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以前只是一个节气,为什么后来变成了节日?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被拘留了半天也找不到食物,当大家都很焦急的时候,介子推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他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而当重耳发现这块肉是被介子推断腿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赏赐了跟随他流亡的大臣,唯独忘了推介子。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佩服。然而介子最不喜欢争取回报的人。他收拾好行李,和母亲悄悄去了绵山。

晋文公听说后,后悔不已,亲自带人去请解推。然而,介休已经离家去绵山了。绵山山高且险,树木茂密,不太好找。有人说绵山三面烧,逼出介子。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去。晋文公说,伤心的哭了。收拾东西的时候,从树洞里找到一本血淋淋的书,上面写着:?我希望你的主人永远是清楚的。?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爬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给老柳树?清明柳?并宣布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起初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后来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早期节日,是在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忠臣介休而设立的。事实上,从历史现实来看,禁止寒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改火习俗的遗存。原始社会,先民钻木取火,火很难得。由于季节变化,用于生火的树种经常不断变化。所以改火换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大事。春天和三月是换火的季节,所以在新火到来之前,人们应该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一天不允许人们生火,晚上在宫中点燃蜡烛,火势蔓延到达官贵人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