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的雨季有什么特点?

长江:

1上游遭受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2 .中下游支流经常导致洪水泛滥,湖泊调蓄能力下降和水土流失;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引发洪水。

治理:

1上游要多植树,营造防护林,保持水土。

中下游河道整治,修建水库,加固堤防,退田还湖,疏浚航道,削弯取直,加固堤防,建设防洪调蓄工程。

长江中下游雨季的成因及表现;

梅雨又称黄梅天,是指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省、日本中南部和韩国南部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多云多雨的自然气候现象。因为梅雨发生的时期正是江南地区李子的成熟期,所以中国人把这种气候现象称为“梅雨”,这个时期也被称为“梅雨季节”。雨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衣服容易发霉,所以有人把雨季称为“霉雨”,声同。雨季过后,华中、华南、台湾省等地的天气开始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支配,正式进入酷暑。

原因:

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在华南交汇,在华南形成一个准静态锋。到6月底,暖空气影响加强,准静态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为江淮准静态锋(又称梅雨锋)。因为来自南方的暖空气携带了大量的水汽,当遇到较冷的气团时,就会产生大量的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影响相等,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性能:

梅雨是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中国东部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仲夏来临。每年这个季节的变化和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大致相同,形成了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有很大的年际变化。气象学上,梅雨的起止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破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初开花,持续20多天。但对于每一个具体年份,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梅雨的强度都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有些年份梅雨明显,有些年份不明显,甚至出现空梅。比如1954的雨季特别长,持续了两个多月,导致长江中下游出现了罕见的涝年。但是1958的雨季只持续了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年份。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正常的梅雨开始于6月中旬,结束于7月中旬,正值“芒种”和“夏至日”两个节气。梅雨期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夏”前后,主降雨带北移至黄河、淮河流域,后移至山东、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开始由阴雨湿热天气转为晴热炎热的夏季。据统计,这种正常的梅雨约占总数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