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的由来

农历二月初二,中国汉族民间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二月二也被称为龙抬头日,也被称为春节。在南方叫郊游节,古代叫摘菜节。中国人自唐代以来就有“二月二”的习俗。据记载,这句话的由来与古代天文学和农业节气中对恒星运动的认识有关。

被称为“龙角”的七夜东宫第一夜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正是春天来临的时候,所以古人把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此时恰逢中国农历二月的雨水节气,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说:“二月二,天晴下雨,草芽生一会儿;轻衫细而马幼,十字满言。”据记载,中和节是在唐朝大臣李弼的建议下产生的。他之所以主张设立这个节日,是为了祭拜苟莽之神,也就是祭拜太阳。传说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魏的《南繁新闻》记载:“说二月一日是中和节,人们用绿色的袋子装上百粒的果子,互相赠送礼物。服务是非常新的和巧妙的,所以是宫殿。”可见,献儿是中国和平节活动的主要特色。在唐代帝王的倡导下,中和节达到了顶峰,人们每年都在这一天庆祝和举行祭祀活动。

中和节主要兴盛于唐代,但后来的朝代仍将其视为节日。在这一天,皇帝举行农耕仪式,象征性地给人民一百个山谷,以示劝说人民努力耕作和编织的意思。在汉族中,亲戚和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喝中性酒,并向苟莽神献祭。人们经常互赠礼物,如刀和尺子,以鼓励努力工作。人们在中和节崇拜传说中的“狗牍神”,这是一种负责树木的神。《尚书大传》说:“东方之极,从碣石到日出,争野木,为时已晚?上帝苟莽掌管。”东汉班固《白虎依桐》说:“其神苟莽,万物之始,其精青龙。茫志也可爱。”它是迎接春天和万物生长的象征。明代杨慎《春雨》诗说:“春雨盖柴飞,苟莽犹弱。”清代《农歌》:“中和节龙抬头,沟芒春节,祈求丰收;白天忙着播种,晚上割草喂牲口。”

“中和节”围绕春耕展开,是为农耕社会服务的重要农业节日。虽然这个古老而复杂的民俗已经渐渐淡去,但它将作为一个农耕节日永远留在人间。

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早上都会提着灯笼去井里或河里打水,回到家就点上火,烧香,供奉供品。在古代,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为“吸引天龙”。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面条、炸油饼、爆玉米花,与“摘龙头”、“吃龙胆草”、“金豆开花、龙王升天、云雨霏霏、五谷丰登”相提并论,以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