子是个版本,在火上烤。当脂肪蜡稍微融化后,用另一块平铁板压在文字上,文字就被压平了。冷却后,粘土活字粘在一起,成为活字版。这种活字版可以用墨水和纸印刷。印刷完成后,进行烘烤,将活字取下,即可再次使用。
中国是第一个发明印刷技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将图文刻在木板上,用墨水印刷。现在这种方法还在木板的水印画中使用,统称为“雕版印刷技术”。雕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篆刻和五世纪出现的碑刻拓片。造纸、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后,逐渐发明了刚性印刷。到了唐朝,刻板印刷在中国已经非常流行,并传到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了非洲和欧洲。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朝清朝时期(公元1041),毕升首创了泥活字版,使书籍的印刷更加方便。据沈括的《孟茜笔谈》记载,毕升发明了在一块水泥上刻字,一个字一个字,硬烧后成为活字。排版前,在带铁架的铁板上涂上一层松脂蜡混合纸灰,把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微微融化,用平板把字压平,泥字因为在铁板上,可以印得像雕版一样。此外,他还研究了木制活字的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更经济方便。
4、杜诗
杜诗
中文名:杜石
又名“子龚俊”
性别:男
时代:汉代
生卒年:?-38强
传记
杜石,(?-38)东汉时期的机械工程师。龚俊这个词。他出生在蓟县(今河南)。光武帝时,任谋士。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知府时,创造了水排(液压鼓风机),用液压驱动机械不断开合皮鼓风机袋,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省力多效。他还主持了恶性池塘的培育和农田池塘的广泛开放,使该县富裕起来。有“杜牧”之称。南阳人称赞:“称父(称信臣)前有杜牧”。
杜甫的诗是龚俊的词。河内(今河南)蓟县人。出生年份不详;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
38年)卒于南阳郡(今河南南阳)。机械、农田水利。
杜甫年轻时诗歌杰出。他在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做官时,人们都称赞他。
他是公平的。光武帝初年,任谋士。当时,小光将军纵容他的士兵,在洛阳的人民中犯罪。
人们作恶时会感到恐惧。杜诗告诉小光控制他的人,但小光不理会他们。杜氏命人遵法。
惩罚小光,并把情况上报,得到表扬。光武帝看他有能力,就派他去河东郡。
(今山西夏县西北)为惩罚杨仪等人再次降汉叛逃。杜甫的诗来到了大阳(今山西平陆西)
南,隶属河东郡),听说杨仪率领部下试图渡江北上,立即派人试图烧他们的渡口;
另派人收服河东郡的地方军,进行突然袭击,终于歼灭了杨仪等人。杜石感动了。
为高程(今河南荥阳水镇)效力3年,政绩在裴然。后迁居裴军(今安徽濉溪县)
西北)杜威,调到汝南(今河南平舆县北)杜威,“那里叫治”。建武七年(公元31
公元1000年,杜氏调任南阳郡太守.在南阳郡7年,“政平,惩暴,善。”
在计划中,省爱民,政”的大路线。”在此期间,他还完成了两部科技史上的著作。
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兴修水利;首先是做水排。十四年病逝,建武“穷无地”
家,不归。“最后,葬礼得到了法庭的批准。
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灌溉的发展以汉水支流唐白河地区最为显著,而唐白
河南省的南阳、邓县、唐河、新野一带,河渠灌溉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被淹。
侵蚀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年降雨量约900毫米,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在这里发展
再早一点,到西汉中期,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了。西汉后期农田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元朝(1206-1368年)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南阳知府召集大臣,为当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做出特殊贡献。
因此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被称为“呼唤父亲”。东汉时期,南阳的水利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盛和杜甫的诗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记,杜甫的诗
“修塘,扩土,县比房多。”
所谓“水排”,是一种用水推动叶轮吹动空气的器具,用于冶金。生铁的早期
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冶金技术的杰出贡献。为了获得液态生铁,需要较高的炉温。
哪里有风,哪里就有铁。爆破技术对生铁冶炼和铸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礼记》上说:
“好冶金的儿子必须学会做妓女。”商周以来都是用皮吹,儿子继父都开始了事业。年轻的工匠会
你必须学会缝制兽皮的技巧。这表明早期冶金学家非常重视鼓风设备的制造。吹气装置
从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畜力驱动和水力驱动(马排和水排)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点。
伟大的创新。由于杜甫诗歌的倡导,至迟在1世纪上半叶,排水在南阳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使用。《后汉书·杜诗传》说,杜诗诗“以水筏铸为农具,少劳多得,民。
去做吧。“水排的效果不仅比人排好,而且远高于马排。
《列传》写道:“旧日做马筏,每熟石用百马。比较拥挤费力。基奈
以长流为渠,细数其利,三倍于前。“鉴于杜甫诗歌的成就,南阳人把他比作。
称信臣曰:“前有父,后有母。”在元代,王振农的书中详细描述了竖轮和
水平轮式水筏的形状用图形绘制。
文件
原始文件
[1](刘崧)著,(唐)等注:《后汉书·杜诗传》,中华书局,1965。
研究文献
[2]《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第一卷,水利电力出版社,
1979。[3]华觉民等编:《世界冶金发展史》,科技文献出版社,1985。
(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科学家传》)
中国其他古代发明家。
姓名领域的年代发明简介
石神天文学石神,战国第一部天文巨著——战国一位天文学家,石神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学》。西汉以后,人们尊称《天文志》为史的《星经》。书中标注了121颗恒星的位置,还记录了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和日食。石申编纂了最早的目录。而叫做“少阳”已经意识到自己可以发光了。
刘卓天文学隋朝的皇历刘卓——隋朝的天文学家。他创造了皇帝的日历。他首先考虑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隔二次差分插值法。计算太阳和月亮的视运动速度。同时,他把年龄差改为75岁。
一行天文学,一行唐代的“大李岩”——唐代文学家。他编纂了一部新历法《大衍历》,包括十部历法,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13世纪,中国人就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制定了阴阳历。
南宋作家杨仲甫《统一历法》杨仲甫——中国南宋天文学家。他创造了“统一历法”,他确定了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5天。还发现回归年的长度有增有减。
罗天文学罗,汉代赤道仪——中国汉代天文学家。创建了赤道仪,确定了赤道浑仪的基本结构。
苏颂天文学天文馆苏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连合作,组建了天文馆和水运平台,是中国古代第一座天文馆。有八个人高,每层都有门。时间到了,门开了,木头人出来报时。(后面有漏壶和机械系统)。
辛启娘10世纪孔明灯笼,绕场灯笼辛启娘——10世纪,发明了松香灯(孔明灯笼)作为战争中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使用热气球。同时发明了灯笼,是航空燃气轮机的始祖。
裴秀(224~271)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画六体”的理论——裴秀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画六体”的理论。并绘制了龚宇地区的地图。
马俊机械设计三国时期的龙骨水车(也叫翻车)马俊是一位杰出的机械设计师和创造者。三国时期创造了龙骨水车(也叫翻车),可以连续提水,用水设备灌溉——橘子。结构非常巧妙,被誉为天下之巧。
李春大桥设计605~617赵州桥李春—— 605~617,主拱图上第一座小腹拱的敞肩拱桥。他设计了著名的赵州桥。
丁环的发明者丁环,汉代长安人,180。发明的项目包括被子香炉,完整的灯,和旋转风扇,这是众所周知的长安龚乔。
宋代科学家沈括以他命名石油最早提出沈括-1031 ~ 1095,宋代科学家以他命名石油最早。
蔡伦62~121纸蔡伦——62 ~ 121年,蔡伦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成功造纸。这个发明在105上报给了皇帝。114年被皇帝封为龙廷侯。当时人们把纸叫做蔡侯纸。12世纪,造纸术间接传入欧洲。13世纪,蒙古人用蔡后纸发行了波斯第一张纸币。14世纪,朝鲜、越南、日本也开始使用纸币。这些卡片随后通过阿拉伯国家传播到欧洲。
毕升1041~1048活字印刷术毕升-1041 ~ 1048,中国北宋人。发明了活字印刷。
杜石91~不祥液压鼓风机杜石-91年,河南人。开创了水压爆破设备排水的先河。也就是利用水力推动风扇吹风。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1100年。
濮院三国时期的淬火技术濮院——300年,三国时期。第一次淬火技术使钢刀坚固而富有弹性。
孙子三国时期,孙子数经——三百年,乘法定理的由来题为《物不知数》,并著有《孙子数经》一书,系统论述了数经体系。
秦数学家1202~1247创造了解一次同余式的“大求导求技巧”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平方法秦1202 ~ 1247我国数学家,他写了《舒舒九章》,创造了求解一次同余式的“求一技之大求导”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平方法。
李志我国数学家李志撰写了《园林测绘海镜》,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修订《天元艺术》的巨著。
沈括宋代沈括发现一根细线系在磁针(指南针)的中心,并悬挂起来。经过观察和发现,它被写进了他的著作《孟茜笔谈》。在未来,人们将使用磁铁制成的针作为指南针和指南表。13世纪游历东方的意大利人凯尔和波洛看到了指南针,并把它传播到了欧洲。
墨子在公元前400年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论点——公元前400年,墨子讨论杠杆平衡,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