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一、一、二单元地理、历史、政治的重点。..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一种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注: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交换,因为它们都消耗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没有人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实现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出现: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金钱的意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普遍等价物。
通用等价物:能够代表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并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功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一、价值尺度功能
(1)含义:是以货币为尺度,表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功能。
(理由: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的衡量标准,是因为它也是商品,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所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其价值成正比。
(3)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真正的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功能称为流通手段。
(2)注意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如何交换商品。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是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储存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总价格(即待售商品数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这说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总价格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必须是国家(或部分地区)发行的强制性价值符号。
注: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一个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二是国家强制。纸币没有价值,它之所以能取代货币成为流通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随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流通必须限制在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
(2)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总体的、持续的价格上涨。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就会造成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不仅与纸币发行量过大有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过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第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贷工具:
1.结算方式:(1)现金结算(2)转账结算。
2.普通信贷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现金存取、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集存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于一体,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性,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向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发放的信用凭证。
(2)检查:
它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在见票时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2)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也叫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
判断汇率涨跌的标准:如果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上涨,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跌,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用更少的本币换取等量的外币,产生以下影响:A、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b .外国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d国内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用更多的本币换取等量的外币,产生以下影响: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 .外国投资的成本降低;c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国内消费相对便宜,国外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和意义:保持国内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国外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生产的角度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上说,货币是在普遍等价物中的固定商品;
从功能上看:货币有两个基本功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从重要性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钱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和其他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化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关系如何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买家不得不接受更高的价格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出现了“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卖方主导的市场类型,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2)供大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自己的过剩库存,出现了“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买方在一个市场类型中起主导作用,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他条件相同,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总价值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即为什么不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导致价格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涨跌,永远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常规的价格与价值不匹配,但从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仍然与商品的价值相一致。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中。
第二,价格变化的影响
(一)物价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化会引起需求的变化(一般来说,其他条件不变)
(1)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会买得更少。
(2)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化有不同的反应。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影响不大。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影响很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1)在两种可替代商品中,如果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如果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同时减少对互补商品的需求;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能够满足消费者相同的需求,则这两种商品是相互替代的;互补商品是两种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这两种商品是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整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进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
第三课多彩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收入水平和价格)
(1)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期收入)越多,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越大。因此,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来说,预期未来收入(未来收益)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密切相关。人们收入差距过大,整体消费水平会降低;相反,缩小收入差距会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2)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物价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当价格下降时,购买力一般会增加,从而增加商品的消费。
2.消费类型
(1)根据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货币和商品的消费、贷款的消费、租赁的消费。
(3)根据消费目的,分为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围绕着日地轴
方向是从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和从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
周期性恒星年(365天,6: 9: 10秒)恒星日(23: 56: 4秒)
平均角速度为1o/近日点(65438+10月初),近日点(7月初)处处相等,每小时速率为15o(两极除外)。
平均线速度为30 km/h,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为1670KM\ h,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赤道角: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
(2)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当地时间
(3)沿表面水平移动的物体发生偏离,北半球向右倾斜,南半球向左倾斜。
第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天白天长,夜晚短,越往北白天越长。
①太阳的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的半球白天长;②赤道冬季有半年昼短夜长,越往北白天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时,极夜现象出现在北极圈以北,南半球昼夜平分:与北半球相反。
②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从赤道向南北递减,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夏季至日随纬度变化:从北纬23° 26 '向南北递减。
冬季至日日:自23° 26向南北递减。
23o26 ' N以北在夏季至日上达到最大值,更靠近直射点的高度为。
随着季节的变化,冬季至日23o26以南达到最大值,且越大。
每年有两次北回归线与南方之间的直射。
四、光图的解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在俯视图中。判断依据是:地球自转从北极看是逆时针,从南极看是顺时针;或者看经度,东经增大的方向就是地面。
球的旋转方向
(2)判断太阳直射点的节气、日期、纬度,早晚圆经过极点(或与一条子午线重合),太阳直射点为赤道,即春分点;终止线与极圈相切,如北极圈。
极端日是北半球的夏季至日,太阳的直射点是北纬23° 26’。如果说北极圈是北半球的冬季至日,那么太阳的直射点就是南纬23° 26 '了。
(3)确定当地时间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子午线为正午12,由终止线围成的白天部分的中间子午线为12,晨线与赤道相交的子午线的当地时间为
6点,暗线与赤道交点的子午线为18分。按照每隔15o,时差为1小时,每隔1o为4分钟的原则,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换算成时间,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当地时间。
(4)判断昼夜长短求一个地方的日(夜)长,就是在纬度圈里求日(夜)弧的长度,也可以用日(夜)弧的经度来计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被求区域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如果求的区域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个半球,取两地的纬度差。如果被求区域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个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纬度差90o-得到被求区域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终止线和经纬度。
(1)根据终止线与纬度的交点判断问题。
①终结者线通过南北极可以判断这一天是3月21左右或者9月23日。
②终结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是白天。可以判断这一天是6月22日左右,北半球夏季至日,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3)终结者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是夜晚。可以判断这一天是65438+2月22日左右,北半球是冬季至日,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2)根据终止线与子午线的相交关系判断昼夜长短。
计算一个地方的白昼长度或黑夜长度。计算日长时,从晨线与纬度圈的交点到昏线与纬度圈的交点,计算该地点在白天半球所处的纬度圈,用经度除以15,即为该地点。
一天的长度,如果地图上只画了半个天半球,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地方一天的长度是该天在地图上所跨越的经度差的2倍,除以15。
七。时区和当地时间的计算
第一步:先找到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次求时差,经度每度相差4分钟。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东西方向,东边加西边减。时间超过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如果时间为负,则加24小时,日期减1。
上帝啊。
第二单元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燥洁净的空气(氮——生物的基本成分,氧——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
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蒸气和固体杂质(云形成和降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教材第29页图2.1)
高温和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无线电波在2000-3000公里的高层大气中被电离层反射。
平流层50-55 km随高度增加、平流运动、臭氧吸收和紫外辐射加热而上升;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密切相关。
二:大气热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吸收:选择性,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可见光的吸收率较少。
反思:没有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夏天阴天,温度不是很高。
散射: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空是蓝色的。
(2)地面保温效果
(1)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拦截热量使温度升高。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差,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
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了
(2)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补偿地面热量,起到保温作用。
第二:大气的热状态
大气的热力学作用
1)热力环流:地面温度不均匀形成的空气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的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的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形成一个角度,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
三。全球大气环流
1)三圈循环(教材第37页图2.14)
①地球表面形成七个压力带和六个风带,压力带的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动,位置偏北;冬天南移,位置
往南走。(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退位制;
参与决策的大臣,负责祭祀和记载朝代大事历史的占卜师,掌管军权的师长。
地点:侯波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跟随战斗,朝贡,朝觐报告。
2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当地的统治;形成了一对周御用的明星
月亮般的政治格局
负面影响:西周晚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
结果:分封制在西周晚期被破坏。战国末期,周王室失去分封权。
3.西周的宗法制度;
1内容:以父系血缘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制度。
2特点: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安定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1,中央集权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大;皇权至上;王位的继承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积极影响:
1增强了秦国的实力,通过战争扩大了疆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
2使秦能义实施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负面影响: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迫,导致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三课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继承了秦制
中央政府有三个职位(项、、邱)
中朝决策机构
外部执行机制
尚书台中央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制。
隋代的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机构。
在唐朝,中书掌管决策,负责起草和发布诏书。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府法令。六部:官、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主议政,负责审查政令。
宋代中书门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的最高军事和政治机构
知政事副大臣,分丞相行政权
第三司管理财政,划分宰相的财权。
元代中书省的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的最高军事机构
袁主管宗教事务,管理西藏。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州并行;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首领越来越多,发展成割据局面。
宋是个地方官;州县两级体制
元代地方实行省制,省制下分别有路、州、府、县。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它的建立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山宣传机构的管理。
3.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特点:相对权力弱化,皇权强化。地方权力在削弱,中央权力在增强。
第四课加强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
1,明朝:君主制加强,废除了中国的宰相制度,君主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立兵部,新满汉官员由皇帝选拔为军部尚书。完成
国家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希腊政治民主
1,基础:梭伦改革
建立:克里斯蒂尼的改革
黄金时代:伯里克利的统治
2.特点:人民主权、轮流统治、法律至上、公民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的形成;促进古希腊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创西方民主政治。
负面影响: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它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它是反对封建主义、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
2权利法案:1689。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会逐渐处于“同时死亡”的境地
3责任内阁制: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功能:
国内影响:提供安全,稳定社会,进入民主,树立典范;
外国影响: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很大影响。
3.特点:英国的宪政体制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体。君主是象征性的。
国家元首的大部分职责是礼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