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算出了节气?

节气指的是二十四节气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指导农事的历法。中国古代用土规测量日晷,将最长的日影定义为太阳至日(又称太阳至日、太阳至日和夏季至日),最短的日影定义为太阳至日(又称短至日和冬季至日)。在春秋时期,有一天昼夜长短相同,这一天被定义为春分和秋分。商朝只有四个节气,周朝发展到八个,一直到西汉。《史记·太史公序》中提到了阴阳、四时、八地、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太阳在黄道上每移动15所到达的某个位置。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中性节气和12节气,一一对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每年的视运动,所以它们的日期在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节气在6日,下半年节气在8日,节气在23日,相差不到1 ~ 2天。

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平均分成24份,从冬季至日开始依次等间隔排列所有的中性气和节气。这种方法叫做平气。因为太阳每年的视运动是不均匀的,所以黄道每移15度的节气是不等距的,这叫定气。日历计算中使用固定空气。因为两个节气的时间比一个新月(见月亮)的时间长,所以一个月可能只有一个节气或者一个中性大气。从西汉的太初历开始,就规定遇到没有中性气体的月份是上个月的闰月。这个设置闰的原理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三种季节、气候现象和气候变化。反应季节有立春、春分、长夏、夏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日,又称八;天气现象是惊人的、清晰的、丰富的和复杂的。有雨、谷雨、小暑、大暑、楚暑、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小寒、严寒。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天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65,438+05度,2月2-5日节气。

雨日位于黄河经度330度,会在2月18-20。

被蛰的太阳位于黄经345度,它将在3月5-7日穿过。

春分时的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叉。

清明太阳位于经度15度,祭典将于4月4-6日举行。

谷雨中的太阳位于黄河经度30度,相交于4月19-21。

夏天

长夏的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日至7日会过节气。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过节气。

芒籽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相交。

夏季的至日太阳位于黄经90度,它与6月21-22日相交。

浅夏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

夏季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过节气。

秋天

立秋的太阳位于经度135度,8月7-9日将过节气。

夏季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过节气。

千年太阳位于经度165度,将于9月7-9日过节气。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将于9月23日、24日过节气。

寒露太阳位于经度195度,65438+10月8-9日节点。

初霜中的太阳位于经度210度,节点65438+10月23-24日。

冬天

初冬的太阳位于黄经225度,与165438+10月7-8日相交。

小雪太阳位于经度240度,165438+10月22日-23日交汇处。

雪日位于黄经255度,节点为65438+2月6-8日。

冬季的至日太阳位于黄经270度,与65438+2月21-23相交。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节点为65438+10月5-7日。

大寒日位于黄经300度,与65438+10月20日-21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