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的传说-小优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个一直被人们誉为最有人情味和诗意的节日。据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当然会更加深深的怀念,尤其是月亮高挂的时候。

中秋节之所以是中秋节,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三秋的农历。这一天,天上的圆月特别明亮特别,所以这一天也被认为是配婚的好日子。

说起中秋节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和童话。其中有飞蛾扑火、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游月宫等故事。

当然,最熟悉的故事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长生不老药,跑到了月宫。故事也有很多版本。在更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称为月精。

嫦娥奔月后,嫦娥居住的月宫其实是个冷清的地方。除了一棵月桂树和一只兔子,什么也没有。但还有一种说法是,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传奇一

相传古代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使得大地冒烟,海洋干涸,普通人无法再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爬上昆仑山顶,拉开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在世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很多仁人志士来这里求学当老师。奸诈狡猾的孟鹏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猎,后羿所有的时间都和妻子在一起,人们羡慕这对美丽恩爱的夫妇。一天,后羿去昆仑山访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过的王太后,向她要了一包仙丹。据说吃了这种药可以瞬间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只好暂时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百宝箱里,却被孟鹏看到了。三天后,后羿带领随从外出打猎,别有用心的孟鹏装病留下。后羿带领众人离开后不久,孟鹏手持宝剑闯入里屋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鹏的对手。危机时刻,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箱,取出仙丹,一口吞下。嫦娥吞下药,立即飘离地面,冲出窗外,飞向天空。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她飞到了最近的月亮上,变成了仙女。晚上,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着诉说白天发生的事情。后羿又惊又怒,拔剑要杀小人。孟鹏已经逃走了。我气得后羿捶胸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有一个摇曳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来到嫦娥最爱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摆上她最爱吃的蜜饯鲜果,在月宫遥祭珍重嫦娥。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人们在月亮下支起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运和平安。从那时起,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图例2

中秋节原本是一个收获的节日。在中国的农业社会里,农民总是在收获季节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节日,也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有关。

传说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依次出现,照亮大地,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是有一天,十个太阳一起出现了,地球上的庄稼都被烧焦了。这时,一个名叫后羿的神枪手射下了其中的九个太阳,为所有的人消除了灾难。所以人们拥他为王。后羿称帝后,纵情声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想长生不老,去昆仑山偷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遭殃,偷了长生不老药吃了,就自己轻飘飘地飞到了月宫。后来,在拜月的每个中秋节,普通妇女在月宫向嫦娥献祭。

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朝。当时朱元璋带领汉人反抗元朝的暴政,约定八月十五日起义,并在月饼里放上纸条传达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推翻了元朝,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后来满族人进入中国,但人们仍然庆祝这个象征着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图例3

唐参观了月宫,说是天子唐非常迷恋嫦娥。一天,他去了月宫,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蒙古人,建立了明朝。根据民间传说,月饼被用作一种交流工具。朱元璋带头主持正义,在每个月饼馅里塞了一张纸条,号召大家及时造反。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候,各家都祭拜土地神。中秋节可能是秋报的遗产。

在中秋节晚上,除了祭祀,还有月饼和灯笼来庆祝节日。当然,天上供奉的是嫦娥,也有人叫她月娘。老人说小孩子不要用手指着月亮,不然耳朵会被割掉。

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中秋节的初衷。对于新的一代,最难忘的中秋节是月饼和灯笼。当然,天上有满月的节日是人们团聚的好日子。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历史记载,“中秋节”一词最早出现在《李周》一书中。到了魏晋,就有了“告尚书镇牛惑,中秋夕与左右微服过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太宗书》记载了8月15日的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它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按中国历法,农历八月在秋中,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中秋”,八月十五日在“中秋”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中秋节有许多绰号:它被称为“八月节”和“八月半”,因为它在八月十五日;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着“月亮”展开的,所以又俗称“月亮节”、“月亮节”。中秋节的满月象征着团圆,所以也被称为“团圆节”。在唐代,中秋节也被称为“校正月亮”。“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记》说:“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人们送月饼以示团圆”。《帝京风光略》也说:“八月十五,祭月,饼圆,瓜错分,瓣刻莲花。.....那些结了婚的,省亲的,将来都会回到婆家,这就是所谓的团圆节。中秋之夜,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团圆”的习俗,即烙一个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饼内有糖、芝麻、桂花、蔬菜,外面压着月亮、桂花树、兔子。中秋节过后,家里的长辈会根据人数把蛋糕分成块,每人一份,如果有人不在家,留一份给他们,以示家人团聚。

中秋节时,云少雾多,月色皎洁明亮。除了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许愿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外,一些地方还有舞草龙、造佛塔等活动。除了月饼,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节的美味。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种解释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水稻成熟的时刻,所有家庭都崇拜土地神。中秋节可能是秋报的遗产。

古代中秋节的习俗

据《东京梦中华》(1147年序)卷八记载,中秋节前几天,宋朝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商店出售新酒,并重新装饰门前的彩色建筑。有石榴、梨、栗子、葡萄、彩橙等等。晚上,人们在餐馆里竞相赏月,丝竹笛子齐奏。巷子里的孩子通宵玩耍,夜市人头攒动。至于黎明。吴(生活在1270年左右)在《孟良禄》第四卷中也记录了南宋更多的人安排家庭聚餐和与子女团聚,以奖励节日。即使是穷街陋巷的穷人家也会典当衣服买酒庆祝中秋节。

金英之(生活在1126年前后)在新编辑的《醉翁笔记》第四卷中记录了当时人们从赏月到拜月的习俗:“首都的赏月会与其他郡的不同。全家人,不分贫富,可以自己去十二三个,都打扮成大人。爬楼梯或者在宫廷里烧香都有自己的时间。男人都愿意早点去蛤蟆宫爬仙桂。女人们希望自己长得像嫦娥,像干净的月亮一样圆。」

除了拜月,还有看灯笼的习俗。周觅(1232-1308)在《老武林》第三卷中记载了杭州的中秋之夜:“灯烛绚烂,夕乃止。”浙江也在中秋之夜摆上一种羊皮水灯“小红”。河面上挂满了成千上万的灯笼,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非常醒目。据说水灯是为了申江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观赏。

宋朝

到了宋代,杭州还有一种特别的中秋景观,那就是钱塘观潮。由于钱塘江口的地形类似漏斗,每当潮水涌来,受逐渐变窄的地形影响,波浪重叠堆积成水墙,十分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人游府时,写过《中秋夜观潮》,描写观潮人数之多,潮涌之势:

我知道玉兔很圆,九月已霜寒。

寄语是不要锁门,夜潮留月。

万人鼓噪怕我侬,依旧像一个老男孩在河中飘荡。

要知道潮有多高,山在浪中浑。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话更具体地描述了那股惊天动地的薄势头:“远在海门时,只如一条银线。快到的时候就是禹城的雪山了,第二天就来了。响亮如雷,震撼鞭挞,吞天吞日,势极豪迈。”时至今日,钱塘观潮仍然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景点。

元朝

元朝虽然以异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但却被深深汉化了。大部分节日习俗也沿袭旧汉制度。明代赏月、祭月、吃月饼的习俗盛行。

田汝澄(1540年前后)的《游西湖笔记》和《乐在Xi潮》中记载,明代人送礼比中秋节多,取“团圆”之圆。晚上会摆酒席赏月,或者带酒带菜去湖海。刘东、俞懿正合著的《帝都风光略》第二卷(1635年)详细描述了中秋节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的,所供的水果必须切成莲花状的齿。市场上有月光纸出售,月光纸上画着一个偏月的菩萨,月光纸上画着一个满月的归殿,殿内站着一只兔子在捣药。节日过后,烧纸,给每个家庭成员分发水果蛋糕。中秋节也是团圆节,所以即使有女人回省亲,也一定会在这一天回婆家团聚。

明王朝

至于明朝人赏月的盛会,还有张岱(1597-1671?)以其妙笔生花,为我们做了如下极其优雅的交代。《陶安梦忆》卷五虎秋之夜:

虎丘八月半,有原住民,有流动人口,有学者,有家属,有女乐师,有歌妓,有曲中名妓,有戏曲女,有民间女青年,有良家妇女,有幼童,有娈童者,有食客,有闲人,有少男少女。自公台诞生以来,千石、河间、剑池、神文定寺,下至石笏石一号、二号门,都坐在席子上仰视,如大雁落在平沙上,落在峡江上。在月亮的那一天,有几百个喇叭,吹嘘它,参加它,震动地球,打雷和尖叫,但没有听到呼叫。更肯定的是,鼓钹渐歇,丝竹繁盛,夹杂着歌声。都是“锦帆开胡成湖”,同场大歌,下蹲锣鼓声,丝竹声,不分拍击与粉碎。更深的地方,人们渐渐散去,学者和他们的家人都下了船,在水里玩耍,他们被要求唱歌。大家把技术贡献给了南北,管弦乐队反复演奏。听者分辨出单词和短语,海藻就跟着来了。二鼓静,屏听,洞是一缕愁,清而嫩,犹三四,更是如此。三鼓孤月无蚊蝇。一位女士出现在舞台上,高高地坐在石头上,不吹口哨也不拍打,发出丝般的声音,劈开石头穿过云层,拉起琴弦。字字句句,听者搜肠刮肚,心力交瘁。他不敢拍手,只是点点头。然而,此时仍有数百人坐在鹅旁。不在苏州,怎么求知识?

我们或许可以从这首《虎府秋夜》中窥见晚明人的生活情趣。

清朝

明朝在拜月使用的“月光纸”在清朝被改名为“月光马”。夫差·邓冲的《燕京时光》(1906)。有记载:“月光骑马人用纸画太阴星君,如菩萨像、月宫、带药的兔子。人站起来持杵,藻玲珑金碧辉煌,在市场上卖得多。年长的七八尺,矮的两三尺,顶上有两旗,红的,绿的,筐的,黄的,都是献给月亮的。烧香行礼,祭毕用千块元宝烧之。”

清朝还有一句话:“男人不去拜月,女人不乱跑”。因此,拜月成了女性的专利。拜月的家庭主妇很忙,孩子们无事可做。中秋节前几天,市场上会出售一种儿童月子用的“男妓”。男妓起源于明末。阿明王朝纪琨(生于1636年前后)在《花王亭遗稿》中写道:“京中中秋,多形似泥兔,衣似人形,儿拜之。”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经从祭月变成了儿童中秋玩具。制作越来越精美,有的装扮成身穿铠甲长袍的武将,有的背上打着纸旗或伞,或坐或站。坐,有麒麟,虎豹等等。还有扮成兔头的小贩,或剃头师傅,或缝鞋,卖馄饨和茶汤,等等。

八月十五的月饼

根据传说,在古代中国,皇帝有一个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关于拜月或祭月的习俗。著名的谚语“八月十五月圆,中秋月饼又甜又香”道出了城乡人民在中秋之夜吃月饼的习俗。起初,月饼被用来祭祀月神。后来,人们逐渐将中秋节视为家人团聚的象征,月饼也逐渐成为节日礼物。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代军队朱杰食品。在唐高祖统治时期,李靖将军征服了匈奴,并于8月15日凯旋而归。

当时做生意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敬献糕点。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取出圆圆的饼,对着天上的明月笑着说:“要用胡饼请蛤蟆。”之后,与大臣们分享蛋糕。

“月饼”一词在南宋吴的《梦梁录》中已有使用,但关于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描述,在明代《西湖游社》中有记载:“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取团圆之意”。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更多了,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更多了,口味也不同了。其中,北京式、苏式、广式和潮式月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节必吃的食物。在节日的晚上,人们还喜欢吃一些团圆的水果,如西瓜和水果,并祝愿家人幸福,甜蜜和安全的生活。

中秋节吃月饼,就像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视为吉祥和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明月当空,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赏饼赏月,无话不谈,享受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吃月饼的习俗自流传下来就形成了。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就有一种“太史饼”,以纪念中国月饼的“始祖”太史文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芝麻和核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时就出现了一种圆饼,里面填满了核桃,叫做“胡饼”。

到了唐代,民间有了面包师从事生产,首都长安开始出现糕点店。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兵,唐太宗觉得胡兵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抬头望明月,情绪澎湃,随口想出了“月饼”。从此,“月饼”的名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北宋皇室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俗称“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有酥有悦。”

宋朝的编剧很透彻,《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了“月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所见。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当时,别出心裁的面包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印在月饼上作为食品艺术图纸,使月饼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澄《西游记》说:“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人送月饼以表团圆。”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技术大大提高,品种也越来越多。为月亮准备的月饼随处可见。清代诗人袁敬兰有一首长诗《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可除霜蒸壶。搓细尘,润色胭脂痕。这句话,“让亲朋好友互赠礼物,拯救一切...孩子坐在一起,杯盘散尽”都有描述,从月饼的制作,亲友交换月饼,到家宴的举办,赏月。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满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8月15日也被称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旅居他乡的游子们更是以月亮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仰头望,是月色,再仰身,忽思故乡”等诗,“知今宵露为霜,家中月色多明!”杜甫的《春风绿在江南岸》,宋代王安石的《明月几时照我》,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祭祀赏月是一个重要的习俗。古代帝王有春日祭月的社会制度,民间也有中秋祭月的风尚。后来赏月比祭月更重要,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中秋节赏月的习俗盛行于唐代,许多诗人在他们的杰作中写下了关于月亮的诗。到了宋、明、清时期,拜月的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规模更大。到目前为止,中国有许多历史古迹,如拜月祭坛,月亮亭和月亮塔。

北京的“月坛”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用于皇家祭祀月亮。每当中秋月亮升起时,就在露天搭起一个箱子,桌案上摆着月饼、石榴、枣等水果。拜月之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边吃边聊,欣赏明月。现在,拜月的祭月活动已被群众大规模、丰富多彩的赏月活动所取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种习俗,象征着团圆。自唐代以来,月饼的制作变得越来越精致。苏东坡在一首诗中写道:“小饼如嚼月,酥中有浆”,清代杨光复写道:“月饼馅为桃肉,冰淇淋为糖膏”。好像当时的月饼和现在的还挺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