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潜江有哪些民俗?注意民俗。

割草,锣鼓喧天:恩施人说水稻当菇苗种,玉米当割草种。这两种农事,意味着盛夏,难免又累又困。为了振奋精神,调节身心,劳动时还伴有锣鼓,故称锄草锣鼓。锣鼓一般是一个锣一个鼓,自己唱。歌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有历史故事。此外,说唱歌手还经常即兴表演,开玩笑逗乐,起到鼓励和加油的作用。

陪十姐:新娘婚礼前一天晚上,父母从亲戚邻居中请来了9个未婚姑娘,其中新娘10。然后,上下四位陪护以诗或歌开场,两边陪护依次唱一首歌。歌唱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开始是劝新人在婆家要孝顺、勤快、有礼貌、对人有礼貌。然后,他们用缤纷的色彩讨论当下,互相审视,各显其能,互相退让。非常热闹,一直持续到天亮。

喝油茶汤:恩施人喜欢喝油茶汤。制作时,茶叶、糯米(糯米蒸熟后晒干或阴干)、豆腐干、花生、芝麻、核桃仁等。都是用茶油或植物油炒,然后锅里放猪油,放葱、姜、蒜等调料,混水烧开,放入炒好的茶叶,盛一碗汤,再泡上一些炒好的糯米、豆腐干、糯米籽(也要烧开)。这一习俗至今仍广为流传。有句话叫“三天不喝山茶花汤,会头晕,会慌。”

过年:全国各地都过春节,但恩施的侗族有自己的特色,年年不同。腊月二十四,腊月三十。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新年的前一天,室内室外都要打扫干净。共青团三十年,白菜摆好后,全家到齐,先祭祖,再鸣枪上京。两年一组的话,二十九组一次,三十组一次。第28组一次,第29组一次。侗族人有一些说法,比如“一只麻雀有三十夜”,“三十夜一把火,十五夜一盏灯”。年前准备了一些柴火,夏天挖了一棵大树。到了过年,已经做好了,好烧,可以持续很久,方便“养老”。烧大树也预示着明年会养一头大肥猪。每年到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室内室外,灯火通明,连主干道上都摆着蜡烛。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欢乐的气氛弥漫着董草堂。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恩施各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聚会,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辞旧迎新。

经过俱乐部:立春后的第五天是春季俱乐部。恩施人在这一天办起了合作社,主要活动有:一是上坟祭祖,但不祭祀扫新坟;第二种是吃“社会饭”,即以艾蒿粉、野蒜、糯米、豆干、腊肉丁为调料蒸成的糯米饭。友好的邻居,互相赠送社交餐以示和睦。解放后,春节坟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明坟,但吃“社会饭”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牛王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整修牛棚,或者打扫干净,搭起祭祀台。为了保护牛群不受伤害。传说土家族在某年4月18日与外族交战中失利,退守河边,断了后路。刚好一头水牛从对岸游过来,土家人顶着牛尾巴游过河,得救了。从此,他们称牛为牛王,菩萨。农历四月十八,成为牛王的节日。在这一天,牛不准耕田,还要喂好吃的,好好休息。

晒龙袍:6月6日,家家户户拿出衣服、被子、书画晾晒。相传元朝时,朝廷出兵镇压族民,民族英雄秦图王抗击暴虐的元朝。六月初六,他不幸战败,战袍沾血。他仍然不肯投降,最后被元军杀死。此后,每年的六月初六,当地各家都要晾晒衣服而不是长袍(因为秦图王的长袍上绣有龙,故称龙袍)以示哀悼。在恩施的一些地方,这个节日更加隆重。杀牛、蒸米(肉、心、肝等)。)被带到土王庙给大王,然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吃饭。

过一个半月:恩施人非常重视过一个半月,素有“年小半月大”之称。半月又称“中秋节”、“鬼节”、“亡灵节”,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祀时用纸钱封色,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在户外焚烧,扬声悼念,以示对给钱的尊重。上半月原本是农历七月十二日。但由于上半月后全家要团聚,要接回出嫁的姑娘,所以在时间上就出现了“上半月后婆家要走,上半月后娘家要走”的矛盾。所以7月1日到12日都是上半月,但大多数人都以7月12日为准。

女儿会:女儿会原本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谈情说爱的日子。农历五月初三在响板溪,七月十二日在石灰窑举行。在旧社会,土家族的女儿是不允许出门的,但这一天会聚集在一起,所以它被称为“女儿会”。这一天,青年男女盛装赴会。任何一个要择偶的姑娘,穿的都是多花边短袖的左搭长衫,穿的都是八分长裙,分多层,里长外短。这样人们就能看到所有的好衣服。赶去开会的时候,我带了些土产山货,假装去市场卖东西。想找对象的人背着一个空篮子假装购物。他看中了哪个女生,就上前“购物”。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可以大显身手,增进了解。如果你拿不下来价格,说明姑娘不同意,小伙子要慎重走开;另一方面意味着姑娘有意相守,于是双方退出闹市,找个僻静的地方定制生活。解放后,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不需要专心于一场戏剧性的恋爱。但作为生意聚会的日子,每年的女儿都会被保留至今。会期内,周边省县的客商和三山五岳的山民会带着各种货物来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