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七理科期中复习大纲。
第0章走进科学的基础知识
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
2.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问,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验证假设,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也可以概括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讨论交流。
0-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1.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
2.长度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
1k m = 1000m;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卷尺等。)
(3)理解刻度:①零刻度②量程:测量的最大量程。
③最小刻度值:每个最小网格代表的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秤的最小刻度值决定。
(4)正确使用量表:
①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靠近被测物体。(由于倾斜,读数过大)
②看准: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视线左侧读数过大,视线右侧读数过小)
③正确读数:先读取被测对象的准确值,即读取最小刻度值,再估计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一定要看)
④正确记录:记录值=准确值+估算值+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可以从尺子清晰的刻度线开始。但阅读时一定要减去起点长度。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平均法:采用多测少求的方法进行间接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的直径等。(注:页数与张数之差)
(2)滚轮法:测量长曲线长度时,可先测量一个车轮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动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次数。长度=周长×圈数。
(3)将曲线变为直线的方法:测量短曲线的长度,可将弹性不大的软棉线的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并可沿曲线逐渐放置,使其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作出终点标记。用刻度尺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曲线的长度。例如,测量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的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的直径等。
(6)测量误差:
①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②通过对多次测量进行平均,可以减少不准确估计引起的误差。
3.温度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度日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等份表示1℃。
2.实验室常用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
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估算被测物体的温度)(2)测量时,用手握住温度计的上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中,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触摸容器的壁和底部)(3)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显示稳定的数字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会留在被测液体中(读数不能带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平齐。(4)记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并注意单位. 37℃是否漏读:37摄氏度(不读作37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零下20摄氏度。
4.温度计的量程为35℃-42℃,最小刻度为0.65438±0℃。
特点:玻璃泡上方有一个细细的玻璃弯头,使用前需要将其从人体上抛掉以便阅读。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4.时间测量:
1,心率就是每分钟心脏或脉搏跳动的次数。测量心率需要使用计时工具。
2.时间单位:秒。常用的有分钟、小时、天、月、年等。
换算关系为: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3600秒。
3.测量工具:钟表;
0-4,几个主要的科学概念
1,质量
科学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自然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1,质量是一个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数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1t = 1000kg,1kg = 1000mg,1g = 1000mg。
3.天平通常用于实验室测量物体的质量,托盘天平也很常见。
4.托盘天平的基本结构:刻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行程码、底座、平衡螺母、砝码等。
5、托盘平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调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调平:将漫游代码设置为“0”刻度线。调整平衡螺母(具体为:指针向左,平衡螺母向右;指针向右,平衡螺母向左),使指针对准表盘的中心刻度线,或者指针围绕中心刻度线在小范围内摆动。
(3)称重:测量时,将被测物体放在左圆盘上,用镊子在右圆盘上由大到小加减重量(左物体和右码),然后在秤上调整游荡码的位置。加砝码时,先估算,用镊子由大变小,直到恢复平衡。
思考:如果把物体和重量的位置反过来,怎么才能得到物体的实际质量?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所用砝码的总质量+流浪码指示的刻度值(注意刻度的最小刻度值;读取指向漫游代码左侧的刻度值);
(5)称重后整理天平,及时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注意:(1)湿物品或化学物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两张纸或两个大小质量相同的玻璃器皿可放在两个盘子上)。
(2)液体质量的测定:先称取空烧杯,再将液体加入烧杯中称取总质量,总质量减去空烧杯质量,得到液体质量。
2.能量:所有物体都有能量。
能量的形式:运动的物体有动能,变形的物体有变形能(也叫势能),发声的物体有声能,发光的物体有光能,食物和燃料有化学能,一切物体都有热能。此外,还有许多形式的能量,如电。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1)植物光合作用:将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2)水电站: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4)摩擦生热:动能转化为热能和声能。
3.信息:信息传播的形式: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
信息载体:书籍、报纸、广告、电脑等。
信息传播工具: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
第一章:星空之旅概述
一:仰望天空,认出星星
1.星空是随着观测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我们观测到的星空一直是从东向西旋转的。因为地球本身每天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星星的升起和落下。(北极星不东升西落)
不同地方看到的星星数量也不一样。星空中的星星随着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变化。人们根据四季将星空分为四季。
3.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在左东的正西方。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星星拼成一定的形状,并根据形状将星空分成不同的组。在现代天文学中,整个天空中的星星被分为88组,这样划分的组称为星座。
5.必须知道的七个星座(形状):大熊座、小熊座、天鹅座、天鹰座、天琴座、猎户座、仙后座和摩羯座。
6.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一部分,北极星是小熊座手柄处的一颗星,牛郎星是天鹰座的一颗星,织女星是天琴座的一颗星。
7.春夏秋冬四季,北斗七星的斗柄分别指向东南和西北。
8.如何根据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以北斗七星外的两颗星为“指针”,用一条假想的线连接起来,然后沿着北斗七星的方向延伸五次,找到北极星。
9.北极星一年四季始终指向北方,不会东升西落。
10.通常,人们肉眼只能看到6000多颗明亮的星星。如果我们想观察更多的恒星,我们必须使用望远镜,望远镜是我们洞察宇宙的眼睛。6000多颗明亮的恒星中,大部分都是恒星,人们肉眼只能看到5颗明亮的行星。
11.中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安装在北京天文台,镜面直径为2.16米。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观星台,无论是简易仪器还是浑仪都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
12.一般来说,望远镜由主镜筒和框架组成。主镜筒也由物镜和目镜组成。为了容易找到目标,主镜筒上附加了一个寻星器。使用望远镜的步骤(理解)
第二:银河系
1.银河系简称银河,中国古代称天河。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包含约1500亿到2000亿颗恒星,其中肉眼可见的只有约6000颗。此外,银河系中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
2.银河系的形状:从正面看,它像一个巨大的轮状旋涡系统,有四个旋臂从银河系的核心延伸出来。从侧面看,银河系的主体就像一个大凸透镜,银河系中的大部分物质都集中在银河系的中央平面附近。
在天文学中,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平均半径,即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称为长度单位和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较大的长度(距离)单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内走过的距离。光速大约是每秒30万公里。1光年=
4.银河系直径约8万光年,年龄654.38+00亿岁。银河系的总质量是太阳的654.38+040亿倍。各种天体都在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银河系就像一个巨大的旋转飞盘。
太阳位于距离银河系中心26000光年的地方,太阳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带着全家人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绕银河系一周需要2.5亿年。
6.在浩瀚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普通的一员,银河系之外还有很多庞大的天体系统。它们和银河系一样,由数百亿颗恒星组成,天文学家称之为河外星系或星系。宇宙中大约有100亿个星系。目前人类最远观测范围超过100亿光年。
三:最近的恒星——太阳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一个由内而外燃烧的巨大气体球。它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半径大约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万倍。
我们观察到的是太阳表面被称为光球层,其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光球的外层叫色球,外层叫日冕。
3.太阳表面温度不是处处相等,有的地方比周围低2000摄氏度左右,看起来比较暗,叫黑子。太阳黑子的数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平均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中国是太阳黑子记录最早的国家。
4.太阳表面的喷发现象,有的像喷泉,有的像绚丽的火焰,称为日珥。
太阳发出的总能量高达每秒焦耳,总能量中只有22亿到达地球,但对我们人类来说已经足够了,是地球上一切活动的主要能源。它为人类提供光和热,我们称这种能量为太阳能。
四:行星和卫星
1.太阳系是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由中央天体、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围绕太阳旋转的卫星以及成千上万个小天体组成。太阳系的最大范围可以延伸到1光年以外。
2.太阳系九大行星按离太阳近到远的顺序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大行星按质量排序: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只有海王星和天王星是按体积切换的,其他都和按质量一样。
4.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木质行星。类地行星靠近太阳,体积和质量小,卫星很少或没有,也没有环。类木行星远离太阳,
5.八大行星:木星的体积和质量最大,水星最小。土星也有最美丽的光环。土星的卫星数量最多,有23颗。卫星最少的是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地球上只有一颗卫星,月球。
6.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光环,土星的光环最美。构成光环的物质是岩石碎片、气体和尘埃。
7.八大行星在不断旋转的同时,自西向东围绕太阳旋转。自转:金星自东向西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其他八颗行星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所有的行星都从西向东公转。除了水星,其他行星的轨道几乎都是圆椭圆。
8.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太阳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晨星。金星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行星,也叫金星,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地球是人类居住的星球。火星有一个白色的极冠和一条“运河”。木星是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其重要标志是南半球一个巨大的“大红斑”。土星有最美丽的光环和最多的卫星。天王星躺在公转轨道上,四处滚动。海王星被称为“笔尖上的行星”。水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小的行星。
9.整个太阳系有60多颗卫星。行星和卫星本身并不发光,而是通过反射太阳光发光。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复习提纲
白天和黑夜的原因
1.地球自转:地球不断绕轴自西向东旋转。从北极看:逆时针,从南极看:顺时针(北转南)。
2.地球自转周期:约1天(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1次。
3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日月星辰西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由西向东运动,所以从地球上看,太阳西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原因是地球在旋转,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4在北半球,影子上午在西北方向,中午在正北方向,下午在东北方向。中午时分,极影最短,正北方。
5张衡:浑天仪、地动仪
四季和节气
1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时间最短的是正午,此时太阳与地面的夹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太阳角度高,阴影短,热量大(夏天和中午);太阳的高度角小,极影长,冷(冬、早、晚)。
中午,太阳的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高,夏季至日最高,冬季最低,冬季至日最小。
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365.256天。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度。革命时期,每四年飞跃一次,不是一百年飞跃一次,四百年再飞跃一次。公历每四年定一个闰年,闰年多出来的一天是2月29日。
4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五带,四季变化。
当天中午太阳的高度角从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那里白天长,夜晚短。纬度越高,白天越长。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白天短,夜晚长。纬度越高,白天越短。
7个重要节气。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夏季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冬季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将季节与农业生产时间序列相结合的计时方法称为节气。两个相邻节气的间隔是15天。
我国常用的历法是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而立法的,常用年为单位。
10阳光直射点在南纬23.5度的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北回归线:北纬23.5度。赤道上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北回归线只有一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月亮和它的相位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月亮外观的变化被称为月相。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圆形凹坑和陨石坑,称为月坑。
二月,球的表面没有大气,没有水,没有生命,是一个荒凉而寂静的世界。
三月,球的运动形式是自转和公转。它的自转周期和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完全一样,都是27.3天。
4月,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2%,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0公里。
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单位称为“月”。在公历中,每年分为12个月。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月亮的相位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月相的主要原因是月亮本身不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
七月的相位变化周期称为塑性月,等于29.5天。
据你所知,在我国的节日中,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有重阳节和端午节。
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时,月亮的影子挡住了太阳,于是发生了月食。
10时,月球进入地球阴影区,月球表面一片漆黑。这种现象被称为日蚀。日食包括日全食和日偏食。日食当天的月相是满月,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太阳、地球、月亮在一条直线上。
11日食的月相是新月,有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
12年发生月食时,东方先缺,此时发生的月相称为满月;月食发生时,首先缺失的是西方,此时发生的月相称为新月。
13,2003年6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
14 2008年,翟志刚神舟七号
1地球公转:围绕太阳,从西向东,365.256天。
2地球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23小时56分4秒。
三月革命:绕地球一周,从西到东,27.3天。
四月球自转:绕月轴,自西向东,27.3天。
五月相位变化:新月,29.5天。
一天中棒影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一般中午12点,杆影最短,中午太阳最高,温度最高。
一年中正午杆影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北半球夏季至日的杆影最短,太阳最高,温度最高。
赤道:是地球上与南北极相等的大圆,是所有纬度中最大的纬度。
北回归线: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这两个特殊的纬度被称为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南纬23.5度;北回归线——北纬23.5°的纬度。
极圈:昼夜长度达到极值,即白天24小时,黑夜24小时的南北分界线,即南北纬66.5度的纬度。
南极圈——南纬66.5°的纬度;北极圈——北纬66.5°的纬度。
图9
8春分:3月20日或21。夏季至日:6月21或22日。秋分:9月23日或24日。冬季至日:65438+2月21或22。
9阳光直射在南半球的南回归线上,这是冬季的至日。b阳光直射赤道,世界昼夜平分,这就是春分。
c直射阳光在北半球,北回归线,是夏季的至日D直射阳光在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秋分。
第四章改变地形
首先,火山和地震
1,地形及其变化
(1)地形: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有山脉、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
①山区: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高,坡度较陡,山峰高耸,山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小于200m),地形略有起伏,坡度平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阔平坦,起伏不大。
(4)高原:高原的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大,周围有明显的陡坡。
⑤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间为平原或丘陵。
(2)地形变化:地壳在运动变化,所以地表形态也在不断变化。“沧桑”这个成语是对自然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地形变化的原因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外力。内力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外力包括风化、流水、风、波浪、冰川等,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4)地形变化速度:有些地质作用非常强烈,地形会发生剧烈变化,如火山爆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有些地形变化很慢,不容易被人注意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会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2.火山
(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中炽热的岩浆从地壳的裂缝或脆弱部位喷发出地面而引起的。其现象往往惊心动魄,蔚为壮观。图4-1显示了火山的结构。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物质。气态物质主要是水蒸气,还有氢气和二氧化硫。液体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图4-1
固体物体包括火山弹、火山沙和火山灰。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指目前正在喷发或频繁喷发的火山。世界上有500多座活火山。
(2)死火山:指人类历史之前爆发过的火山。
(3)休眠火山:指人类历史上曾经喷发过,且长期处于平静状态,但仍有可能喷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危害很大。另一方面,火山爆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物和地热资源供我们使用。
3.地震
(1)地震:地震是指地壳突然震动。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地质灾害。地球上每年约有500万次地震,其中约有5万次可以感觉到。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约十次。
(2)地震原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中坚硬的岩石因内力而断裂移动。此外,一些人类活动,如修建大型水库、爆炸等,也会引起局部地震。
(3)地震造成的现象和灾害:大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地震中心)附近,地球会上下颠簸,左右摇摆。还会造成山体滑坡和岩石崩落,地面折叠、开裂、塌陷或隆起,还会引发海啸。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交通和水电中断,还会引发火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比如1976年的中国唐山大地震,瞬间将100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变成一片废墟,24万人遇难。
(4)地震程度的表达:①震级: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1,释放的能量增加约33倍。1最小。3级以上的地震,人都能感觉到。5级以上的地震是破坏性的,破坏性随着震级的增加而增加。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达到7.8级。②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常分为12级。一般来说,强度与震级、地点与震中的距离以及震源深度有关。震级大,距离震中近,震源浅时强度大。当强度达到3度时,人就能察觉到。如果在6度以上,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当达到11和12度时,大量房屋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引发巨大的自然灾害。
(5)地震预测:地震发生前,地球、天气、水文、地磁和一些动物的行为往往会发生异常变化。根据这些预兆,预测地震的发生被称为地震预测。正确的预测可以大大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由于地震的成因复杂,目前不可能对所有地震都做出正确的预测。
以下现象与地震密切相关,常用作地震前兆。
①地下水变化:如井水起泡、水位骤升或骤降、地下水中氡含量增加等。这是因为地震前,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含水层会受到挤压或拉伸变形,地下水的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
②地温变化:地震前,地温往往明显升高,天气感觉异常闷热。因为一般来说,地下深处的温度(地温)变化是很小的,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前,深部岩石结构的复杂变化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从而使地面温度上升。
(3)地电变化:地下土壤和岩石中天然存在一种电场,称为地电,它的存在和数值可以用电表测量。地震前,岩石变形,地电异常变化。
④地磁变化: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大磁铁,地球周围的磁场称为地磁场。地震前,地磁场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变化可以用仪器测量。
⑤地形的微小变化:地震前地层因内力变形,所以地形也有微小变化,只能借助仪器测量。
⑥有些动物行为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感觉器官功能特别敏感,能感受到地震前自然环境的轻微变化,会出于生物本能表现出一系列异常反应。所以地震前经常会出现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等异常情况。
(6)地震时的应对措施:地震发生时,必须冷静、迅速地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其核心是保护生命安全,防止灾害扩大,减少财产损失。文中几项,如:迅速关煤气、灭火、断电,人们迅速跑到室外空地并远离高压线和陡坡,室内应躲在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或坚固物体下,不要听信谣言。
(7)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地震和火山在世界上集中在两个地带:①环太平洋的火山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这和地壳的板块分布有关,这两条地震火山带在板块之间。
中国位于这两个火山带的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普及地震相关知识对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陆地和海洋的变化
1,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实例:①喜马拉雅山是当今世界最高的山脉,但在几千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许多海洋生物的化石,证明了这里曾经是海。(2)台湾省海峡以前是陆地,后来变成了浅海。据考证,在台湾省海峡的底部,至今还保存着古代河流的痕迹。(3)大连星海广场是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但原来是一个海湾,没有广场用地。因为填海和人工填海,原来的海湾变成了现在的陆地。
(2)陆海变化的原因:陆海变化是一种地形变化,陆海变化的驱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来自地球外部,如风和流水的侵蚀,生物和人类的活动。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理论
(1)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人类从未停止对地形变化原因的探索,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献身科学的典型。当他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凑在一起。其他大陆之间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现美洲和非洲的动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于是大胆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2)大陆漂移假说:这是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最初是相连的,并被海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向四面八方移动。现在的海陆分布格局是海洋上的大陆漂移分离造成的。
3.板块构造说
(1)板块理论的建立:20世纪60年代,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和后来的“海底扩张理论”的基础上,经过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
(2)板块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地壳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②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使板块运动,板块上方的大陆和海洋漂移。目前,六大板块的运动仍在缓慢进行。③板块之间,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
(3)板块理论的作用:板块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山脉和海洋的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发生以及地下矿藏的形成,还可以预测全球陆地和海洋分布变化的趋势。比如因为板块运动,地壳岩石的碰撞会造成褶皱和断层,从而产生新的山脉和深沟。其实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从一片海洋变成了一座高山,目前还在“长高”。板块理论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