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颜色等级的顺序
官服的色彩体系最初形成于隋代,正式完成于唐代。基于唐代的色彩服饰制度,基本上是用紫、猩、绿、青四种颜色来确定官品的等级。
宋代官员的服饰颜色略有变化。《宋史·舆服志》记载,宋朝时,官员、官吏穿紫衣一至四件,紫衣五至六件,绿衣七至八件。元丰年间规定四品以上为紫,六品以上为猩红,九品以上为青。辽金元时期吸收采纳了汉族的很多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官服也是如此。规定五品以上为紫,六品为七品为霏,八品为绿。
到了明清时期,用颜色来表示档次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的整体颜色,包括了服装各个部位的颜色。至于其他装饰品和服饰上的图案,则有更严格的要求。颜色方面,明初规定:“一品至四品,袍;五至七品,蓝袍;八品九品,绿袍;不为杂官效力,袍、袍、带与八品以下者无异。”
扩展数据:
在汉族服饰的装饰图案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图案的表达大致经历了图像提取、标准化、写实化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就像最初的汉字一样,简洁、概括、抽象。从周朝到唐宋,图案越来越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图案布局严密。
明清时期注重写实,各种动植物往往刻画得细腻、逼真、传神,仿佛是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摘来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人民网-中国古代是如何区分贵贱的?
百度百科-传统服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