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哪些名将站错了队?做了错误的选择?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有远见的将军在混乱中选择一位贤明的大师跟随是一件事,直接关系到前途。一旦他选择了一个迷茫的师傅,很可能会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作为一名将军,光有才华是不够的,但他必须表明立场。

有句话叫“选择大于努力”。选对了,你升官,升将军都是常事。选错了就会抑郁,甚至会死。那么三国时期有哪些名将站错队了呢?

第一名:英镑

庞德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他原是马腾、马超的部将。在一次战斗中,他亲手杀死了敌军指挥官之一国源。庞德常常身先士卒,大获全胜。后来与马超、曹操作战。马超战败后,带着庞德投奔张鲁,然后马超投靠刘备,庞德留在张鲁。后随张鲁投靠曹操,被曹操任命为将军。

庞德是个不可多得的勇士,他很忠诚。襄樊之战,庞德誓要在战前杀了关羽,以证明自己。他在战争中与关羽决一死战,亲手用箭射中了关羽的额头。你知道关羽是三国历史上第一勇士,庞德还能让关羽畏惧。可见庞德和关羽一样勇敢。

后来关羽乘势强攻,水涨船高,水军大败于禁和庞德的军队。庞德和于禁全军覆没,庞德却誓死。庞德的部将董衡和董超试图向关羽投降,但被庞德杀死。庞德边打边退,想着樊城投靠曹仁,结果因为船翻被关羽俘虏。

庞德不愿意向关羽投降,关羽只好杀了庞德。没有人能离开一个不愿意投降的敌军将军。宇金愿意投降关羽,被关羽押送到江陵城,所以活了下来。

庞德站错了队,所以他的弟弟庞柔投靠了马超。如果庞德投靠刘备,他的功绩绝对不亚于魏延。曹操本来就人才济济,庞德很难有发挥的平台。而且曹操那些有实体名字的将领都没有得到重用,投靠刘备就不一样了。刘备庙堂狭小,人才匮乏,重用庞德会很容易,庞德也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大概就像魏延一样。

第二名:太史慈。

太史慈是一个勇敢而足智多谋的将军,他非常擅长骑马和射箭,尤其是他的箭法,不亚于在辕门射戟的吕布和在娄梁射贼的太史慈。更重要的是,太史慈有着过人的胆识,被黄巾军包围的太史慈进出自如,而且是单枪匹马。这种勇气在当时堪称天下第一。

为了帮助孔融获得援军,太史慈独自出城,骗过了黄巾军。他用箭射死了几个追他的黄巾军,然后跑到平原县请求刘备出兵救援。刘备立即派3000人前往太史慈,然后成功救出孔融。

太史慈早期一直很抑郁。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投靠民主主。救出孔融后,太史慈投靠了扬州刺史刘友,两人是同乡。但是,陆游从来没有重用过太史慈,只让他担任侦察情报的探子。事实也是如此。太史慈带着一个兵遇见了孙策。正史明确记载了太史慈与孙策的单挑,两人打成平手。后来刘钦被太嚣张的孙策打败了。

即使他投靠了像孙策这样的民主领袖,太史慈也没做什么。孙策只让太史慈守在一边,负责抵抗刘表的儿子刘盼。直到2006年太史慈去世,太史慈实际上已经被埋葬,这本来可以做得更多。孙策其实并没有重用太史慈。

太史慈死前说了一句话:

君子生于世,要想升上天庭宝座,就要背上三尺剑。现在,如果你不追随你的野心,你怎么会死!显然,它不会被重用。如果太史慈投靠刘备或者曹操,那会比投靠孙策的下场好得多。太史慈早就知道刘备了,但遗憾的是他错过了。刘备虽然影响力不大,但正是因为人才匮乏,才会重用太史慈。在正史中,赵云的军事能力应该不如太史慈,而且他还得到了重用。太史慈应该有更大的成就。

曹操曾经派人去太史慈送当归,希望太史慈归顺自己。但显然,太史慈是一个忠诚的人,不会随便背叛他的主人。可惜他这辈子没多少平台可玩,站错边了,不然他就成了关羽张飞那样的名将了。

第三名:朱令

朱令原本是袁绍的部将。在与公孙瓒的部将姬勇作战时,公孙瓒将朱令的家人作为人质,但朱令不为所动,不顾家人安危,这丝毫不影响他参战。虽然冀勇被击败,城市被攻破,所有朱令的家人都被杀害。

从这件事来看,朱令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一个过于理性的人,一个过于看重事业的人。他可以不关心家人的生活。在这一点上,朱令和马超很像,同样不顾全家死活,执意造反。结果曹操杀了马超全家,一般人很难理解。

朱令曾经带领一支军队和刘备一起拦截袁术,迫使袁术投靠袁绍,他吐血而亡。没过多久,刘备背叛了曹操,而朱令则率军回到了曹操身边。

当时曹操依附于袁绍,袁绍派朱令率军帮助曹操作战。战斗结束后,朱令认为曹操是一个英明神武的主将,于是率军投靠了曹操,但是朱令很有个性,有自己的做事风格,连曹操的话都没当回事。

曹操要求朱令带领新军守卫徐囡,并警告朱令要宽大处理军队,但朱令不听。结果,军队造反了,朱令杀了造反的将军,并写信给曹操。曹操责怪朱令不服从他的命令,所以他对朱令有意见。

赤壁之战中,朱令受赵炎控制,从襄阳南下,准备赤壁之战。但曹操在赤壁大败,于是大军撤退。后来,朱令还参加了曹操西征关中和张鲁的战争。265,438+05年后,曹操下令于禁止的军权,停止使用他,因此失去了前途。

从理论上讲,朱令的人格是有缺陷的,但以他的能力,他仍然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明星。只有朱令站在了错误的一边,在跟随曹操之后失去了他的未来。如果朱令投靠刘备,他的前途会更好。可惜当时的刘备,谁也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霸主。

第四名:巨手。

居寿原是冀州赶汉服的专车司机。袁绍占领冀州后,居寿成了袁绍的谋士。他文武双全,向袁绍提出了很多战略建议,比如劝说袁绍迎娶汉献帝,袁绍不听。居寿向袁绍提出了打败公孙瓒的总体战略,袁绍听从了,后来打败了公孙瓒。

菊寿也反对袁绍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去地方做官,会造成分裂,但袁绍还是不听。后来的结果证实了巨手的判断。官渡之战前,沮授向袁绍提出三年竭曹之策,袁绍仍不听,急于开战。

居寿是官渡之战袁绍的监军,手握兵权,威望很高。这实际上成了郭图等人陷害巨手的理由。袁绍瓜分巨手兵权,袁绍派阎良攻打柳岩。沮授认为颜良有勇无谋,心胸狭隘,不能独当一面。袁绍不听,颜良在曹操手下被关羽杀死。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110000大军逃回北方,仅剩800人。鞠寿被曹操俘虏,曹操劝鞠寿投降,但是鞠寿不愿意向曹操投降,他暗自想逃,又被曹操抓了回来。曹操见鞠寿不愿意投降,只好杀了鞠寿。

曹操曾感叹:如果早一点得到巨手,天下早就定了。文武全才的巨寿,不被袁绍重视。如果他跟随曹操,他的五个谋士将变成六个谋士。以沮授的能力,他不亚于于迅这样的战略大师,也不亚于荀攸这样的战术大师。可惜他站错了队,跟着无能的袁绍。如果跟着曹操走,巨寿的成就会高很多。

第五名:高兰。

高览在正史中是袁绍的部将,和张合一样有名,因为他们的名字一起出现在史书中。官渡之战,曹操成功击败淳于琼,烧了吴朝的粮食,袁俊军心大乱。张合、皋兰本是袁绍派来攻打曹骏的,却没有攻下。他们没有完成任务,不敢回去,怕郭图等人陷害,就直接向曹操投降了。

但自张合投降曹操后,步步高升。高兰呢?不详,史书上没有记载。这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么高岚被曹操杀死,要么曹操在高岚身上没用。按道理,高览能和张合一起率军攻曹大营,地位应该和张合平起平坐。高览为什么不受曹操重用?

史书没说的,只能是个谜。在一些歌谣中,皋兰被列为与颜良、文丑、张合并列的河北第四大朝廷栋梁。高兰一点能力都没有,但高兰的结局足以说明他站错了队,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上。

第六名:张任

张任效力于益州牧刘璋。史书上说张任很勇敢,有野心,还有节气。刘备与刘璋战争后,张任与刘备在阜城县交战,被刘备击败。张任退守绵竹,刘璋派李延去见刘备。结果李延直接向刘备投降,张任和刘璋的儿子刘询退守罗城,刘备继续攻打罗城,庞统死在这里。

刘备听说了张任的名声,派人劝他投降,但是张任忠心耿耿,不愿意向刘备投降。刘备为张任叹息,不得不杀了他。张任显然站在了错误的一边。虽然他的忠诚值得称赞,他也不是一个灵活的人,但为了忠诚牺牲自己是很可惜的。

当时刘备在用人的时候,李延后来被刘备重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托付给诸葛亮。如果张任投降了刘备,他也会被重用。可惜张任站错队了。

第七名:沙。

沙是武陵县五溪蛮的首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派张亮联络五溪蛮出兵攻打孙权。至于沙为什么要帮助刘备,刘备应该是给了他们钱,答应了一些政治利益。沙率领一万蛮族参加战争。结果刘备大败,沙被吴军杀死

沙不可能参与吴、蜀之间的斗争,但他参与了。凭借吴国和蜀国的力量,他无法与他们任何一方作战。他只需要保持中立。显然,沙莫克站错了队,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牺牲了一万多人的生命,也给全民带来了灾难。孙权打败刘备后,显然会报复吴蜀蛮夷。

孟达和法是朋友,是老乡。他们随法正投靠了刘璋,后来又随法正投靠了刘备。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孟达攻方陵郡,孟达杀了诸葛亮的妹夫蒯顼,与刘封一起攻占了尚勇郡,镇守当地。

襄樊之战,关羽向刘封、孟达求援,被拒绝了。关羽倒台后,孟达投奔曹魏,受到重用。诸葛亮北伐前,曾引诱孟达归顺蜀汉。于是,沈懿把这件事报告给曹魏,司马懿率军平定孟达。他八天行军1200里,突然出现在孟达面前。

孟达两次背叛旧主,都站错了边。虽然关羽被杀了,但是刘备不一定会杀孟达。刘备不是因为关羽才杀了刘封。史书上很清楚地记载了杀死刘封的原因: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勇猛,天下定下来后会很难控制,劝刘备趁机除掉他。

这与关羽无关,所以梦达不用叛变,刘备也不会杀梦达。但是,孟达还是背叛了刘备,所以背叛了他。孟达投降曹魏,仍不放心,被诸葛亮引诱。结果被司马懿杀死。如果他一心一意,孟达就不会被杀。这也正是孟达站错队的原因,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