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食指冰凉是什么意思?清明和寒食是一个节日吗?

清明节食指冰凉是什么意思?清明和寒食是一个节日吗?

清明节的“冷食”是指任何没有经过加热的食物,因为清明节传统上是禁止生火的。然而,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如浙江和福建,“寒食”也指一种特定的食物。这种食物是用糯米粉做的,有青花馅,所以也叫“清明”。

清明节和寒食是一个节日吗?

寒食节和清明节不是同一天,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是在冬季至日后105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异同

1.古代“寒食节”中的“化火”说

“寒食节”又叫“无烟节”、“寒食节”或“百日节”。从这个传统节日的名称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只能在寒食节那天吃“寒食”。其实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生活在当时社会的人们在每年的早春都会举行特别盛大的祭祀活动。

这种祭祀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将前一年保存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当时人们称之为“禁火”。由于古代没有发明火柴和打火机,古代的祖先只能通过保存火种来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引火需要。

“禁火”祭祀活动结束后,他们会再次钻木取火。主要的寓意是在新的一年有一个新的开始。虽然这种祭祀习俗在现代人看来显得过于笨拙,但却表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自然崇拜和祖先信仰在寒食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这种祭祀活动从“换火”变成了“无火节”。当然,“换火”的习俗在不同朝代一直流传着,与“无火节”一起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主要习俗。“禁火”期间,从皇宫到普通百姓,都不允许生火,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

2.“寒食节”的春秋介子理论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寒食节”与介子推传说息息相关。据传说,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重耳因内乱而逃亡了19年。作为重耳的大臣,介子推一直和重耳在一起。

当君主和他的臣民走投无路时,介子推重耳“削减他的份额,杀了他”,以挽救他的生命。重耳实际上是晋文公,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重耳在努力夺回晋国国君之位时,对介子推大恩大德,提拔高官厚禄,但这个“削股尊君”的臣子却“言而有信”。

介子推只希望用余生侍奉母亲。然而,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晋文公多次要求介子推去朝鲜做官。情急之下,介子推将母亲送回绵山,但仍不死心的晋文公为了逼她与自己见面,下令逼迫火烧山就范。

但诚实坦率的介子推坚持,最终介子推母子被火烧死。晋文公的重耳对介休的忠诚印象深刻,于是把他葬在绵山,并为他建了一座庙。同时命令介子推在去世当天“禁火禁寒食”,这其实也是“寒食节”的历史由来。

3.唐诗《寒食节》中的“寒食节”

中唐诗人韩逸曾写过一首诗《寒食》“春城遍地花,东风冷柳斜。黄昏时分,汉宫内传烛,轻烟散入武侯家中。”这首诗的大意是,春天,长安讲述落花的故事;寒食节,难东风,吹宫柳。黄昏时分,“御烛”出宫,这些烛火的轻烟散入新封的王公府。

韩逸写的《寒食》这首诗,其实是一首讽喻诗。按照旧习俗,“寒食节”当天必须禁火。但被宠幸的太监却被皇帝点了“烛火”,可见人们已经忘记了旧制度。这首诗得到了唐德宗的赞赏,李翰事业有成。

唐代诗人沈全启曾写过一首《寒食》诗,说“全世界都灭了,到处都是烟。我不知道火在哪里,但我来了就会开心。”这首诗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寒食节当天要“灭焰”和“藏烟”,而这两个动作其实是寒食节的主要意思。

根据历法,“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应该是每年冬季至日后的第105天。这个季节大约是清明节前1-2天,寒食节从时间上来说特别接近清明节,而且从节日的性质分析也可以知道这两个节日的主要习俗都是以祭祀为主。

4.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踏青节或祭祖节。相传,这个传统节日也起源于古代。从它的节日内涵可以看出,清明节其实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实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传统的祭祖节日。

据历史记载,清明节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除了历法之外,其实清明节的起源也与帝王将相的“扫墓仪式”密切相关。可以证明,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和扫墓,无论是上层社会的仪式还是传统的祭祖节日。

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中,曾云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死。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指着杏花村。”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每当清明来临,早春的春雨就会如期而至。这一天,因为需要祭祀祖先,所以基本上都很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