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梅雨梅雨季?

健康导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台湾省、日本中南部和韩国,每年6、7月份都有持续阴雨天气的气候现象。因为现在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叫“”,这个时期叫”。

什么是梅雨?

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晴天多雨的春天一过,初夏就来了,但很快,天空就乌云密布,阴雨绵绵,有时还会下起一阵阵的大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了。

梅雨是指5月中旬至6月中旬初夏的一段持续阴雨天气,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指宜昌以东28°-34° N的范围,或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的狭窄区域。

“梅雨”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最初,它起源于中国的一个气象术语。在古代,梅雨通常被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许多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到了晋代,已经有了“夏雨至日,名唤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就有许多关于梅雨的有趣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有一首关于梅雨的诗:“石梅迎梅雨,茫茫时已是晚春,我深愁猿夜,梦已晨尽。海雾连南极,姜云暗北津,素衣今,不为帝都之尘”。其中,“石梅迎雨”是指当李子成熟时,在夏季至日后的三点钟迎接雨水。目前气象上的梅雨是指从初夏过渡到盛夏的一种降雨天气。

另外,由于这一时期空气湿度大,一切都容易受潮发霉,所以人们给梅雨起了个别名,叫“霉雨”。明代谢宰行《五杂炬一天部》描述:“江南每年三四月,苦雨,万物发霉腐烂,俗称梅雨,梅子青黄时也盖。从徐淮到北方,春夏经常干旱。到了六七月之交,雨下得很大,东西都发霉了。”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梅雨或霉雨》中更明确地指出,衣服和东西沾上它,都产生黑霉。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在中国开始流传,至少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

梅雨的分布

梅雨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台湾省最南部、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方没有梅雨。华南没有明显的梅雨。

梅雨的成因

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在华南交汇,在华南形成一个准静态锋。到6月底,暖空气影响加强,准静态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为江淮准静态锋(又称梅雨锋)。因为来自南方的暖空气携带了大量的水汽,当遇到较冷的气团时,就会产生大量的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影响相等,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梅雨发生的时间规律

常态

梅雨的开始日是“入梅”(或“落梅”),结束日是“离梅”(或“破梅”)。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梅雨开始得越晚。五月中旬和六月中旬台湾省的梅花盛开。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花5月中旬入梅,6月初出梅。但是具体的地方有区别。在浙江,梅花在农历五月初进入,具体地说,梅花在芒种植后的早晨进入,并且梅花在夏季至日后的日出时升起。

反常的

空梅树的梅雨范围、持续时间、降雨量每年都有很大的不同。在一些应该有梅雨的地方,如果有些年份没有梅雨,这种现象就叫空梅。

大梅过后,天气通常会放晴,进入炎热的夏季。如果此时又转阴雨,且持续时间较长,似乎又回到了梅季节,称为“重梅”。民间有句谚语说,“小夏打雷,梅花香倒”。

初夏时节,江淮流域经常出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此时器皿易发霉,故又称“霉雨”,在梅雨黄山简称“霉”;它也被称为“梅雨”或“黄梅雨”,因为江南的李子是黄色和成熟的。在中国的史籍中有记载。比如《初学之书》引用了南朝梁元帝的编撰,“梅花熟时有梅雨”。唐代柳宗元《梅雨》:“石梅迎雨,无量值晚春。”等等。中国的历书中记载,整天都有霉雨:始日称为“霉”,终日称为“霉”。芒种后第一天霉变,酷暑后第一天不霉变。霉总是在6月6~15之间进入,霉总是在7月8~19之间离开。在中国东部,有一个明显的降雨相对集中的雨期,这是由东西方向的主雨带南北位移引起的,是春夏之交东亚大气环流转换过程中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仍留在江淮流域,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的时间称为“梅节”,雨季开始的那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那一天称为“出梅”。

雨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衣服容易发霉,一定要注意防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