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何时、如何制定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可以用土规(在飞机上竖起一根杆子)测量正午太阳阴影的长度,从而确定四个节气:冬季至日、夏季至日、春分和秋分。一年中,中午土归阴影最短的一天是夏季的至日,最长的一天是冬季的至日,长度适中的阴影是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尚书》记载了节气。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对二十四节气有完整的记载。中国古代用农历记录时间,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祖先把五天一等,三天一口气,叫做节气,一年分为24个节气中的72天。
随着不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也逐渐丰富和科学。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概念。
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开始(经度零点,此时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经过一周的操作,我回到了春分,春分是一个回归年,是360度,所以分为24个节气。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它反映了太阳每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在现行的公历中的。上半年在6号和21,下半年在8号和23号,相差1 ~ 2天。因此,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分析出,二十四节气虽然出自中国古代,但其算法与现存的阳历基本一致,并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顺序,将全年准确地划分为24等份,并为每等份命名。
二十四节气虽然是按照公历划分的,但还是会有一两天的波动,但变化基本是固定的。以立春为例:立春总是在每年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同样,对于初霜的节气,也是在每年10的10月23日到24日之间,所以差别还是很小的。然而,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并不容易确定。以立春为例。可以在农历65438+前年2月15的第一天,最迟15的第一天。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业的重要依据,必须相对准确。所以如果按农历划分,必然会带来很大的误差,当然也起不到及时引导信息的作用。
世界历史上有很多种历法,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种叫阳历,一年的平均天数大约是南回归线,一个月的天数和一年的月数是人为规定的,如公历和儒略历;一种叫阴历,一个月的天数大约等于正月,而一年的月数是人为规定的,比如伊斯兰历、希腊历。另一种叫阴阳历,一个月的平均天数大约等于王朔,一年的平均天数大约等于南回归线,比如中国的阴历和藏历。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传统历法,有24个节气指导农业活动,主要在广大农村使用,故称阴历。又称夏历、旧历、农历,也有人称之为阴历。它用严格的太阴周期来确定月份,用设置闰月的方法使一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具有太阴月和太阳年的属性,所以本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