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的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古代有登高祈福、秋赏菊花、穿山茱萸、祭神祭祖、重阳节宴寿等民俗。至今增加了尊老的内涵,重阳之日宴饮,感恩尊老。爬山赏秋和感恩敬老是今天重阳节的两个重要主题。

节日的起源

起源之一

重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之前。《吕氏春秋·秋吉纪》云:“九月,命家宰,耕田备收,举五要事。隐藏

重阳节

帝书收藏于圣仓,唯敬。”“是日,大皇帝,尝过祭,告天子。“可以看出,当时是有在秋、九月庄稼丰收时向皇帝和祖先献祭以感谢皇帝和祖先恩情的活动的。

汉代《西京杂记》中的宫人贾说:“九月九日,裴椋食帐饵,饮菊花酒,云使人长寿。”相传,从此就有了重阳节求长寿的习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来的道士)追求长生不老,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也有大型宴会活动,由先秦时期的庆丰宴发展而来。《荆楚年代年谱》上说:“九月九日,四人聚在一起野宴。”隋杜公注云:“九月九日之宴,不知何时起,自驻宋以来,未曾变过。”长寿和盛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第二个起源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火祭仪式。

作为古代时令星的象征,“火”星在九月隐退,夏称之为“九月之火”。“火”星的隐退,不仅让一直以火星作为季节生产、季节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时间坐标,也让火成了神。

重阳节

在古代,古人对火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所以常常对火神产生敬畏和崇拜,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长冬天的到来。所以在“内火”时节,就像火出现时有欢迎的仪式一样,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告别仪式。虽然古代祭祀仪式的情况比较隐晦,但从后世重阳节的器具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古代习俗的痕迹。比如江南一些地方,重阳有祭灶的习俗,是家里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火”的端倪。古人把重阳和上思或寒食,9月9日和3月3日作为相应的春秋两个节日。刘汉辛《西京杂记》说:“三月去初三,九月重阳节,玩丫鬟的游戏,然后爬山。”上思、寒食、重阳的对应是以“火”的出现为基础的。

随着民生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已经让位于通用历法。九月祭祀用火的仪式衰落了,但人们对九月阳衰所引起的自然气候变化仍有特殊的感情,于是爬山避讳的古老习俗仍传到了城市,虽然世人对此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已经成为夏冬回归后人们生活中的标志性建筑。如果说上思和寒食是人们经过漫长的冬季外出游泳的春节,那么重阳则是秋寒来临,人们即将隐居的礼仪性秋游,于是就有了上思的“出游”和重阳的“辞别”。重阳节的习俗围绕着人们在这个季节的感受。

假日禁忌

1,不能说节日快乐,爬高原是为了避邪。

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奇数和六个偶数,单双号开会成了节日。大多数重要的传统节日都以奇数为主,分为两部分。

重阳节

尤其是1月1日,3月3日,5月5日,7月7日,9月9日,这几天的月份会很奇怪地相遇。一月,又称正月,是传统的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都是固定假期。3月3日是沐浴节,其次是清明节,5月5日是端午节,7月7日是乞儿节,7月15日是中秋节,9月9日是重阳节。十,从零开始,已经是数的尽头,后者不被人重视。可见传统节日都是以不吉利的奇数为基础的。按照中国传统的“化厄运为好运”的思维模式,有理由相信,节日的喜庆表象就是在奇数月份将厄运转化为好运,并设置一系列节日活动来抑制和克服厄运。

奇数也被认为是阳数,当两个阳相遇时,称为重阳。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个大日子。这一天的祭祀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吃螃蟹。攀登是本质意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爬山就是在野外爬,就是躲避,离开日常生活的环境,躲避恶灵的捕捉。根据传说,这一天会有瘟疫,人们应该离开他们的家,尽可能往高处走,以确保安全。道教传说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道士费长芳在9月9日告诫朋友们要爬山,朋友们照做了。当他们晚上回来时,他们看到家里的猪和羊都死了。这个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九月九日的罪恶。这一天的另一个仪式是将吴茱萸插在头上。山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具有和艾草一样的消毒作用,也有伪装的意思。在王维的《九月九日》中,我怀了山东的兄弟,“看着兄弟们爬山的那一天,到处都少了一个人”,记录了全家爬山的活动。它强调全家人都要避开,要数一数有没有人掉队,掉队的人会被瘟疫带走。

可见,奇奇相会的日子称为节日,举行特殊的仪式和活动是人们保卫生命的积极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淡化避邪的禁忌内容,同时保留正式的含义,节日逐渐成为单纯的庆祝活动。因此,在这个本该避邪的日子说“节日快乐”似乎不太合适。最好说“身体健康”或者“全家平安”。

2.有些地方禁止结婚未满三年的女儿在九月重阳节回娘家。民间有句话叫“重阳节回家要杀婆婆”。

3.部分地区还有重阳节禁止同床的说法,即夫妻不能同床,分床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