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看待天象的,能得出什么结论?真的有将军星吗?真的会跌吗?
小时候听评书,一直很向往“天空的夜景”。有些有学问的人,不依靠任何特殊设备,只要看天上的星星,就能预测很多事情。正因为如此,我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
众所周知,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星星都是恒星,构成了星空的主体。所有恒星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运动规律非常简单。所以恒星观测的内容也比较少,比较神秘,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授时,二是为其他天体提供位置参考。
关于天时,斗柄,望北斗,有四句话:“斗柄指东,天下为春;斗柄指南,天下为夏;斗柄指西,天下秋;斗柄指北,天下冬。”北斗七星的斗柄就像一个巨大的指针,在天空中转动,随时标注当前日期。对于有经验的观察者来说,只需观察斗柄方向,就能大致判断当前节气。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似乎微不足道,但在古代,历法系统还没有那么发达和精确,所以看星星的时间是有用的。
更多的内容观察来自所谓的“五星七策”。五星是肉眼可见的五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七策”是在“五星”的基础上加上太阳和月亮。对它们的观察离不开对它们所在位置的描述。这是恒星观测的第二部分。所谓“二十八星宿”,我们都听说过,所谓“宿”,就是行星和太阳、月亮暂时“宿”在这里。因为星星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形成了一张天空的地图,可以用来描述“七府”运行的地方。这二十八宿分为四个区域:东青龙七宿,西白虎七宿,南朱雀七宿,北玄武七宿。此外,每颗恒星对应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位置。二十八夜是黄道的星座,大致对应西方天文学中的黄道十二星座。五星七府基本都在里面,但是行星有时候张角比较大,所以也会碰到其他星座(古代称为星官)。
月亮是夜晚最显眼的天体,月相的变化与农历的日期直接对应。对月亮的观察也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天气,一个是预测日食。
从月球预测天气似乎有些道理。比如古语有云“月晕风吹,粉底润物细无声”。如果月亮周围有光环,说明第二天有大风的可能性很大。不知诸葛亮借东风之夜是否有“月晕”迹象。这还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原因的,比如光晕,可能意味着空气中水汽含量比较高,可能和温度有关系,可能会有风雨。但也有一些,似乎更神秘,比如《尚书·洪范》里提到的。
:“星有风,星有雨,月从星来,所以风雨交加。”这一点也在《诗经·潇雅》中得到印证:“月离终点,使之奔流。”据说当月亮移动到苏比(根据现代星座,金牛座的一部分)的位置时,会有大雨。是不是这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验证一下。
预测日食和月食取决于仔细计算月亮和太阳的运动位置和趋势。如果它们靠得太近,自然会出现日月食的现象。这只是普通的技术工作。古代有专门的文官负责观察计算。如果有遗漏和误报,就是重大失职。
最能提供信息的观察是“五星”
水星也被称为恒星。
金星,又名星星,又名太白。黎明在东方被称为“祁鸣”,傍晚在西方被称为“长庚”。
木星也被称为岁星。
火星也叫荧光。
土星也被称为镇星或填充星。
这五颗星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两类:水星和金星在太阳系中处于地球内部,它们在地球上的视角不会离太阳太远。所以只能在黄昏或黎明出现。其他三星可以出现在远离太阳的地方。它们在不同的恒星中运行,具有相对难以计算的定律。请注意,每颗星星对应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位置。这种被称为“分割线”的对应,现在看来有些牵强。比如斗苏、牛苏,对应地面上的扬州;吉苏和苏伟对应地面上的幽州;新苏、苏芳、老苏在地面上对应的是豫州(战国时期的宋朝),等等。
而这五颗星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火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代表战争和灾难。如果移至心脏(按现代星座划分为天蝎座的一部分),则称为火星留在心宿二,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尤其对禹州而言。
《史记》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故事:“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火星停留在心宿二。心,宋之师。龚景对此很担心。魏对说,“你可以移步到相。”说,“项,我的股臂。”说:“可以感动人。”龚景说,“君主善待人民。曰:“可移至岁。”。”龚景说,“当人民又饿又困的时候,谁会是国王呢?”魏紫说,“天堂又高又卑微。你有君主之言,糊涂也是应该的。“所以等一下,水果会动三次。”
火星侵心,心是宋的分割线。宋很是担心。负责观星的官员魏紫说:“把灾难搬到郭襄?”龚景说,“郭襄是我的大腿。”“挪给老百姓?”龚景说:“民为君之本。”“挪到年龄了?”龚景说,“如果时代不好,人民就会困倦。我要让谁做君主?”司兴魏紫曰:“神必听君三言德,奇当除之。”于是他们等了一会儿,果然搬了三次家。
这个故事说明,天象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宋的仁改变了预定的天象灾难,天象也随之改变。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典型的思维方式。
更神奇的是,所有的行星基本都是朝同一个方向运动的,但是到了某个时期,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就会出现“逆行”现象,也就是反方向运动。这为古代观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除了刚才提到的划分和对应,不同的星星还有许多特定的含义,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成语,气冲斗牛。牛和斗是天上的两颗星。“牛有六星,天之梁主祭”;“南有六星,天坛亦秘。”这种对应有很多具体的说法,矛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具体应用中,主观色彩还是很强的。
再举一个《三国演义》里的例子: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用许由的计策烧掉了袁绍储存在吴朝的粮草。那天晚上袁绍的谋士鞠寿“抬头看天象。突然看到太白(金星)逆行,违背了牛与斗的区分,吓得说:‘大祸临头了!’“虽然居寿从天象中看到了问题,但是袁绍并不信任他,所以还是失败了。太白(金星),如果逆行,一般象征灾难。
其他观星现象还包括观测各种天文或天气现象,其中以客星、彗星、流星为主。
客星通常被认为是现在所谓的超新星。宋代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关兴星附近的超新星,应该是关于客星最著名的记录。这颗超新星花了两年时间变暗。《宋会要》记载:“元年三月,司天预告无客星,客将去之兆。初至元年五月,早晨出东,闭天。我会在白天看到它是白色的,角是红色和白色的,我会在23号看到它。”
另一方面,彗星更有趣。“彗星袭月”是指彗星的光芒扫过月球,古人认为这是灾难的征兆。比如《唐剧不负使命》中提到:“颛顼刺,彗星撞月。”
也有很多观测流星的记录。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夜不见星,夜落星如雨。”这是一张流行雨的记录。古人很早就知道流星和陨石的关系。《史记》中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秦始皇)三十六年,火星留在心宿二。东郡有流星,地为石。始皇帝死,地分。始皇帝听说了,就派御史一个个去问,他都不肯接。他想拿起石头惩罚它,因为石头被烧了。”《史记》在这里是很客观的,很清楚上面的字不是陨石带来的,是故意刻上去的。
客星、彗星、流星,这些天象,由于其短暂性,往往与世界的吉凶没有密切关系,对它们的观测比预测更具有天文意义。
中国的史书上经常有一个章节叫“天象编年史”,里面有很多观星和预测吉凶的记载。如果断然认为这些都是迷信,恐怕不够客观。因为日、月、五星都是围绕地球运行的大质量天体,它们与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确实可能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一些影响。客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彗星和流星的质量都很小,对人类的影响似乎很难看到。这样看来,晚上看天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小时候听评书,一直很向往“天空的夜景”。有些有学问的人,不依靠任何特殊设备,只要看天上的星星,就能预测很多事情。正因为如此,我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
众所周知,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星星都是恒星,构成了星空的主体。所有恒星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运动规律非常简单。所以恒星观测的内容也比较少,比较神秘,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授时,二是为其他天体提供位置参考。
关于天时,斗柄,望北斗,有四句话:“斗柄指东,天下为春;斗柄指南,天下为夏;斗柄指西,天下秋;斗柄指北,天下冬。”北斗七星的斗柄就像一个巨大的指针,在天空中转动,随时标注当前日期。对于有经验的观察者来说,只需观察斗柄方向,就能大致判断当前节气。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似乎微不足道,但在古代,历法系统还没有那么发达和精确,所以看星星的时间是有用的。
更多的内容观察来自所谓的“五星七策”。五星是肉眼可见的五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七策”是在“五星”的基础上加上太阳和月亮。对它们的观察离不开对它们所在位置的描述。这是恒星观测的第二部分。所谓“二十八星宿”,我们都听说过,所谓“宿”,就是行星和太阳、月亮暂时“宿”在这里。因为星星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形成了一张天空的地图,可以用来描述“七府”运行的地方。这二十八宿分为四个区域:东青龙七宿,西白虎七宿,南朱雀七宿,北玄武七宿。此外,每颗恒星对应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位置。二十八夜是黄道的星座,大致对应西方天文学中的黄道十二星座。五星七府基本都在里面,但是行星有时候张角比较大,所以也会碰到其他星座(古代称为星官)。
月亮是夜晚最显眼的天体,月相的变化与农历的日期直接对应。对月亮的观察也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天气,一个是预测日食。
从月球预测天气似乎有些道理。比如古语有云“月晕风吹,粉底润物细无声”。如果月亮周围有光环,说明第二天有大风的可能性很大。不知诸葛亮借东风之夜是否有“月晕”迹象。这还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原因的,比如光晕,可能意味着空气中水汽含量比较高,这也可能和温度有关系,说不定还会有风雨。但也有一些,似乎更神秘,比如《尚书·洪范》里提到的。
:“星有风,星有雨,月从星来,所以风雨交加。”这一点也在《诗经·潇雅》中得到印证:“月离终点,使之奔流。”据说当月亮移动到苏比(根据现代星座,金牛座的一部分)的位置时,会有大雨。是不是这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验证一下。
预测日食和月食取决于仔细计算月亮和太阳的运动位置和趋势。如果它们靠得太近,自然会出现日月食的现象。这只是普通的技术工作。古代有专门的文官负责观察计算。如果有遗漏和误报,就是重大失职。
最能提供信息的观察是“五星”
水星也被称为恒星。
金星,又名星星,又名太白。黎明在东方被称为“祁鸣”,傍晚在西方被称为“长庚”。
木星也被称为岁星。
火星也叫荧光。
土星也被称为镇星或填充星。
这五颗星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两类:水星和金星在太阳系中处于地球内部,它们在地球上的视角不会离太阳太远。所以只能在黄昏或黎明出现。其他三星可以出现在远离太阳的地方。它们在不同的恒星中运行,具有相对难以计算的定律。请注意,每颗星星对应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位置。这种被称为“分割线”的对应,现在看来有些牵强。比如斗苏、牛苏,对应地面上的扬州;吉苏和苏伟对应地面上的幽州;新苏、苏芳、老苏在地面上对应的是豫州(战国时期的宋朝),等等。
而这五颗星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火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代表战争和灾难。如果移至心脏(按现代星座划分为天蝎座的一部分),则称为火星留在心宿二,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尤其对禹州而言。
《史记》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故事:“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火星停留在心宿二。心,宋之师。龚景对此很担心。魏对说,“你可以移步到相。”说,“项,我的股臂。”说:“可以感动人。”龚景说,“君主善待人民。曰:“可移至岁。”。”龚景说,“当人民又饿又困的时候,谁会是国王呢?”魏紫说,“天堂又高又卑微。你有君主之言,糊涂也是应该的。“所以等一下,水果会动三次。”
火星侵心,心是宋的分割线。宋很是担心。负责观星的官员魏紫说:“把灾难搬到郭襄?”龚景说,“郭襄是我的大腿。”“挪给老百姓?”龚景说:“民为君之本。”“挪到年龄了?”龚景说,“如果时代不好,人民就会困倦。我要让谁做君主?”司兴魏紫曰:“神必听君三言德,奇当除之。”于是他们等了一会儿,果然搬了三次家。
这个故事说明,天象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宋的仁改变了预定的天象灾难,天象也随之改变。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典型的思维方式。
更神奇的是,所有的行星基本都是朝同一个方向运动的,但是到了某个时期,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就会出现“逆行”现象,也就是反方向运动。这为古代观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除了刚才提到的划分和对应,不同的星星还有许多特定的含义,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成语,气冲斗牛。牛和斗是天上的两颗星。“牛有六星,天之梁主祭”;“南有六星,天坛亦秘。”这种对应有很多具体的说法,矛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具体应用中,主观色彩还是很强的。
再举一个《三国演义》里的例子: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用许由的计策烧掉了袁绍储存在吴朝的粮草。那天晚上袁绍的谋士鞠寿“抬头看天象。突然看到太白(金星)逆行,违背了牛与斗的区分,吓得说:‘大祸临头了!’“虽然居寿从天象中看到了问题,但是袁绍并不信任他,所以还是失败了。太白(金星),如果逆行,一般象征灾难。
其他观星现象还包括观测各种天文或天气现象,其中以客星、彗星、流星为主。
客星通常被认为是现在所谓的超新星。宋代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关兴星附近的超新星,应该是关于客星最著名的记录。这颗超新星花了两年时间变暗。《宋会要》记载:“元年三月,司天预告无客星,客将去之兆。初至元年五月,早晨出东,闭天。我会在白天看到它是白色的,角是红色和白色的,我会在23号看到它。”
另一方面,彗星更有趣。“彗星袭月”是指彗星的光芒扫过月球,古人认为这是灾难的征兆。比如《唐剧不负使命》中提到:“颛顼刺,彗星撞月。”
也有很多观测流星的记录。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夜不见星,夜落星如雨。”这是一张流行雨的记录。古人很早就知道流星和陨石的关系。《史记》中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秦始皇)三十六年,火星留在心宿二。东郡有流星,地为石。始皇帝死,地分。始皇帝听说了,就派御史一个个去问,他都不肯接。他想拿起石头惩罚它,因为石头被烧了。”《史记》在这里是很客观的,很清楚上面的字不是陨石带来的,是故意刻上去的。
客星、彗星、流星,这些天象,由于其短暂性,往往与世界的吉凶关系并不密切,对它们的观测比预测更具有天文意义。
中国的史书上经常有一个章节叫“天象编年史”,里面有很多观星和预测吉凶的记载。如果断然认为这些都是迷信,恐怕不够客观。因为日、月、五星都是围绕地球运行的大质量天体,它们与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确实可能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一些影响。客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彗星和流星的质量都很小,对人类的影响似乎很难看到。这样看来,晚上看天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