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服装设计的。请问丝绸之路对时尚的作用和影响?

服装是人类劳动的独特成果,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也是精神文明的内涵。人类社会从愚昧、野蛮到文明,已经慢慢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告别猿猴之后,批判皮囊树叶,在风雨中游荡了无数年,终于挣扎着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学会了遮风挡雨,创造了物质文明。但是,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以衣服人,如金于佛,既遮体暖身,又有美化之功。几乎从服装起源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服装中沉积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各种文化心态和宗教观念,建构了服装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内涵。

中国的服装和中国的文化一样,是各民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自汉唐以来,特别是近代以后,吸收和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大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变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一整套所谓中国服饰文化。这正是美国人类学家费瑛的结论:“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自主发明的产物,对于关注历史遗产的人来说非常关键,对于使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90%以上的内容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首先出现的。”要了解中国服装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格、鲜艳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对中国服装文化博大精深的发展轨迹略知一二,从而通过浏览探寻中国服装文化的底蕴。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成果,科学地将服饰文化的起源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穴居人阶段。在此之前更遥远的时间,人类就开始用狩猎获得的兽皮来遮盖身体和保暖。夏天,人们采摘树叶来遮挡阳光。这标志着人类刚刚脱离动物领域,原始服装的雏形出现。以及在穴居人遗迹中发现的以缝纫为特征的服饰文化。此时的服装不再是简单的使用天然材料,而是演变成了符合人类生活需求的结构,开创了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中国服饰文化简史

如果从经典中寻找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比如战国写的《吕兰·史本》中描述《黄帝内经》中的“胡曹作衣”;或者,“于波和黄帝做衣服。”这个时代,相对于考古发掘的文物,应该是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出土的器物有纺车、骨针、钢坠等。出土了纺织品的碎片。中国中原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器绘画生动地描绘了顶部和底部的形状。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以额定速度发展,在物质方面有很多物质文明的措施。甲骨文中可见的象形文字有桑、茧、丝等字,可以证明当时农业的发展。从出土的商代兵器铜钹可以看出,当时的工艺水平是高超而精湛的。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国王、大臣、牧羊人、奴隶、外国人和国王的命令。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服装服饰开始带有时代的烙印,成为统治阶级“显名、辨威”的工具。尊卑的生产关系促使服装形成了其固有的体系。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这个时候,关于服装的文字记载已经很普遍了。在青铜器铭文中,有关于服饰的记载,如《虎冠练功巷》(毛·)和《秋夫人宝典》(周、文贵)。随着等级制度的出现,尊卑之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祀礼服、礼仪礼服、军装、丧服、婚纱。这些服装适应了皇帝和普通百姓,甚至在商周以来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并没有完全遵守周制。七国崛起,独立。其中,除了秦国因地处西方而与其他六国有所不同外,其他六国也因当时诸侯的爱好奢靡和百家争鸣之风而服饰各异。春沈骏的3000名食客中,客人都是佩戴佛珠的;平原君后宫百家。守卫宫殿的卫兵穿着黑色制服;儒家的礼服,长裙,袖子,方鞋等等。汉初的服饰,民间并不禁止。西汉虽然有天帝奉八圣旨的服饰制度,但不是很明确。一般来说,四季被用作服装的区别,如春天的绿色,夏天的红色,秋天的黄色和冬天的肥皂。汉代妇女的日常服装是上衣和裙子。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民族占据中原,北方民族的服饰被带到了这个地区。同时,大量的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女性的日常穿着仍然是上衣、衬衫、裙子。裙子和裙子也可以作为连衣裙里的衬衫。

隋统一了全国,重新定义了汉族的服饰体系,但却难以摆脱其南北统一所造成的北方民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唐朝帝国建立后,凭借其长期的统治和强大的国力,其服饰制度才继承了前朝的制度,并为后世启迪了冠服制度,呈现出与其社会一样的繁荣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交往频繁,许多民族与唐人共同生活在内地。所以在这个时代的文物中经常可以看到唐人穿胡服的服饰。隋唐时期,女性的日常服装是衬衫、上衣和裙子,常见的是上穿上,下穿裙子。红色是最受欢迎的裙子,其次是紫色、黄色和绿色。唐代女鞋多为凤凰形,大小与男性相近。朝廷侍从都穿红色棉靴,歌伎乐舞也穿靴子。女性的日常服装多种多样,有大衣、衬衫、长衫、腰巾、抹胸、裙子、裤子、过膝裤、袜子、鞋子、靴子等。

到了宋代,北方大片土地被女真贵族统治,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经济因素而相互影响。《徐子之镜》中记载:“临安府风俗十余年,服饰紊乱,惯穿侧服.....“可见南宋京都也带了北服。宋代女性的日常服装多为大衣、皮袄、衬衫、背篼、半臂,裙子、裤子系在下身。它的面料有丝、纱、锦、斜纹和丝绸。特别是裙子很有风格,质地多见于罗纱,石榴花的红色最抢眼。百褶裙也是当时有特色的一种裙子,有六、八、十二等,贵族妇女穿的裙子褶多。

元朝是蒙古人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攻击汉制,又贯彻自己的制度。元初,北京的士人被要求剃发为蒙古服饰。蒙古人戴帽子帽子,男人戴耳环。但是,袁大德在位以后。蒙汉之间士子的服饰也是互相适合的。女装,有钱人多穿貂皮,戴皮帽。一般用羊皮和毛毡做衣料。那时候的袍子又宽又长,经常作为礼服使用。元末,由于贵族家庭认为朝鲜男女的服饰很漂亮,所以模仿朝鲜风格的衣服、靴子和帽子开始流行。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帝国后,先是封杀了、胡俞、胡氏,后又以的名义颁布法令:衣冠如唐。明朝皇帝的皇冠、文武百官的服饰、官员的服饰,样式、档次、穿着礼仪,真的很复杂。连日常的衣服都有明确规定。比如崇祯年间,皇帝命令他的太子、王子把衣服换成蓝色的棉袄、紫色的布、白色的裤子、蓝色的布裙、白色的袜子、蓝色的布鞋、肥皂布巾来装扮成普通人,但这也确认了当时普通人的衣着。明代女装规定民间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长袍只能是紫色、粉色和浅色,不能是红色、鸦绿色和黄色。这条腰带是由蓝色丝绸制成的。到了明代,衣服上出现了纽扣的样式。明代的女鞋还绣有帽徽或珠饰。宫人穿着有小金花的云鞋。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下令“在他国(指汉族)有效穿衣服缠足者,严惩之。”清朝时被强制剃发更衣,按照满族的习俗制度更衣。服装制度坚持旧制度,尤其是在男装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满族的特色。虽然明朝服饰在清朝被废除,但其官服上的补遗仍采用明朝的样衣制度。金凤和金宅,戴在生命女人的皇冠上,依然延续以前的制度。清代官服的等级

区别主要体现在冠冠、花羽和辅衣上绣的鸟兽上。如果排名可以从天皇开始,从上到下,有皇储、亲王、奉将军、公主、马旭等皇族。有被封爵的不同姓氏的官员,有公、侯、伯、子、公,有一等至九等的文武官员,有未入流的官员,有进士、、、子、洋郎、农等官员。此外,还有一等、二等、三等蓝领侍卫、朝臣等,他们的官服严格区分。

清代男装以长袍马褂为主,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女装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女性以穿长袍为主,汉族女性仍以穿衣服和裙子为时尚。从清朝中期开始,满汉效仿,但后期满汉效仿颇为盛行,史书上甚至有“旗人多改汉服,宫袍裁短服”的记载。这时,汉族人模仿满族服饰在达官贵人和贵妇中流行起来。清代女装的款式和品种越来越多样,背心、裹衣、裙子、大衣、肩章、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

1840以后的近代,西方文化渗透中国本土文化,很多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因为中外文化并存,服饰开始发生潜在的变化。早期服装样式变化不大,百姓仍以长袍马褂为男装;女人们穿上外套和裙子。之后商贸越来越繁荣,洋货大量涌入,羽纱、呢子、洋丝、印花布充斥市场,改变了传统服饰。国外的面料因为价格便宜越来越受欢迎,费工费时。工艺精湛的滚、嵌、嵌、绣等传统手工艺逐渐没落,西方缝纫方法开始流行。尤其是女装,由于其精致的缝纫和时尚的风格,影响很大。旗袍,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脱胎于清代满族女性服饰,在汉族女性吸收西方服饰样式并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定型。当时还没有专业的服装研究中心,服装款式的变化在时代和时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中国旗袍流行了20多年。它的款式经过衣领的高度、袖子的长度、开叉的高度等几经变化,完全摆脱了旧的款式,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的旧面貌,充分展现了妇女的体态和曲线美,正好适合当时的时尚,为妇女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蓝色旗袍是当时女学生中最流行的。一时间不胫而走,全国都在模仿。它几乎成为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新女性的典型着装。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摩登女郎、名媛、影星等。引领时尚潮流的,“交际花”唐颖等人和最早在上海成立的“尚云时装公司”,为旗袍树立了新的标准,也推动了旗袍的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和权贵的妻子都穿旗袍。旗袍甚至成为社交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也流传到国外,供其他国家的女性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