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毫针种类、进针方法、取穴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1毫针的规格主要通过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一般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厚度为28 ~ 30 (0.32~0.38mm),长度为1 ~ 3英寸(25 ~ 75 mm)的。短针多用于耳针和浅针,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富的穴位深针和某些穴位的横刺。\x0d\22。进针方法\x0d\\x0d\(1)单手进针方法:术者用拇指和食指持针,中指指尖抵住穴位,指尖抵住针下段。大拇指和食指用力下压,中指就会弯曲,针就会插入到需要的深度。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刺针的中指代替了握手的作用,简单、快捷、灵活。这种方法多用于短针插入。\x0d\\x0d\(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配合,协调进针。根据握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可分为切指进针、夹针进针、提针进针、放松进针四种。\x0d\\x0d\是指进针的方法: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贴近指甲边缘刺入皮肤。适用于短丝状针穿入肌肉丰富的穴位。\x0d\\x0d\夹针法:左手拇指和手指握住棉球,包裹针尖,直接指向穴位。当手的两个手指向下压的时候,手就会刺到穴位上。适合长针插入。\x0d\\x0d\放松针法:用拇指和食指拉伸绷紧穴位区皮肤,右手持针刺入两指之间。多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部位的穴位,如腹部穴位。\x0d\\x0d\捏入针法:用钳子的拇指和食指捏取穴位区的皮肤,用针从捏取部位的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部等皮肤较浅的穴位。\x0d\\x0d\(3)进针方法:针管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代替手柄。选择一根柄扁平的针放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钟,然后迅速将针拍入穴位,再取出针管,进行各种手法操作。该方法针刺时疼痛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x0d\\x0d\3。针刺角度、方向、深度\x0d\\x0d\(1)进针角度:\x0d\\x0d\直刺:针体与皮肤表面成90度角或近垂直刺入。常用于腰、臀、腹、四肢等肌肉丰富部位的穴位。\ x0d \ x0d \斜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穴位。\x0d\\x0d\平刺法:又称平刺法或皮刺法。即针体倾斜,与皮肤表面成约15 ~ 25度角,沿皮肤刺入。适用于较浅的皮肉,有时在实施透穴刺法时也会用到这个角度。\x0d\\x0d\(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取决于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分布和所需的组织结构。有时候为了让针有生病的感觉,针尖也可以对准生病的地方。\x0d\\x0d\(3)针刺深度:一般针刺深度以有针刺感,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都有自己的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以及穴位的解剖位置灵活掌握。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以“经脉相连,主治可及”为原则。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以包括近取穴、远取穴和随证取穴。\x0d\近端取穴:近端取穴是指在疼痛的局部及邻近区域取穴,以穴位的近端治疗为基础。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多数症状明显且局限于体表的疾病和证候,均可根据近取穴原则取穴治疗。比如眼疾,比如明眸、球后、竹子、风池等。、鼻部疾病,如迎香和巨_、面瘫、颊车和酒窖、胃痛等。,都属于近点选择。\x0d\\x0d\远端取穴:远端取穴是在远离疼痛的部位取穴,是基于穴位的远程治疗。这是针灸选方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端取穴应用广泛,临床上常选用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选择病变脏腑经络的穴位,也可以选择病变脏腑经络对面经络上的穴位(表里穴位)或同名经络上的穴位(谐音穴位)进行治疗。比如咳嗽、咯血属于肺部疾病,可以选择手太阴肺经的赤泽、大鱼际、太阴(此经的穴位),或者脚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穴位)。胃痛是一种胃病。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足太阴脾经公孙,用于面部疾病、合谷、目赤、肿痛、百会、急性腰扭伤等。,都是远程取穴的具体应用。\ x0d \ x0d \按证取穴:按证取穴,也叫辨证取穴,是指根据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来取穴。这个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穴位的主要功能提出来的。由于临床上疾病较多,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惊厥、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识别位置,故上述取穴方法并不适用。这时候就要根据疾病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疾病归结于某一脏腑经络,然后根据“因证取穴”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比如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辨证导致心肾经,所以选用心肾经的神门、太溪等穴位。\x0d\\x0d\个别突出症状也可结合临床经验选穴。如发热者可服大椎、曲池,痰多者可服丰隆等。,这也可以归结为按证取穴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