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应该短一点。

中秋节吃月饼可以追溯到周朝,它起源于拜月的一种拜月仪式,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拜物教的表现。嫦娥奔月,吴刚玉兔,嫦娥应该后悔偷了仙丹。多美的诗啊!它已经成为这个民族古老而奇妙的神话之一,展示了农业时代对月亮作为神的不同寻常的崇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当时还有人卖兔子,把兔子当成嫦娥一样的神,只是兔子已经换成了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传说在唐代,月饼不叫月饼,因馅料里有进口的核桃和芝麻,所以叫饼。是中秋节杨贵妃吃月饼时看到月亮,心血来潮说应该叫月饼,于是将月饼的总冠名权奉承给了杨贵妃。当然,这只是民间的解读。其实中国最早有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因为苏东坡的诗:“小饼如嚼月,内有酥,外有馅。”也就是说,从宋代开始,月饼逐渐流行起来,多了一层团圆的意味。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象征意义。万里如是明,今日是最分明的一年。清代支竹一首诗写道:“红白毛转细,中秋赠京畿。”民国一北平民间桑松:“荷花未尽谢,中秋家家切月饼,蜡纸马男妓,猜拳点菜,赏月。”可想而知,在岁月的变迁中,月饼已经相当普及。中国的节日总是和吃联系在一起,比如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这和国家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社会有关。节日与农业节气密切相关。所有节日都吃,是一种对大地的亲近。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吃月饼自然变得如此重要。月饼的馅可以全是花,但甜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很简单。在原始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出现之前,甜味曾经是人们的向往和渴望。古代哲学家认为它是与光有关的两种最高贵的东西,也是与美有关的最好的词。所以现在还说“甜蜜的生活”是用甜蜜来表达最美好的日子的最高贵的体现。所以月饼的甜是必然的,也是重要的,体现了一个苦大仇深的民族对生活的长期向往和赞美,尤其是圆甜的生活。有的在清代《燕京年间》中绝对说:“中秋月饼,京都第一个是上家门下梅斋的,别处不够吃。”小时候,我家住在前门楼子附近。中秋节自然是吃知美斋的月饼,但当时知美斋等店铺卖的月饼多为四种传统月饼,即自然、自然、自然,馅料中有多种腌制的青苔和红丝、芝麻、桃仁,但糖和冰糖的甜味改不了。现在的人越来越怕甜,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联系起来,让甜成为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现在的月饼自然迎合了人们的新口味,不敢甜,敢塞海鲜、鲍鱼、鱼翅、燕窝,甚至人参,像画了脸一样时髦。原本象征着阖家团圆、生活甜蜜的朴素含义,一定要炼成老先生炉中救命的八卦仙丹。所以,敢于把大众化的月饼做成贵族化的顶级产品,自然是理所当然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月饼,数量巨大或者价值连城,都不是新闻。今年,它出人意料地变成了纯钛月饼,并与时装秀一起“展示”了它。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传统中的民间的东西一定也要消失吗?还是非要变得这么商业化和奢华?每当我看到这么大的月饼和金色的月饼,我不禁想起溥仪送给内政部长应劭的一个月饼,长两尺,重二十斤。当时被人惊叹,现在看来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