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在冬天的至日吃饺子?
张仲景曾任长沙知府。公务结束后,他到医院敷药,在大堂行医,深受百姓欢迎。他退休回老家的时候,正好是那个冬天,天很冷。他看到白河两岸的村民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僵了。
为了帮助村民们驱寒治病,经过一番研究,他研制出一种切实可行的食疗药方,叫做“祛寒焦耳汤”。
于是,他让弟子们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了个棚子,放在大锅上,给村民们攒药。开的那天是冬天的至日,救它的药是“祛寒焦耳汤”。因为效果是防止耳朵冻坏,张仲景给它取名“焦耳”。
后人学了“焦耳”的样子,把它包装成食品,也叫“饺子”或“扁食”。
人们在冬天的至日吃饺子,是因为他们不忘“医圣”张仲景在“祛寒焦耳汤”中的恩情。
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尤其是心血管病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即将开始,要采取各种措施御寒防病,特别是要安全过冬,迎接新年和春节的到来。
扩展数据:
冬季的至日也被称为“小年”。第一,说明年关将至,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二是为了显示冬季至日的重要性。在现有的文字记录中,至日作为一个节日首次在汉代被庆祝。周历的第一个月是夏历的冬季11月。所以周朝的正月等于现在的农历十一月。因此,新年的崇拜和贺冬没有什么区别。
直到汉武帝采用了夏历,正月才从冬季的至日中分离出来。在汉代,冬季至日被视为“冬节”,官方举行名为“贺冬”的祝贺仪式,这是一个例行的官方节日,“拜冬”的习俗在官场流行。《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日前后,君子居安思危,不肯听政,择吉日而后省事。”
所以这一天朝廷会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关闭,出差歇业,亲朋好友互相送饭,互相拜访,开开心心过一个“安静”的节日。魏晋六朝时期,冬天的至日被称为“子岁”,人们要祭奠父母长辈。冬节盛行于唐宋时期。宋代以后,冬季的至日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明清时期的冬季至日,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称为“冬季至日郊天”。
百度百科-冬天的至日
百度百科-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