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要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实施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而且可以创造美。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将学校美育工作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和再创新。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审美教育,是以艺术、自然、社会生活为载体,集内在发现、感知、认同、升华、创造于一体的重要教育形式。它是用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进而形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美育曾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景悦》就是一个典范。19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美育;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接班人;2065 438+05 ~ F: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质,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情趣、气质和心灵,振奋人的精神,滋润人的心灵。美育和德育、智育和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美育是时代发展和历史积淀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汇聚了无数经典,这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自然、艺术和人文内涵,是中华文化之美的汇聚。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所呈现的美,它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对于同一个自然事物,不同的人对美的感知是不同的。直观的自然美和微观的美感都是传统文化中自然美的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巍峨的山川、繁茂的林竹栽培、蜿蜒的流水、浩瀚的星空、浩瀚的海洋,是大自然对人类美的馈赠,也是不同性格和气质的表征。李白见巴山蜀水曰:“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闻之色变!最高的峭壁离天堂不到一英尺,干枯的松树低垂在悬崖表面。和一千个瀑布一个接一个,冰崖变成石头和雷声”;周敦颐说,“独爱莲花,泥污不沾,涟漪清而不妖,外通直,幽香远而清,草木窈窕,可远观而不可笑。”在这些描写自然美的传统经典中,有着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是对青少年实施美育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