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经历过哪些改革热潮?
1912年,姚在《中国学报》第23期上发表了《改历管见》一文,提出摒弃太阴周期,以立春日为一年之始,称之为的第一天。以长夏、立秋、立冬为每个季度的第一天,分别称为盂县、秋梦、蒙东。每次呼吸分为三个月。这样,4、5、6月的夏季空气包含天数,7、8、9、3月的秋季空气包含92天,6月的春季空气1,2、3月包含91天,6月的冬季空气10,11,655。这样节气总是固定在月初,但是包含的天数n和j是不均匀的。
1927张兆林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方案。取消数字月份名称,完全改为孟春,仲春,季春,夏梦,仲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蒙东、冬至、冀东***12“月”,将每个月的天数固定为30天或31天,所以中国的节气总是落在1天或2天。
当时国外也有人提出过类似的方案,只是直接用了四季的概念,而不是中国的节气概念。在他们的方案中,节气必须落在固定天数的要求并没有解决,只是简单地将月分配为30天或31天。至于闰年多出来的一天,叫做“空日”,不计入日历天数。
很明显,这种方案是一种日数均匀分布的阳历方案,“月亮”和“星期”都不对应天数。
实际上,这种方案的开创者是宋代的沈括,他在《孟茜弼谈部》中提出了十二气历说。沈括写道;“每天来来去去,叫做一天,满月叫做一个月。但是,月二十九日,它就奇怪了,它会和太阳相遇,它就十二岁了。还有几天,3月12月累积,过一段时间就结束了。气渐离朔,气不在此月。名字不错,一月是闰。飞跃是出于需要而诞生的,至今仍被用作楔子。”
沈括进一步指出,“齐朔之争”,“年与年之惑”,“四时失位”,“惟守月之得失,非年之慰苦”。
于是,沈括提出:“如果以二十气为一年,且不说十二月,就以立春之日为之日,惊蛰之日为仲春之日之一,尽可能长31天,尽可能短30天,把所有的年都度过,绝不会有什么闰。十二月往往一大一小。”
虽然姚和没有解释他们的计划的起源,但沈括的建议在几百年前就非常清楚,应该认为姚和张继承了他们的改革计划。
十三个月日历方案
1900年,高在《改历私议》一文中提出了13月历的方案,其要点是:
(1)每月4周***28天。
(2)每年13个月,则13*28=364,***52周。
(3)平年是一天,闰年是两天,所有年份都放在年底,不计入每个月和周。
(4)春分是每年的开始。
这种方案的特点是,星期日的个数与一个月的天数是固定的,比如星期一,每个月是1,8,15,X。
这个计划得到了梁启超的赞同。梁启超在1903《新丛报》第26期上作了如下评论:“宋代沈括学说,应改为三十一日尽,三十日最少,与西方阳历一致。是真诚的,但是公历一个月有31天以上,不到28天也感觉复杂不方便。”
梁启超继续评价高的十三月历方案,并写道:
“如果分成三月,就是28天,剩下的只有一天是奇数。我的意思是应该是每年3月,每月28天,最后一个月29天,每四年闰一次,最后一个月30天。如果是这样,天数和月数就相等了。.....七天休息,这个古老的基督教规则,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惯例。如果1月28日每个月有规律的休息,那就另当别论了。”
于是饮冰室催促:“把日历改成私人手稿,送到地球之前不是哲学家送的,以后会不会做也是未知数。”
13月历方案于1928年5月20日由中国大学学院召集的教育会议通过,并正式向国际联盟提出。
但是,高和梁启超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第二年的星期日数已经从现在的星期日数中中断了,这是宗教界绝对不能接受的。
十月日历方案
1928年,李茜在《新闻》(6月11版)上发表文章《历法测币简述》,提出十月历法计划,主张以春分为一年之始,将全年分为10个月。他认为应该与10十进制度量衡制保持一致。奇数月(原异常月)是指1、3、5、7、9的月份是37天,偶数月(原耦合月)是指2、4、6、8、10的月份是36天,所以一年是65436天。以6天为一周,1月为6周,37日不计入一周。
如果说十二历和十三历还有均匀分布的影子,那么十月历就彻底抛弃了王朔的准均匀分布。与此方案类似,郭希祥提出了四种方案,在每月天数的分配上都主张36天,把一年的结束定为五六个空天,但其基本思路与李茜是一致的。
类似于这种完全放弃王朔的准均匀分布的日历方案,仍然有一种每月40天的九月日历。还有14个月的日历,前面12个月有28天,后面两个月有14天。这是一种奇怪的分配方法,但一个月的天数是一周7天的整数倍,其关键目的是使一周的天数固定在一个月的天数上。
其实十月历在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根据陈、、等人的研究,夏是一种十月阳历,彝十月阳历产生于古代。当时,李茜并不知道这个结。我们可以认为十月历计划是李茜独立思考的结果。
日历均衡方案
1928年,于提出了一个历法均衡方案,即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360天,休闲日5天,分别放在元旦、二分日、二至日。闰年时,时空天数为6天,其中元旦为2天。国外类似的方案* * *也提出了同样的想法。他们的相似之处是每月天数为30天或365,438+0天,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空余天数的处理不同:有的把空余天数定为65,438+0天或2天,有的把空余天数定为5天或6天。有些人甚至把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定为一周,称之为特殊周,与月份无关。
这种历法只考虑太阳年周期,用数学方法分配每个月的天数,只把新月和节气当作特殊现象,真正插入人的适当位置。奇怪的是,这种方案的建议最多,似乎说明人们意识到日历问题只是一个数字排列问题,越简单越好。
自然日历方案
比一般历法走得更彻底的,是熊永先在《现代评论》第六卷第144期第1927期发表的“自然历法”方案。scher方案完全抛弃了月和周的概念,直接使用自然数1,2,...365,366来计算每年的天数,他说。
事实上,这个计划并不新鲜。现行的儒略历和改进的儒略历都是这样的历法,儒略历比熊的计划更彻底。中国的支历也属于这种历法。
前苏联的新日历方案
前苏联建国初期,经济学家拉林提出了充分利用工业设备的合理化建议,即把工人分成7组轮流值班,即工人休息,设备不休息。它首先在莫斯科的一家橡胶厂实施,然后扩展到建筑、电力、制革、纺织、化学、食品等行业。,这叫连续生产系统?据说一年赚了350万亿卢布。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导致了1929提出的一个日历变更方案,就是:
(1)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每年360天。
(2)每周5天,每月6周,每年72周。
(3)每“周”工作4天,工人休息一天。工人分5组,设备不休息。
(4)每年5个纪念日设空日(分别是4月22日列宁诞辰日,5月1、2日国际劳动节,10月7、8日国庆节,165438)。闰年加上一个特殊的休息日,所有的劳动者都会在某个5、6天的空天休息。
这个日历方案的根本变化是将“一周7天”改为“一周5天”。后者不是原来的一周,而是工作日调整的一个周期。对于前苏联这样的新无神论国家来说,根本不用考虑宗教学者能不能接受。
这种五天休息制度是在新历法正式颁布之前,在公共机构和工厂实行的。但1年前发行的前苏联历书并没有使用新历法,仍然使用公历。但是,每五天在前苏联1930的历书上被标上了五种颜色。然而,五天“周”当然促进了工业生产,这可能会带来经济效益。而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负责人不可能都同时到齐,往往会带来另一方面的负面效应,不利于人们的互动。没有休息日很难见面等。,而且舆论很大,所以后来没有完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