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介绍。
帮助编辑百科名片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立冬至日后108天。中国汉族的传统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之用,时万物清净明,盖时万物清净明,故名。”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是扫墓。2006年5月20日,这个民间节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清明节。
Mbth:清明节
英语翻译:纯净的光明
时间:4月4日-6日。
节日谚语清明养生开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长夏、端午、中原、中秋、冬季至日、除夕)之一。一般是公历4月5日左右,节日周期很长,有两种说法:10前8天和10前10天。据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对“基本祭祀”的补充。后来民众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要说清明节,需要从一个现在已经失传的节日说起——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寒食节,距离冬季至日105,也就是距离清明节只有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日习俗是禁火,不用火做饭,只吃准备好的热食和冷食,因此得名。据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扫墓”仪式,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清明节”这个名字也来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108立冬后的一天是齐的清明节。清明节气* * *有15天。由于是清明节,时间在春分之后。此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田野明净,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生机。把这个时期称为“清明”是一个恰当的词。地球公转一周是黄经360度,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然后每运行15度就有一个节气,* * *有24个节气。所以阳历中节气的日期是固定的,闰年会有两天的差异。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还结合了农历,也就是月相29.5天的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
周期(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计算农历节气的具体时间需要精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以前的历书中每个节气的发生时间都是要由国家颁布的(比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分、秒),不同时间计算的规则也不一样,所以清代的方志用了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计算方法。一般来说,农历节气的设定规律只是确定正月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的间隔是15天,这是人们计算的唯一依据。节气歌也是普通人掌握节气的必备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计算是,前一年的冬季至日(一年中太阳最少的时候)在105天后为寒食,清明在106天后;现在按阳历算就简单多了,4月5日或4日(视当年2月或29日而定)即可。从天文学上讲,4月5日或6日,当视日(即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达到15度时。在古人的观念中,108是一个代表圆满、吉祥、古老、深刻的大数。将清明放在冬季至日后的第108天有着深刻的含义。清明之所以得名,不仅是因为此时万物生长得干干净净,还因为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一轮鲜阳,这一时期天地之间流动的阳也是一轮鲜阳。[1]
编辑这段的历史发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用“清明”的语言来庆祝洪水已除,天下太平。这
清明节的由来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空晴朗,正是踏春踏青的好时候。踏青早在唐朝就开始了,古往今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除了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春光,我们还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增加生活情趣。清明节扫墓很流行。事实上,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据说寒食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休。唐玄宗在位二十年,下令天下“寒食入土”。因为寒食与清明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清明逐渐流传到扫墓。清明期间,扫墓更受欢迎。在古代,孩子们在扫墓时经常放风筝。有些风筝配有竹笛,风一吹就能发出声音,就像风筝的声音一样。据说这就是风筝得名的原因。清明节在北宋是很普遍的,现在张择端的< & gt它描绘了北宋惠宗清明时期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经承认清明节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编辑此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而有趣。除了禁火、扫墓,清明节还有徒步、荡秋千、扫墓。
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民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禁止吃冷食。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大家都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在清明节,人们避免打针和洗衣服,大多数地区的妇女避免步行。傍晚前,大门前要撒一条灰线,据说是为了防止鬼进屋。因此,这个节日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既有为扫墓的悲伤和酸楚的泪水,也有踏青的欢笑。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荡,就是拉皮绳,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的,并用丝带系住。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子,脚踏的秋千。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踢球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清明上河图。
一个。马球就是骑着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国演义》曹植名都中有一句“连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长安,有一个宽阔的体育场,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欢马球。张淮王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画中20多匹马在高速飞奔,马尾辫被扎起。玩家们披着披肩,穿着靴子,手持棍棒,一个个互相击打。《金枝析》记载辽国把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和重阳节打马球。晋《李实志》也记载晋人在端午节时击球。宋代有“球戏乐”舞队。到了明朝,马球依然流行。《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成祖在东园多次击球射柳。明代《玄宗乐图》长卷中,有玄宗赏马球的场景。当时当官的知望写了一首午后看球赛的诗:“玉如金马,雕有七宝。”当你飞翔的时候,你会震惊,你会感受到星星。煽动页成了三胜,欢喜是第一。青云循着足迹,蜿蜒在寺庙的东端。“在北京白云寺门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的守则。清朝天坛也有马球,马球直到清朝中期才消失。近年来,Xi安出现了古色古香的马球运动,这使得这项古老的运动在消失多年后重新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
春游
也叫春游。古称探春、荀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中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风筝下或稳风拉线上挂一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在死者墓前向其致敬
清明扫墓,对先人来说,叫做“尊重对时间的思考”。它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帝都风光略》中写道:“三月清明,男女上坟,载其敬,轿背挂元宝,路上尽是尴尬。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给坟墓加土,烧几次元宝,用纸钱买坟。如果看不到纸币,那将是一座孤独的坟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树,择园,坐下来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一定是清明时期,而是秦以后。直到唐朝才开始流行。《清李彤》说:“在除夕、寒食节和初霜节,你要祭扫坟墓。期间会以素服侍寝,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树,断曹静,故称扫墓。”并流传至今。清明节祭扫仪式本来是要亲自举行的,但是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等条件不同,祭扫的方式也不一样。“烧一捆”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也称“包裹”,是指孝从师洋寄往阴间的邮政包裹。以前南植店卖的是所谓的“裹皮”,就是一大包用白纸糊起来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木刻版,四周印有“死亡咒文”的梵文音译,中间印一个莲花碑,写下区号死者的姓名,如“已故张福君怕云山老人”等字样,既是包裹又是碑。另一种是素包皮,不印任何图案。就在中间贴个蓝色的牌子,写下死者的名字。也作为主卡使用。包里有很多种钱。
穿柳枝
据说插柳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农耕始祖神农教百姓耕种庄稼。有些地方,人是明明白白的。
孩子们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预报天气。有句古话叫“柳枝青青,细雨霏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说法。黄巢时期规定“清明为期,刘岱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逐渐被淘汰,只盛行插柳。柳树的生命力很强,俗话说:“有心栽花,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在土里就活,插在哪儿就活在哪儿,年复一年地插下去,到处都变得阴沉沉的。清明节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把清明节、七月三十日、十月初一作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求援的时候。为了防止鬼魂的骚扰和迫害,人们放上柳树,戴上柳树。柳树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树能驱鬼,并称之为“鬼树”。观音用柳枝蘸水帮助众生。北魏的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说:“拿一根柳枝放在房子上,百鬼不入屋。“清明节是鬼节。柳条发芽之际,人们自然插柳穿柳辟邪。
刘赦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据明代记载,把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把葫芦高挂在柳树上,弓射葫芦,鸽子飞出来,以飞鸽的高度来判断胜负。
斗鸡
在古代,斗鸡比赛盛行于清明,斗鸡始于清明,一直持续到夏季至日。中国最早的斗鸡记载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蔚然成风,不仅民间如此,皇帝也不例外。比如唐玄宗最喜欢斗鸡。
残花会
蚕花节“蚕花节”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在过去的清明节期间,这项民俗活动在吴彤、乌镇、崇福、洲泉等地举行。其中,洲泉的Aśvaghoṣa庙和青石的双庙最为壮观。Aśvaghoṣa寺,位于洲泉镇西部,在当地被称为“寺中之王”。每年都有很多活动,有迎蚕神、摇快船、台阁闹事、拜香凳、打拳、打龙灯、抬杆、唱戏等。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大部分在船上进行,很有水乡特色。[2]
编辑此部分的气候特征。
清明是代表物候的节气,意思是天气晴朗,草木茂盛。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天气晴朗时,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浓浓。但清明节前后,冷空气仍不时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早稻死秧。因此,水稻播种移栽时要避免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在严冬和饲草料不足的影响下身体虚弱,需要防范春季后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牲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在某些领域,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地区,经常处于春旱期,4月上旬降雨量一般只有10到20毫米,不及江南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多,但4月初的降雨量一般只有20到40毫米,自然降水不足以农业生产,必须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加强对冰雹灾害的防御。清明期间,除东北、西北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升至12℃以上,从北到南到长城内外,到处都是春耕的繁忙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日”,黄淮以南地区的小麦即将开始抽穗,油菜已经开花,东北、西北地区的小麦也已进入拔节期。后期要抓紧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正处于大批量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住时机,抓住晴天,早播种。“梨花越来越清”。此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人工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种植要清理干净,及时施肥。玉米、高粱和棉花也将到处种植。“明日茶前,二芽”,茶树新芽生长旺盛,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名茶产区陆续开采,要严格科学开采,保证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