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农历生日和阳历生日会有多少年和出生的日子一样?
中国农历
二十四节气
阴法又称阴历,按全年的自然天数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一年一度的节日。农历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中、夏至日、夏小暑、大暑;立秋,初熟,白露,秋分,寒露,秋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冬季严寒。二十四节气又细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节气是按奇数时间排序的节气,即:立春、荆浙、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其余十二个节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季至日、大暑、初暑、秋分、初霜、小雪、冬季至日、大寒,称为中气。这24个节气在公历(公历)十二个月中平分,一天一个月,如1月(公历)5、6或7日为小寒,20日或21日为大寒。为了便于记忆这些节气,人们创作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震春清谷,
夏日满山,暑相连;
秋露秋寒霜,
冬天下雪,冬天下雪,冬天有点冷。
一个月两个节日保持不变,
最多一两天,
今年上半年,
下半年是8月23日。
《二十四节气宋》前四句早在宋代就在民间流传,后四句是郭沫若先生为方便与公历衔接而加的。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
在天文学中,二十四节气是指太阳直射点运动的特殊位置。比如冬天的至日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刻,这是冬天的至日时刻,包括冬天的至日时刻的那一天就是冬天的至日日。因为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大约是525948.76…分钟,而这个数字和地球自转周期是倒数,所以每年的二十四节气都不一样,这些时刻的日期当然也不一样。
但两个相邻节气的时差是固定的,它们的时差见下表(时间单位:分钟):
节气序号与之前节气的时差和小寒的时差。
23小寒21190.80 0.00
24大寒+0208.24 21208.24
立春1165438 56666
2雨水21368.72 635.73
3京浙21505438+0.38+0438+0。
4春分21677.32 107014.43
5清明21852.55 128866.98
6谷雨22054.23 15091.21。
7长夏2228.09 173149.30
8小满22401.79 195551.09
9芒属植物22520.45 218071.54
10夏季至日22621.66 240693.20
11的微暑. 56637.666666666667
12的酷暑。56682.88868888686
立秋,13,58667 . 68686866666
14暑假2470.60 331033.37
15白露22316 . 5366636366
162144的秋分。56638.68666666666
17寒露1953.09 . 566686667
18初霜21762.68 419210.10。
立冬219638686366
肖雪路20号214665863666
大雪21 265438
冬天的至日212635863636
*注:1900的小寒时间为10月6日凌晨65438+2:05:00。
太阴月
除了二十四节气,农历中的月份都是按照月相变化的周期来设定的。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叫做“新月”,每个月的第十五天叫做“希望”。新月时,月亮运行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影子朝向地球,与太阳同时出现,所以人们看不到月亮。当看太阳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运动。太阳从西边落下,月亮从东边升起,所以整个晚上都可以看到满月。
按照农历正月的周期,初一为初一,农历正月长约29.5059天。因为农历的月份很少,一年有355或354天,与地球年相差11天左右,所以每三年应该有一个闰月,每19应该有七个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被称为闰年。具体的闰月取决于节气的弹性。
在中国古代,月份通常以十二地支和十二中气来标记:如含中气之雨的月份为银月,即正月;卯月是二月。包含中气冬季至日的月份是次月或冬季月份(11月)。当一个月不含中性气体时,这个月就是上个月的闰月。比如2006年7月25日是徐炳农历新年(七月初一),然后8月24日是徐炳农历新年(闰七月初一)——从2006年8月24日到21,2006年9月20日,只有节气,所以叫闰七月。
那么,农历为什么要定闰月呢?
目前我们使用的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回归年为基准,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一个新月的长度是29.53天。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的,它的日期既能显示月亮盈亏的变化,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
农历只有354.3672天,一年12个月亮,比阳历回归年(365.438+09天)少10.88天。如果去年没有插入闰月,那么去年的春节就发生在2005年的6月65438+10月10。再过几年,农历就会出现“六月雪”的现象。为了协调农历和阳历的季节关系,我国春秋时期采用“十九年七闰”,即在19回归年(6939.6天),农历中要插入七个闰月。19太阴年有228个月亮,加上7个闰月,有235个月亮(6939.7天)。因此,如果在农历19中插入7个闰月,农历的冷热变化将与公历基本一致。
但是,为什么要用“19年七闰法”呢?
为了使历法准确,我们需要使M个回归年的天数尽可能接近N个太阴月的天数,即m×365.2422…=n×29.5306…
∫m:n = 29.5306…:365.2422…≈19:235
而235-12×19=7。
此时误差为:19×365.2422……-235×29.5306≈0.0892天。
即农历用213年后会有一天左右的差距。准确度高。
∴19回归年必须加上7个闰月。
设置闰方法:
民用历法:24个时区设置闰的结果不同(清朝顺治年间采用,即公元1645年)。)
1.所有的新月和节气都是按照北京时间计算的。目前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是东八区的标准时间。但计算1929之前的农历时,以北京当地时间,即东经116度25分为准。这个规律是用来区分中国农历和其他类似农历的,比如日本仿中国古农历(在不同的时区和不同的经度作为经线,阴阳历计算出来的闰月序列模式会有所不同)。
2.如果某个节气出现在这一天,无论它是否晚于新月出现,都将被算作落入新月。
在民用中,如果一个月的第一天与气在同一天,那么太阴月就含有那种气。
在不同的时区,以不同的经度为经线,计算出的阴阳历闰月序列模式会有所不同。
日历:24个时区的闰结果是一样的。
不同时区的所有闰月都在同一个月。
在历法中,如果新月的日期与中性气体的日期相同,并且新月的日期必须在中性气体的时间之前,那么太阴月将包含该中性气体。
比较新月的日期和民用燃气的日期;比较日历中新月和气体的日期、时、分、秒。
没有太阳和月亮的准确时间数字,农历的闰月可能会安排错误。
比如从1600到2246,民间历有22个农历月,只有5个历月。即使是2033,2128,2242,民用历居然三个月就用完了两对气;也就是说,三个月里多了两个“假”闰月。12农历月有三个闰月,闰月的去留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讨论和担忧。
在这三年期间,历法没有发现一个双阴历月份。只要取消双中和月之后的“假”闰月,日历就近乎完美了。
所以民用历法很有问题,应该废除。上一次农历大变动是在1645年,距今已有350多年。随着天文科学的进步,中国的农历应该使用更精确的历法。这样后代就不会浪费时间讨论去留问题。
“天干地支”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代替数字。所谓“天干”,指的是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归;“地支”是贴在十二生肖前面的熟悉的十二个字:子、丑、阴、毛、辰、巳、午、卫、申、酉、戌、亥。规训时,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依次旋转,形成六十个组合,如下表所示:
甲子1徐佳11沈嘉21吴佳31陈佳41佳音51
叶畴2叶海12有叶22叶巍32也斯42茅野52
丙寅3丙子13徐炳23丙申33吴冰43丙辰53
丁茂4丁丑14丁海24丁友34丁伟44丁思54
陈武5武银15武字25武徐35武申45武武55
基斯6冀茂16冀畴26冀海36姬友46维基56
耿武7陈赓17耿胤27耿子37耿旭47庚申57
8辛斯18辛茂28辛丑38辛海48心有58
任申9人伍19人臣29人寅39人子49任旭59
贵由10桂威20桂思30桂茂40桂畴50桂海60
用这种方法把六十个字循环连接起来,就是“天干地支”编年法,或简称“干支”编年法,这六十个字就叫“六十甲子”。
《干支》编年法可分为:干支历年、历月、历日、历时。而这四项中的每一项都会有一堆单词来表示,所以加在一起,有八个单词,如果用它们来记录一个人的出生时间,那就常被称为“生日”。
干支年表是一种用某一天的干支来标记太阴年的方法。例如,从1984年2月2日到180985年2月180985的农历年是鼠年。另一个例子是始于2006年6月29日的狗年。
干支的公历年和干支相似,但这里的月不是真正的新月,而是指两个节气之间的(大约)三十天。例如,立春和荆轲之间的月份是阴月,荆轲和清明之间的月份是毛月。比如1984的银月是“丙寅”,1985的银月是“戊寅”。
支的日期是用“六十甲子”标注日期的方法。每天凌晨0点到次日凌晨0点算一天。比如2006年9月20日是壬子日,第二天是癸丑日。像年和月一样,日期只能由其中一个分支来标记,如武庚日和陈赓日。
干支时期,古代一分钟分为十二小时。前一天23: 00到今天1,称为子时(子时的最后四个小时属于前一天,后面四个小时属于新的一天)。1到3: 00为丑,可以依次推送,酉时为15到19。然而,每小时的天体干燥是五天的周期。比如2005年2月31日23: 00到2006年1日是甲子,它的下一个小时也是丑。
“三九”与“三福”
人们常说功夫要冬夏练,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27天,最热的30天。自然的“三九”、“三伏天”不一定是最冷或最热的日子,但从人们的经验来看,最冷或最热的天气很可能出现在“三九”或“三伏天”。
“三月九日”是指至日入冬后的第二十七天。因为冬季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短,光照不足,气温基本上是全年最低的,所以我们一般把“三九”视为最冷的时候。民间还为“三月九”及其后的54天编了一首歌谣:“1929年不出招,3949年走冰面,5969年看柳过江,7989年删衣;9981年,地里忙。”
“三伏”一般由前十日、中十日、后十日组成。一般是从夏季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连续三十天。但有时中学有二十天,这二十天的最后十天就是人们所说的“跃进”
为什么会出现“中间飞跃”?
首次倒伏的第一天是夏季后的第三个庚日,中间倒伏的第一天是夏季后的第四个庚日,最后一次倒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而不是夏季后的第五个庚日。一般来说,立夏后的第五个庚日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但当地球距离太阳比平时远时,公转速度减慢,太阳直射北回归带的时间延长,天气将比往年更热,持续时间也更长,立秋将比往年晚,立夏后的第五个庚日至日将在立秋前到来——最后一天自然成为立夏后的第六个庚日。这时,十天后的第五个耿日是入夏后的又一个伏中伏——“闰中伏”。
农历原则
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方法,保证了正月至三月为春,四月至六月为夏,七月至九月为秋,十月至十二月为冬。同时也保证了农历的开始在冬末春初。
农历基本规律
1.月初一(初一)和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
2.月以中气命名。
3.第一个月是“阴”月。
4.闰月是与前一个月同名的月份。
5.两个中性月之后的第一个闰月(假闰月)需要删除(日历)。
6.一年一度的冬季至日总是出现在今年农历的11月。
7.从一年的冬季至日的次日到下一年的冬季至日的那一天,如果出现十三个新月,就会加上一个闰月。需要添加闰月的时候,第一个没有气的月份就是闰月。因为只有十二种中性气体,所以至少一个月没有中性气体,也有两个月没有中性气体的可能。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没有气的第一个月是闰月。当闰月的前一个月是一个月,它被称为闰月。
农历和阳历的粗略转换算法
日期算法
以下方法可用于将阳历日期转换为阴历日期(余数法):
假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 0) = 4q+R
然后:农历日期=[14q+10.6(r+1)+每年的第几天-29.5n]
(Q、R、n∈N+,R & lt4)
例如:农历日期1994年5月7日是:
1994-1977=17=4×4+1
所以Q=4,R=1,所以农历五月七日是:
农历日期=[14x 4+10.6 x(1+1)+(31+28+31+31+7)-29.5n。
=[204.2 - 29.5 n](最大值(N),n∈N+)
=[27.2]
=27
也就是说,1994年5月7日是农历二十七。
每月计算
月份的计算比较复杂,一般可以用这个方法(排名法):
1.先用同余法找出65438+10月22日之后一年的第一个月;
2.然后以29为步,用α从基数反推,找出未来的农历,并据此划分农历;
3.利用八年表法,得出十二岁气的日期,并将其划分为各个农历月份;
4.找出第一个不中性的月亮,如果每个月都是中性的,进行下一步。如果是中性或不中性,则为上个月的闰月,后续月份为α月的前一个月;
5.找出你需要确定的日期被分配到哪个月,也就是。
农历是根据地球回归年的时间和月相的变化来确定的。变化复杂,时间精确,不能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概括。上面介绍的计算方法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并不能作为农历的标准,而是需要不断的精确观测和推演才能达到真正的农历。农历是根据人们周围的气象、物候条件和农业活动制定的,实用性强,所以成为四季分明、易于记忆的历法。在中国,农历特别适合中原广大地区。
农历中的大小月亮公式
一年编上下两卦,七月初二月平安。
边肖上卦,遇闰月十三阴大洋。
闰在相邻楼之间,按节定年月。
计算方法:为了掌握农历月份的排列顺序,以及某年是否有闰月,编制了这个公式。正常情况下,农历一年十二个月。我们可以编一月到六月为第一卦,七月到十二月为最后一卦,若干年为两卦,一月为第一卦,七月为第一卦。“阴阳作小串卦,遇闰月十三日”,我们就用阴作大月的符号,阳作小月的符号,按大小顺序用阴阳作年的符号。有闰月就多一个月,一年就是十三个月。“闰年相邻楼隔,年月按节算”。当一年中有闰月时,根据闰月的大小用阴阳表示,在闰月前后的闰月中间左侧标注,就像占卜一样。一看就知道闰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同时提醒你,农历的年和日不是由万年历编制的月份决定的,而是由节气决定的。比如1998,按照上面的方法,可以编出井和坎两个卦。今年五月是小月亮,上半月的象征是“:”。: 。。下半年,每月的占卜符号是“=丨 = =丨= ",而上半年,五爻与六爻之间,有福有阳。可以看出,今年的润梅是29天。
五千年来,中国以农立国,制作历法是国家大事。以前,诸侯国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忠诚,都要按照中国颁布的历法和年号,以此来“荣耀新月”。但民国以来,中国从封建走向现代,历法与政治脱钩。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承担了原御史监的角色,负责编制万年历。由于万年历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是最初的月亮”的含义,作坊里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万年历,艺术家们一定要仔细区分。
我们举个例子:公历1978年9月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哪个月哪一天?
对照作坊里的万年历,有的说是7月30日,有的说是8月1日。而且由于时间顺序的关系,公历是1978年9月3日,农历也有8月1日和8月2日的区别,所以整个农历8月都有区别。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历换算,引出了一个很深的理论问题。
此外,魏紫战斗的次数取决于农历年、月、日和时间。如果阴历的月日不确定,就没有办法决定命运。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1978的年份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关于农历月亮大小的排列,从南北朝到唐代一直有一些争论,我不妨在这里详细阐述一下。
在我国唐代以前的历法中,第二次“日月合”(即地球上看到新月)的平均天数为29.53天为一月,称为“太阴月”。因为29.53不是整数,农历有大月和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从先秦到唐代,历法都是大小月交替,只有有时候连续出现两个大月。这种日历是给“平朔”用的。
但由于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公转,月球公转速度存在差异,29.53天只是农历正月的平均值。诚然,采用“平朔”的历法是比较简单的,月亮和月亮交替,但太阳和月亮的合相(新月)不一定发生在初一,而可能发生在上个月底或本月初二。南北朝时,刘宋何承天首先主张以“日月相会”的实际日子为初一。这种日历是为了“固定新月”。在“新月”的历法中,初一必须是太阳和月亮相遇的那一天。但由于月球公转速度不均匀,有连续几个月或几个月。起初,“定朔”的方法遇到了很多阻力。直到唐代,中国历法才开始弃用“平朔”,改用“定朔”。
所以,要回答1978的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就需要搞清楚那一年太阳和月亮相遇的确切时间。以下是由刘宝林、刘婷婷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60年月食历典》一书记录的日月合时:
当太阳和月亮相遇时,月亮和阴历的日子
1978年2月7日22: 54,戊午年正月初一。
1978年3月9日10: 36,五五二月初一。
1978四月七日23: 00,15,戊午年三月初一。
65438+5月7日0978 12: 47,五五四月初一。
1978 03: 06: 08 01:戊午年五月初一。
1978年7月5日17: 50,五五六月初一。
1978八月四日09: 01:五五七月初一。
10:09 0978年9月3日,五五八月初一。
1978 10二月二14: 00 41:戊午年九月初一。
1978 165438+10月1 04: 06,戊午年十月初一。
1978 165438+10月30日16: 08 19:戊午年十一月初一。
1978 13: 36二月三十日,戊午年十二月初一。
该书根据160年历法的序言,使用的是现代中国标准时间,即格林威治东八区(东经120度)的时间。北京位于东经116度23分,因此北京当地平均时间比中国标准时间早14分钟,如下表所示:
东八区时间,中国标准时间120度00: 00。
北京当地平均时间为116度23: 23: 46。
董琦地区时间是105度23点。
万年历的差异其实来源于时差。如果历法编制者采用现代中国标准时间,日月合时发生在1978年9月3日00: 09,那么阳历9月3日就是农历八月初一,即七月大,八月小;但如果采用北京当地平均时间,日月合相发生在1978年9月2日23时55分,那么阳历9月2日就是农历八月初一,即七月小,八月大。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时区的概念,天文观测和计算都在朝代的首都,也就是秦田健的所在地进行。所以笔者认为1978的戊午年“七月小八月大”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