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和二十四节气关系最大的是

与中国和二十四节气关系最大的是地球的公转。

因为地球在黄道平面上是倾斜的,所以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南半球和北半球受到的阳光照射并不相等。阳光最多的半球是夏天,阳光最少的半球是冬天,其他是春天和秋天。春秋两季是一个过渡的季节,阳光直射赤道附近的区域,南北半球阳光均等。

每年3月21左右,阳光直射点由赤道南向北移动时,为春分时节,北半球春季温暖,昼夜相等,南半球秋季。阳光直射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越来越热,白天时间延长,夜间时间缩短,而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每年6月22日左右,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度27分的北回归线上时,就是夏季的至日。在北半球,是夏天,白天最长,而在南半球,是严冬,夜晚最长。?

夏季至日过后,阳光直射点转向南方,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变长,而南半球则相反。每年9月23日左右,阳光直射南移至赤道时,为秋分,北半球进入秋季,南半球为春季,昼夜相等。秋分过后,太阳直射南半球,继续南移。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变长,而南半球则相反。

每年65438+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纬23度27分的南回归线,就是冬季的至日。这是南半球一个炎热的夏天,白天长,夜晚短。北半球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白天短,夜晚长。冬季至日过后,阳光直射的点再次转向北方,当它再次移动到赤道时,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这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成因。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古代先民遵循农耕季节,通过观察天体运动,认识一年中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星星的变化制定的。北斗七星旋转一周,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周,称为“年”之一(图)。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一年的运动轨迹分成24等份,每个15为1,每个1为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严寒结束。

农历通过历史发展,吸收了干历的节气作为历法的补充,并通过“闰法”调整为符合回归年,形成了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成为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