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表演场
首先,客家先民自我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了南方,而没有被迁徙地区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典型客家建筑,如多层龙屋、永定土楼、长汀九堂十八井等,不仅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客家团结奋进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里,有石柱、石鼓、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塘,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小,有楼名,有雕栏,如“振成楼”,“振纲立纪,立德树人”,教人遵纪守法,讲究诚信,奋发向上。这些文化印记,都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修读传家宝的精神光芒。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还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同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汉族与迁入地土著长期斗争和统一的过程,最终形成* * *认同。今天的客家人,从来不是单纯依靠迁入的中原汉族的繁衍,而是通过与当地民族的融合发展壮大起来的,还有一些其他民族迁入客家家园,被同化为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和为贵性,各享太平”和“天下人多,皆兄弟;“天下女人多,都是姐妹”的口号,表现了客家人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原住民的朴素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非常宽容友好的,儒释道基督教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在一个寺庙里共同生活。即使是刘邦和项羽这对冤家,也可以共用一个神龛接受人们的供奉。妈祖本来是沿海航行的人的守护神,客家人把她请到了山乡,作为山乡的守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长期的迁徙养成了兼收并蓄、开拓不保守的民俗,使客家人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客家先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的原住民大多住在干栏(架空地面建筑)的房子里。而土围子则建于明末清初,当时赣粤边境一带土匪遍地,社会动荡。为了有效地挽救自己的生命和积累的财产,客家大家族不惜重金,煞费苦心地管理和建造。其结构形式由梅州2区(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原县、蕉岭县)65438+组成。这座坚不可摧的庞大建筑,四角有炮塔,相连呼应,火力如网;火攻,包围多个消防注水口;为了防止围攻,在圈地里建有许多粮仓...如果对外壳进行细分,我们还可以看到两种基本模式:实心空心型和实心型。圈地内主体建筑采用“厅式”,但两侧水平房屋抬高形成全封闭方形圈地平面,如关西新圈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内部三间(一主两副)。中空式,如杨村的伊彦圆形住宅,占地2500平方米。围场没有主体建筑,只在围场周围建有房屋,中间除了水井还有一个大和平。
如今,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700多万客家人。当遥远的岁月已经成为过去,而这座浸透了客家人血泪的围屋,也成为世人眼中客家人典型的家园结构,成为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它凝聚了客家人的整个精神感受,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留住了人心,构成了客家人漂泊他乡的呼唤。客家人对丧葬的习俗很有想法,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有很强的祖先崇拜意识,非常重视对未来的追求。“一般的丧葬礼仪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葬前、葬中、葬后,或者说三个阶段。
一般会进行二次安葬!
第二次下葬时,要把尸体取出来,清洗干净,然后祭祀。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习俗深受古代习俗的影响。客家人千篇一律,男女一定要媒婚,免得笑话国家。
客家人的结婚方式都是按照古代的六礼。所谓六礼,就是:告别,定日期,给彩礼,献嫁妆,接新娘送行,拜堂,吃面条,碗鸡。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是大米。客家地区的水田,用的是近山的溪流,近河的河流。水车被用来灌溉田地。农家肥,用沤肥或沤炉灰作粪种,加石灰肥田。
稻子熟了,收割时不雇佣员工;关于附近的妇女,她们会带着自己的镰刀去田里帮忙割稻子。这叫“帮手”。当她们的家人收割水稻时,得到帮助的妇女会帮助其他人。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优良传统。客家服饰简单实用,宽敞朴素。一般喜欢穿素色,尤其是蓝色、黑色和白色。农村妇女穿的遮肚子的围裙,其实可以遮住胸部。下摆向两边宽大,上端绣有花朵,加上“颈链”、“腰链”、“牙牌”、“手镯”。女孩扎辫子,年轻女人扎发髻。劳动者为了补救,常常穿短衬衫,俗称夹克衫。大部分看书的男人都换了西装裤。
鞋袜方面,更多的布鞋是家庭主妇做的。客家习俗一般包括民族传统节日、地方祭祀、礼仪等。
全年习俗
☆春分: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节”。扫墓前要在祠堂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宰杀猪羊,请鼓手演奏,礼生念祭文,引三颂。春分扫墓开始,首先是祭扫先人和远祖的坟墓,全家、全村都要大规模出动,队伍往往达到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开基祖坟和远祖祖坟扫墓后,再分房给每个房间的祖坟扫墓,最后各家给私家扫墓。在大多数客家地区,春季祭祖和扫墓从春分或更早开始,最迟必须在清明节结束。各地都有一种说法,清明过后墓门紧闭,先人的灵位就不用了。
☆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有拜年和娱乐活动。
☆立春:春天到了。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吃,玩和享受元宵节在解决灯谜。
☆2月2日:开节。
☆清明:三月清明,祭祖。除了春分,大部分客家地区扫墓祭祖,有的地方也在清明扫墓。在清明节的这一天,也有祭祀祭坛的地方,比如路边的土地伯公。
☆端午节: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客家人俗称五月节或端阳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节是一个大节日。在很多地方,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回家过年。节日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和赛龙舟。
☆七月节(中秋节):即鬼节。7月15日是客家地区的“鬼节”。有的地方要提前一天过节,称为“七月十四人过,七月十五鬼过”。有些地方,客家人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是一个大节日。吃月饼,赏月,庆祝团圆。家家户户都要买餐桌,买猪肉,宰鸡鸭,做米饭水果过节。在中秋节晚上,家人聚在一起过节,吃月饼,饭后赏月。不同地方的风俗一般都一样。
☆重阳节: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重阳节。客家人俗称“九月节”,是年底的一个大节日。有句话叫“重阳节后无大节”,很多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在这一天,许多地方的人们要带着他们的孩子去爬山,一些人在山上放风筝,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避免邪恶的灵魂和瘟疫。很多老人说,这个习俗是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的,代代相传。在这一天,一些老人和妇女去寺庙烧香拜佛。
☆冬季至日:农历十一月,也叫“冬至”。客家人有“冬天大过年”的说法。冬天的至日,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做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来补过冬。
☆斋戒日:少数客家人拥有;每年4月20日为非回族斋戒日。
礼仪和习俗
婚姻习俗:
媒人:过去,年轻的客家男女在16岁后可以请媒人介绍他们的婚姻。一般是男方父母委托女方家做媒,也有女方家让媒人先去男方家拜访。
看妹子:两个男女通过中央媒体对话。如果双方都有兴趣,就同意“看妹子”。
写耿铁:双方同意后,要互相告知出生日期。回去后请算命先生“对八字”。如果八字一拍即合,互不碰撞,就写个庚帖(俗名婚礼单),放在香案上。如果三天之内没有不祥之兆,婚事就定了(如果八字不合,男方就把庚铁还女方家)。
补红单:又称“开红婚帖”,或谈彩礼。男方父母,宗族亲戚,媒人一起去女方家,把男方要给女方家的彩礼抽出来。有些红单还应该包括给丈夫的礼物,比如帽子、银花、衣服、鞋子、袜子等等。在开红单的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通过协商敲定。红榜打开后,男女双方会交换戒指、手帕等信物。最后,男方来到女方家,吃完午饭就回去了。
订婚:也叫“彩礼”,即再次正式确认婚姻。男青年和父母要去女方家送猪头、鱼、肉等。,还有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爷爷奶奶都要出现。午饭后,女生会出来见面,称男家长父母父母,双方父母互称公婆和母亲。
看房:即女方去男方家看房,有的在“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除了女生和父母,去家里的女的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个人,不带礼物,就算带一点,男方也不敢接。
交付日期:结婚定下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选择回家的日期,包括新娘出门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回家的时间。另外,女方剪红裙和男方铺床的日期也要同时选择。
送菜送聘礼:新娘过门前一两天,男方家要让宗族把聘礼和红单规定的鱼、肉、禽、面等东西送到女方家,等女方回来再把聘礼和家具带回男方家。
婚宴:也叫婚宴或上门。婚礼前一天,男方家会去女方家接亲戚,有鼓手乐队,鞭炮,轿子,香炉(去女方祠堂,寺庙,社工烧香),一个挑夫,一头是导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宋明,女方会带新娘穿的衣服和一个木筐。娘家人到了之后,先吃点心,然后娘家人带着去祠堂烧香祭祖。中午或晚上,女方家会设宴款待。新娘通常在半夜或午夜离开。她越走越亮,象征着她在走向光明。如果她晚上出门,就不会遇到抬棺材之类的倒霉事。婚礼队伍的前面是灯笼,后面是鼓手,中间是轿子,后面是接受婚礼仪式的人。新娘到了男方家,如果还没到规定的进门时间,就要在大门口或者隔壁的房子等。介绍一般都是早上七八点或者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入场时,新娘会踢开轿子的门,男方的伴娘会带领新娘走出轿子,然后在大门口“穿越火海”,新娘在进入大门前会用冷杉树枝穿越火海。
拜堂:新娘随着鼓乐声进入大厅后,开始拜堂。堂内摆设香案,东有父母长辈,西有外戚,北有亲戚,南有晚辈。见新娘前,老公会在新郎身上挂红,盖上五尺红布。我大声念道:“我手里拿着五尺红,专打新郎,让新郎生个儿子,儿子当状元。”参拜教堂时,新郎站在左边,新娘站在右边。李生称: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唐,四夫妻相敬如宾。中午办酒席,吃喜酒,用响炮请客人,半小时一次,开始坐的时候让酒席响三下。然后,礼物生报名入席,两人入席。按照辈分和亲疏,先安排他们坐桌,然后其他人随便坐桌。男女嘉宾分开就座,新郎新娘要敬酒。
房间吵:一个是大厅吵,一个是新房吵,有的是先大厅吵再新房吵。在喧闹期间,每隔几分钟就会燃放鞭炮,直到午夜。
后门:也叫“十字转门”。一般来说,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女方会派新娘的姐妹和其他女人一起邀请新郎新娘去做客,媒人和新郎新娘的姐妹也一起去。***7-14人吃午饭,当天回来。
送满月:婚礼后一个月,娘家人会来送满月,同时送鸡、菜、籽、籽、豆等。,以示五谷丰登,财运亨通。
往往婆婆会对媳妇要求严格,结婚三天就开始工作了。
传统节日习俗:
1,生育礼仪
出生:出嫁的女儿怀孕即将临盆时,一般在宝宝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会带着鸡、蛋、面、干粉等。到女儿家“分娩”,意思是祝她平安分娩。母亲不在了,嫂子就生了,中午设宴。
2.成人礼仪
客家的成人礼可以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男的成人礼叫“冠礼”,女的成人礼叫“礼”。(客家的成人礼俗称“出园”)
生日:生日那天,出嫁的女儿要送一只大公鸡,还有寿衣、帽子、生日蛋糕、生日鞋、生日袜,从头到脚都要送。父亲也要送母亲一整套生日礼物,除了生日蜡烛,一只公鸡,一个寿桃,一个寿面,一个生日蛋糕,一个生日酒,一个生日肉。其他人来庆祝他们的生日。一般都是亲戚朋友送生日祝福,生日对联,或者礼物。很多地方为70岁以上、子孙众多、家境良好的老人举行生日仪式。客家人的生日、生日都是圈内人自己送的礼物,家里祝贺,先礼后邀;除了公婆和密友,发邀请,不邀请。
3.盖房子,搬新房子
客家人把盖新房、搬新居作为重大庆祝活动之一,要隆重庆祝。
盖房子的时候,请阚玉老师确定房子的位置和门的朝向。立柱在梁上时,要用灯笼装饰,贴红对联。新房建成后,入住前一天晚上要“驱邪”“除邪气”。
在广东揭西迁新居前,要请客家人“接日”(即吉日一般在年底,吉日在晚上),在新居门口设八仙桌,由占星家设宴,门神、土地等神灵、 并且会邀请前三代的祖先来享用,这就叫“拜门神”(不先拜门神就叫“住”)。 然后把算命先生写的地契烧掉,通知神灵和祖先这里有主人。等到神的祖先吃饭,烧纸钱,放鞭炮。后一家的户主扛着炭炉,每个家庭成员带着新的厨具等小物件(人少的家庭带着母鸡和一窝鸡,表示人口兴旺),新房的每个地方都要经过。第二天早上,同家的媳妇早早就来帮忙“泡茶”(当地客家人接待客人的食物),做汤圆,接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中午准备酒席招待亲朋好友。有许多礼节和粗略的描述。
传统时代习俗:
过年:“百节为先”。和全省大部分地方一样,客家人把过年当做一年中最隆重最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9、10月份会晒红薯片、年糕片,用于过年煎、炸。“冬季至日”一到,就开始蒸酒。一年将近30天,家家户户都会蒸年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杀鸡等。,欢天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过年: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是过年最温暖最欢乐的一天。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拜菩萨和神。除夕夜,各厅要挂祖先画像,大门口要贴大红春联。谷仓门上、牲畜栅栏前、家具床上、水箱旁都要贴红纸条,叫“封年”或“走红”。大人小孩都要洗个澡,穿上新衣服,干干净净地过年。每个大厅还将布置桌子、香案、鸡、鱼、肉、水果等。,来祭拜他们的祖先。除夕夜,我们吃团圆饭,有丰富的菜肴。桌上多放些碗筷,表示邀请祖先回来过年。饭前要给祖宗筛酒,把酒洒在地上,然后开始吃。席间,老人和孩子吃鸡腿,以示对老人和年轻人的尊重。
守岁:正月初一或全天吃团圆饭,洗干净灶台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迎新。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火通明,这叫“点旧岁火”。有些地方的牛棚、猪舍也要照明。父母要给孩子压岁钱,有的地方给老人压岁钱。
开门:正月初一,在总书规定的吉祥时间开门,鞭炮声此起彼伏。
新年快乐:正月初一早上吃素。晚饭后,人们用吉祥的话互相拜年。孩子们穿着新衣服,他们很开心,很爱玩。他们有的争着给老人拜年:“我爷爷叔叔家有钱,蜜饯都给丫(我)。”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邀请)会去她父母家拜年。一般小两口一起去,还有一个女婿一个人去;有的当天就回来了,有的待了五六天。去的时候要带上小母鸡,米果,糖果,香烛,鞭炮,然后在岳家的祖宗面前烧香,点蜡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醉,不能醉也不能热情。
吃年夜饭:初三早上吃“年夜饭”(有的是前年二十九晚上蒸的,有的是正月初二晚上蒸的)。把筷子放在米饭上,几双供家里几个人用,一根多叶的树枝,还有一些橘子、柚子之类的水果。吃年夜饭前,要把饭放在“日”神龛上,祭拜神灵和祖先。年夜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类似于除夕夜吃团圆饭。三年级不能杀动物,但是鸡要二年级杀或者过年的时候留下。
流浪神:潮汕地区的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会在每年年初的固定日子,邀请村里的庙会神,组成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两百人的流浪神队伍,敲锣打鼓,过街。求神灵保佑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这里的神灵几乎都有潮汕的守护神——三山之王)。
年界:正月初五,年界。大厅里的祖宗遗像要放好,纸帘要取下来烧掉,外出办事的可以出发了。正月初七要吃“七种菜”,就是七种纯素菜一起煮。也就是砸茶。客家人在人月节吃砸茶,并配以七道素菜享用。
元宵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意思是家家户户都要为新年准备菜肴和饮料。要过元宵节,春节游乐活动将达到高潮。从农历新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的娱乐活动不断进行,以游龙灯和舞狮为主,有些活动在正月初一和初二开始。龙灯和狮子在到达之前会提前贴好,来了之后会给红包和零食。龙灯、狮子队等。不仅会在各家各户演出,还会在村里的各种寺庙、祠堂里给神灵、祖先拜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市场期间,各种龙灯、船灯和狮子灯将在聚会上表演,这被称为“开市”。春节到元宵节期间,各地也有一些娱乐活动:
送春牛:一般在大年初一,三五人一队,会给各家各户送春牛的图片,包括吹唢呐、打鼓、敲钹的,挨家挨户吹送“新年快乐”的红贴,主人会给他们发红包。
船灯:灯像船,在陆地上表演唱歌。春节前彩排,锣鼓队,打十次配合。到达村庄后,我们会吃点小吃,然后在空地上表演。船夫和船夫会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朵花》等曲调,船夫只是划船,不会唱歌。晚上会在祠堂里“开天官”,唱“天公保佑百姓”之类的,最后喝一杯,吃一顿晚饭。
狮灯:傩人出场,有狮头、狮尾、猴子、沙僧、锣鼓队。狮子、猴子、沙和尚唱完之后,会表演武术、拳击、刀舞、耍棍、跳桌子。狮子队会在过年前请一个师傅辅导武术。
拜九俗:
客家九与九九谐音,所以客家人视九九为吉祥的象征,有拜九九的习俗。
当客家人建造新房子时,他们通常选择与第九个节日相关的日期,如农历正月初九和十八。建成的楼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9的倍数,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长期住在一起。九在客家人的结婚仪式中尤为重要。男女双方见面交换请柬时,一般都会选择与九有关的日期。订婚费的尾数应该是九,比如1999元,婚礼队伍应该填九个人。所有的礼物都应该是九方以求好运。客家人过生日,要做865,438+0或者360的生日别针,用的菜都是三、六、九切,比如三鲜汤、炖狗肉(九节狗)、韭菜豆腐、重阳(99)生日蛋糕等等。
因为九和韭菜谐音,孩子休学要吃韭菜。客家山歌也用九韭菜,如:燕子带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国,九月九种韭菜。这两个人有着长久的友谊。客家人对九的重视还体现在他们把正月初九视为吉日。春节后,外出工作或做生意的人要到农历九月初九才会离开家,期待新的一年好运和繁荣。谚语是成语的一种,很容易理解。形式上几乎都是一两个短句,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总结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们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
客家谚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生产谚语。总结生产经验,包括气象、季节、耕作技术、牲畜饲养、手工等等。
如“早起晚雨,晚起与夏虹晒鱼”,“芒种烧天,夏至日雨”,“春锄泥,夏锄皮;干锄浅,湿锄深”,“猪要喂好,牛要喂夜草”等等。
②社会谚语。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人情。
比如“乌鸦黑如乌鸦,杨梅花遍地”“有钱能使鬼推磨”“坛子口可以封,人口封不了”“一时之强在于实力,千古之胜败在于情理”等等。
③生活格言。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反映人们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
比如“站稳脚不怕大风”“好年景就是坏年景,遇到坏年景也不会饿死”“有机会就天天累;想要精华,就要先听别人说,“饭后百步走,不去药店”。
客家是一个擅长唱歌的民间家庭,童谣很多。客家童谣长短不定,句子结构短小,押韵多变,节奏清晰轻快。这些童谣就像客家山歌一样脍炙人口,每句话都以相同的韵脚结尾,所以朗朗上口,让我小时候难以忘怀。与客家歌谣不同的是,客家童谣只背不唱。客家话有六七个声调,比较有音乐性。下面是一些在客家人中流传已久的童谣,供大家欣赏。
★成排坐好
成排坐,唱山歌,打鼓敲锣。新娘灶背炒蜗牛。蜗牛壳刺到了官员的脚,官员笑了。
★萧郎研究。
白色的米饭,白色的珍珠,装扮萧郎学习。第一个月去,第二个月回来,拎着篮子和夹子,回到花盆不滴水。鹅莲(kai)水,鸭洗菜,鸡犬踩水,狐狸做饭,猴子偷菜。
★菱角
菱角,角是弯的,大姐嫁在菱角山。哥哥骑牛等大姐,大姐没空割草做事。放下镰刀拜两拜,两眼都流汁到田里。
★伯劳鸟
伯劳鸟的嘴很大,有嘴说别人,却没有嘴说自己。
★萤火虫(萤火虫)
火烈鸟,照草地,翻屎坑,挂灯笼。
★月光下,书生郎
月色,秀才郎,船要等,轿子要抬。一旦被抬到河中央,虾和大闸蟹就拜观音。观音脚下的一朵花,带着它去杜诗梅,去另一个家庭。去别家笑吧!月光,书生,骑白马,过荷塘,荷塘背上,种韭菜,韭菜花,结婚,家塘头种鲤鱼八尺长,比酒食还长,比姑娘还短。
★二姐,学种菜。
两个姐姐,学种菜,种菜很难弯腰,学打鸟。鸟儿会飞,会在途中哭泣。朋友问,你为什么哭?没有爷爷,没有悲伤,没有底蚀。你回家,猫挑水,狐狸烧菜,猫上楼抓菜。
★先生教我人生的开始。
先生教我生命的开始,我教先生打野猪。野猪跑过了河,王先生却束手无策。野猪翻墙跑了,王先生正好。
客家戏曲可分为三种类型:(1)地方戏曲源于地方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从兄弟剧种如采茶戏、民歌中吸取养分而发展起来的。(2)从外地传入并逐渐本土化的剧种,如汉剧、木偶戏等。(3)以原始形态在客家地区传播的外来戏剧。如祁阳戏、京剧、越剧、赣剧等。
采茶戏分为赣南采茶戏、闽西采茶戏、贝约采茶戏、广西采茶戏和台湾客家采茶戏。
酿豆腐是客家菜的三大名菜之一。这道菜是根据北方酿造的饺子演变而来的。由于南方米多麦少,又有丰富的黄豆,人们把豆腐当饺子皮煮成肉馅,觉得特别好吃,所以成为客家名菜。馅料看每个人的口味或者家庭富裕程度。一般五花肉的猪肉比较好,加一点香菇,鱿鱼,虾仁等。,加上味精和盐,馅料塞到火柴盒大小的豆腐块里,用植物油煮熟炒熟,再煮10分钟以上。在兴宁北部山区,豆腐是用猪肉和葱酿造的,风味独特。蕉岭人喜欢用海黑咸鱼或瘦鸡蛋做馅。南雄人有油豆腐的做法。福建连城有一道著名的“四堡酿豆腐”,香嫩爽口,味道鲜美,吃了不会忘记。寺庙饮食里的酿豆腐,馅是花生、韭菜、葱、腐竹。适合炒、煎、煮植物,香而不腻。酿造方法上,梅州市梅县区的人最为奇特,呈三角形。烹饪技术,有焖、煎、炸、煮、蒸、半熟、半熟、火锅。各种东西,争奇斗艳。
客家擂茶
在祖国广袤而精致的茶艺中,茶砸是一朵独特的花。这种习俗一般只存在于客家人之间。泡茶时,鼓手坐下,双腿托着陶瓷碗,往碗中放一把绿茶,手持半米长的擀面杖,频繁地敲打、旋转。加入芝麻、花生和香草(香草、黄花、香叶、藤草等。)边磨边往碗里倒。当碗里的东西被捣成泥时,茶就会被磨碎。然后,用勺筛过滤磨碎的茶叶,放入铜壶中,加水煮沸,一会儿就香气四溢。据说茶叶粉碎有解毒的功效,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可以解渴充饥。另一方面,砸茶起源于中原,兴盛于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流传于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聚居区。客家人热情,大多以茶待客。有两种款待:肉和蔬菜。用花生、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红薯粉条、干粳米、凉菜等招待素客。吃肉的人,加炒肉丝或小肠,加甜笋、香菇丝、炒豆腐、粉条、香葱等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