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不是火越大越好?
就像之前老师的观点一样,灸火越大越好。除了大家说的,还有一个更重要更基本的原因:艾灸的基础必须建立在经络学说和穴位输注的客观分布规律上,穴位有一个边界大小,经络有一个巡行方向和解剖结构,正如《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中明确指出的:“黄帝曰:是。齐伯说:五经,五经,五经,五经,六经,六经,十二经,十五经,都是二十七气上下流动。出的是井,溜的是兴,注的是于,做的是入的合,二十七气所做的全在无余。节之交,三六五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一句话就结束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散个没完没了。那些说自己节俭的人会在空中招摇过市。非骨肉。”
2065438+2008年3月,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科学家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人体“器官”,这种器官曾被认为是遍布全身的致密结缔组织,实际上是一种充满液体的间质网络,起着“减震器”的作用。他们将这种结构比作“流动的液体高速公路”。研究小组认为,这个器官直到现在才被发现,令人惊讶。这个发现可能对液体交换和癌症扩散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国内有学者认为,或许间质网络是经络存活的组织基础,也为艾灸机理的阐释提供了新的物质和信息认知基础。
可见,艾灸必须遵循经络腧穴的客观规律,解剖基础,注重辨人辨病的腧穴处方,选择合适的灸法和灸量,才能获得最佳的艾灸效果。既不是艾灸火越大效果越好,也不是不区分经络尤其是穴位的解剖位置。一次乱灸就是大面积,非常注重取穴的艾灸就像是“点睛之笔”,是“针对性艾灸”。变成了四肢或躯干大面积不区分经络穴位的“烧烤”。结果可能是我觉得浑身发热,浑身冒汗。难道不知道多穴位、跨经络同时艾灸,会在很大程度上扰乱身体的经络秩序,打破人体固有的生物钟节律,也会极大地影响艾灸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应激反应平衡。临床症状如口干、头晕、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甚至灸晕,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机体的艾灸过度反应。
国家973大型艾灸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也证实,艾灸适宜的有效温度约为43-52℃,更低或更高的温度都无助于提高艾灸的临床效果。也为艾灸过度的不可取性提供了更系统、更权威的研究证据。
艾灸不是烧烤。并不是火越大越好。热量过高可能会封闭穴位。热量和药物都无法通过穴位渗透到皮肤深层,达不到疏通经络、祛寒湿、活血化瘀、平衡阴阳、扶阳固本的作用。艾灸要温和。艾灸要利用艾条燃烧的热量、艾烟和艾条精油三管齐下施于穴位,使艾灸效果更加显著。
发几张图供参考。
首先回答问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然后说明问题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人,非常好。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下面就来分析一下问题的提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得有一天我媳妇在家看着我女儿,我们的奥运冠军傅在做艾灸,地点是艾灸穴,感叹中医还是受欢迎的,名人效应会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我们有必要先说明一下艾灸的作用:一个是艾叶的作用,艾灸时通过皮肤吸收或通过呼吸道吸入的烟雾有一定的作用;另外主要依靠艾灸进行持续的温热刺激,这应该是相对更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开门见山吧。主要问题主要涉及艾灸量的统计。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艾灸量,艾灸量是决定艾灸疗效的金标准。艾灸的量主要与三个方面有关:
艾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当然更容易被保健接受,对寒热虚损有效果。由于它的温补作用,我们经常在治疗虚证和寒证时更广泛地使用它,一举两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老年人本身阳虚,艾灸量要大。儿童和青少年的艾灸量要大。新症或急性病艾灸量要小,慢性病艾灸量要大。在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臀部、背部,艾灸量要大;肌肉差的地区,面部艾灸量要小(详见表格)...选择适合自己的最好。当然,无论艾灸在哪里,艾灸的温热效果都要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至于艾灸床和太空舱,我不是很认同。艾灸本身就是用来治病的,不需要神化,也不需要过度使用。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作为一种治疗,存在是有意义的,这个大家应该都懂,我就不说了。
看我的身体状况,我自己也一直在坚持艾灸。因为我生病了。最开始是用普通的艾条。最近用的雷火灸可能体质问题比较大。艾条一靠近,马上就疼,不过不怎么疼,就是往里面钻。看我灸揭西穴。灸火要顺脉。艾灸的时候有一个小气泡,然后慢慢自己膨胀。最后发现脓包。它现在吱吱作响。差不多准备好了。
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火适合寒性疾病,所以震旦从2010开始用4.0直径的艾条,2011开始用4.5 5.0直径的艾条,现在发展到5.0 6.0。然而,1989年在陈方取出直径为4.0的艾条,发现它的渗透性更好,艾灸感更容易出来。对于重感冒的人,火更容易艾灸。
艾灸讲的是穴位,讲的是透穴,讲的是艾灸。
文!只有把握好这个温度,才能吸引人的意识集中到穴位上,激活穴位,才能通畅!
11111东方道士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