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为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和物候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业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清明风将至。”据《百岁问》“此时万物生长干净明亮。所以叫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种树,不如清明”的农业谚语。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但是,清明作为一个节日,不同于纯节气。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和季节顺序的象征,而节日则包含一定的习俗和活动,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扫墓的节日。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大多数汉族人和一些少数民族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植新土,折几根绿树枝插在坟前,然后磕头拜拜,最后吃喝完毕,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指着杏花村。”写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根据阳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葱茏的季节,也是人们春游(古称踏青)的好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和悼念死去亲人的习俗仍然很流行。
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首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季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豆”的说法。农业谚语“植树不如清明”。后来,随着清明和寒食的日子临近,寒食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成为清明的一种习俗。清明那天,不放烟花,只吃冷食。
有一个关于冷食的传说:
据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她的儿子继承王位,对王子下了毒手,申生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天谴而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遭受了屈辱。本来和他一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陆续出去的。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着他。其中一个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昏了过去。为了救重耳,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君主,也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上台后,除了介子推之外,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赏赐。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辩护。晋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内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带朝廷受赏为官。然而,几趟下来,介子推不动了。晋文公不得不去讨好。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时,他看到门是关着的。介子推不愿见他,早已背着母亲躲在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去搜绵山,但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把火烧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一面,火烧起来介子自己就出来了。晋文公下令提升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扑灭后,介子终究没有被推出来。上山一看,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看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会儿。然后把尸体埋了,发现介子推的后背被一个柳树洞堵住了,好像有东西。抽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件裙子,上面有一首血诗:
我希望你的主人永远是清楚的。
与其陪你当劝谏者,不如当个鬼不见。
如果你的主人心里有我,记得我经常自省。
我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
晋文公把血书藏在袖子里。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埋在烧焦的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休,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休山”,并在山上修建祠堂,将火烧山获释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告诉全国每年这一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临走时,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树,在宫里做了一双木屐。他天天看着它,叹息道:“真可惜。”“第一步”是古代人的下属在上级或同级之间互相尊重的称呼,据说就是由此而来。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他的大臣们穿着便衣去远足,以表达敬意和哀悼。走到坟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树复活了,有成千上万的绿枝,在风中起舞。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毕恭毕敬地走到他面前,慈爱地捏了一根树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祭祀结束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把它命名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经常随身带着一本血书作为纪念,鞭策自己掌权。他勤政清廉,努力把国家治理好。
从此晋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对功勋卓著、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十分怀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烟花来纪念他。也是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的形状,用柳树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个东西叫“推燕子”(也叫中介的推)。从此,寒食和清明成为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当有冷食,人们都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人们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如枣糕、麦糕等。南方多是绿球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节,人们就把柳条围成一个圈,把柳条枝放在屋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慢跑、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和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我们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的泪水去扫墓,也有踏青的欢笑。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荡,就是拉皮绳,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的,并用丝带系住。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子,脚踏的秋千。打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踢球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
春游
也叫春游。古称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光灿烂,春雨纷飞。种植的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最喜欢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风筝下或稳风拉线上挂一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诗:
哀悼日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冷的食物在路上
(唐)宋·文志
马上遇寒食,已是暮春途中。
可怜江,我看不到罗桥人。
北极惜贤主,南瓦为诸侯。
旧园断肠处,柳条日夜新。
冷食
(唐)韩逸
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处处歌舞,落花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在皇家园林的柳树上。
夜幕降临了,宫殿里忙着点蜡烛,烟雾飘到了王子和侯爵的房子里。
门就是那个东西
(唐)
耕者招爱舟,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试去午门看郡国郭,清明有新烟。
哀悼日
(宋)王玉桥
我在没有花,没有酒可以喝的情况下过清明节,这样孤独和贫穷的生活,就像寺庙里的和尚一样,一切对我来说都很压抑和孤独。
昨天从邻居家讨论新火种,到清明节的早些时候,在窗前照明,坐下来学习。
苏堤的《清明》就是这个东西。
(宋)吴伟新
梨花在明处开,游子在春天出城。
黄昏时分,歌声收拾停当,万柳归一莺。
坟墓上的冷食
(宋)杨万里
直接去找老公!这座桥能脱离危险吗?
远山枫叶外苍,破屋孤麦旁。
春风又来了,新建筑都不见了。
梨花为寒食,入节才愁。
在郊区做事
(宋)程颢
草绿野,春绕山;
祝星鸾鸿穿柳巷,却因流水而坐帝都;
不要告别酒,免得风变红;
再说,今天是清明节,而且还碰上了好天气,很适合游玩,但不能离开。
把陈秀彩送回沙省的坟墓
(明)高启
所有的衣服上都沾满了血泪和灰尘,虽然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但是回到家乡也会感到悲伤。
在风雨中,梨花落了,寒食节也过了,清明节,有几户人家会扫墓会被后人祭拜。
“清江引领清明一日游”
(明)王攀
西楼的禁烟区在哪里?
绿色的田野和阳光明媚的道路。
马嘶嘶穿过柳树,人们在秋千上欢笑,
莺儿总是教春喝醉。
-
/bbs/archiver/?tid-120144.html
清明节的起源
[IMG]/Festival/20050627140200 . html
清明节的起源
链花网2005-6-27 14:01:59来自互联网。
“春分后十五,斗指丁,意为清明”,万物清净明,盖之时,万物清净明,故名。
在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中,人们特别关注农历四月五日的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习俗是从汉代沿袭下来的。以后的民间普及持续了两千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孝顺的儿孙们都会去郊外祭祖坟,割坟,给坟添土,打扫修整好。在现代,孝顺的儿子和孙子不一定会遵守清明节这一天来清明节扫墓。有的会在节前几天祭奠,有的会在节后几天祭奠,但一般来说,也就是清明节扫墓而已。
踏青是衬托清明节的副业。扫墓之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在山野尽兴,用柳枝折成树枝,戴在头上,一直等到黄昏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