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特色
不同地方的苗族服饰各有特色。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上披着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在其他地方,苗族男子一般穿双排扣或左大排扣的短衣服。冬天穿裤子,系大腰带,头上戴蓝色长围巾,脚上多穿打底裤。古代苗族男子留长发,将脊椎骨绑在头上,插木梳或发簪,佩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到了清朝末年,他们不再把头发扎成椎髻,有的把头发改成了长辫子。苗族女装各地差异很大,有几十种款式。但在大多数地区,女性穿的是大领短外套和长短不一的双排扣裙子,有的长及脚,有的短及腿,只有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庙山、湖北宣恩等部分苗族穿大排扣右背衫、阔腿裤。湘西苗族有无领上衣,袖子和裤腿上绣有宽花边,头上缠有格子或蓝色头巾,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有很多种样式,用各种样式的头巾扎在头顶,有的裹着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缠在一个支架上,高高地立在头顶,别具一格。他们的服饰在黔东南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衣服上钉上银饰,形成“银衣”,头上戴着形似牛角的银头饰,高至尺。
海南岛黔东南、湘西、广西融水的苗族,以吃大米为主,也吃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贵州西北部、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的苗族人以玉米、土豆、荞麦种子和燕麦为主食。黔东南苗族人把糯米和蔬菜一起封在坛里,一两个月后再吃。这是一种风味独特的泡菜。饮酒的嗜好很普遍,遇有婚丧喜庆或亲友来访,都要用酒招待客人。
苗族建筑也因地而异。黔东南州的居民住在木制平房和楼房里。建筑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根据山坡坡度在桩上立桩),屋顶双斜。在上层天花板存放谷物和杂物,在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结构,双斜瓦顶或草顶平房,每栋3-5间,为炊事灶或畜圈的“偏楼”。过去,地主或富裕家庭也修建庭院,并修建高墙或石塔加以保护。云南文山苗族居民住宅的墙体多为竹条编织,外贴泥巴,平草屋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更有装屋的权利,就是几根树干交叉盖着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成,用泥糊成墙的房子。一般分为两个房间,人和动物各一间。海南岛的苗族人住在狭长的茅草房里,一楼三室,一个长檐。屋檐下的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四川南部和贵州西北部的大多数苗族人住在草屋顶或瓦屋顶的房子里。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财产由男性继承,家庭主妇在家庭中享有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年长的父母通常由年幼的子女赡养。有些地区有父子同姓的习惯,儿子的名,父亲的姓。平时只叫自己的真名,不叫父亲的名字。受汉族宗法封建主义的影响,有的建立了字代,建立了祠堂,编了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相对自由。青年男女通过“黔东南旅游”、“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唱歌、恋爱、结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女孩房”制度选择好夫妻。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是通过亲戚朋友。苗族妇女有婚后“足不出户”的习俗,尤其是黔东南至今仍有所保留。部分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子”、“娶妻妹”等习俗。
苗族文化苗族有几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苗族保留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习俗。在婚姻方面,苗族普遍比较开放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苗族服饰风格多样,工艺独特,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贵州苗族建筑
苗族地区木材丰富,所以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上下两层,上面一层住人,下面一层住人是牲畜或者杂物。
贵州苗族文化
历史和文化是人民创造的。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是创造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为推动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各支系、各县、各村的服饰有严格的区别。他们衣服的主色调也不一样。所谓“白苗”、“黑苗”、“花苗”、“韩苗”,都是根据其服饰颜色或样式自称或别称,也有根据女裙称之为“长裙苗”、“短裙苗”。其实同为名严,不同地区的女装也不一样。既是“白苗”又是麻栗公的人,都穿着蓝布圆领窄袖,袖衬三黑布,里面是白衣服。领子和胸部露出白色,额头缠绕着白毛巾,白毛巾裹着黑毛巾,黑白分明;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身着青蓝色长裙、百褶裙。所有的领子、袖口和腰身都用五色丝线绣成,头上缠着大约五寸宽、十余尺长的黑蓝色布条。突出的白色在于白布打底裤。
苗族服饰大多饰有花纹、刺绣、绣花、蜡染、编织、里子,十分精美,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从刺绣图案中,我们往往能发现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可谓“意味深长的形式”。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窄袖的领子和袖子上绣有红、黄、蓝、白等图案。图案多为花状、河状。据说这些图案象征着苗族先民生活的地方:红绿波浪纹代表河流,大花代表都城,交错纹代表山脊,花斑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的大花苗爱披绣有三个方形图案的披肩,符合苗族古歌中“葛蚩尤旧训练场有三朵花”的说法。因此,据说它象征着古代的训练场和旗帜,披肩两端的图案代表着过去北京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起源大多与古代苗族和黄帝争夺中原有关。所以不是每一个会织绣苗族服饰图案的男女都可以随意织绣的,什么地方装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代表什么图案,什么身份什么年龄的人应该装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贵州苗族节日
苗族的节日很多,但各个地区的名称和传法都不一样。他们都庆祝春节(也就是客家人年)。一些苗族人在春节期间用糯米喂牛,在牛的角上贴上红纸,冲到井边为牛“照镜子”。此外,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立秋)、八月十五、吃年节(水稻和玉米成熟时)和其他节日都已庆祝。汉明等地的一些苗族人会在七月初秋和八月十五日举行热闹的斗牛。每年正月的“踏花山”是该省苗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幼苗”称“踏华山”奥道,“红苗”称“慈”,意为“不顾坡”。节日活动由两三个家庭联合发起;发起人叫“有厚道”,一般由没有孩子的人来演,为孩子祈福。节日举行前,主人家负责在胡面坝选定的斜坡上种上一根高约两三米的五彩花杆(多为大龙珠),并在花山中布置好酒。届时,远近各村的男男女女都会前来参加。节日期间,内容极其丰富,男青年、女青年选择情侣唱山歌是花山节的主要内容。此外,年轻的男孩子还要跳芦苇帐篷舞,还有斗牛、舞狮等活动,持续几天,非常热闹。苗族也有很多传统的宗教节日。有些苗族人在正月初一> & gt
苗族有什么特点?银饰品
苗族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银饰。
攒钱就是结婚的时候把老虎身上的银饰都戴上,所以姑娘出嫁的时候全身都是百斤银饰。
苗族人住什么,吃什么,有什么民族特色,有什么不同的习俗?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有5000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那曼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书面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系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上,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是旱稻。袋子,荞麦籽,土豆,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都是自己种麻自己纺。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词、情歌等。苗族也擅长跳舞,芦笙舞最受欢迎。
苗族特点苗族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和雾灵山,气候温和,依山傍水,大小水坝星罗棋布。主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桐油等。此外,它还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种植。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从黄河流域到湖南、贵州、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族的苗语支。本来没有民族文字,50年代后期创造了拉丁拼音文字。现在,大多数人使用中文。苗族乐舞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高超。苗族的工艺美术,如采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绚丽多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苗族有很多节日,比如苗年,4月8日,端午节。
苗族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习俗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藏历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将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第一天举行,届时将杀死一头狍子牛,并表演芦笙舞来祭祀祖先。吃饭时邀请亲朋好友聚一聚,以增进感情和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巫术盛行。一些苗族人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苗族以东部方言为主,信仰佛教和道教,苗语称为Bad deib zhal(巴代周)。
饮食习惯
在大部分地区,苗族一日三餐,米饭是主食。炸粑粑是最常见的油炸食品。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大部分肉类来自畜禽养殖。四川、云南的苗族都喜欢吃狗肉,有“苗的狗就是彝族的酒”之说。除了动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调味品,在一些地区甚至有“离不开辣椒”的说法。苗菜有很多种。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青菜和萝卜。大多数苗族人擅长制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欢吃酸菜,酸汤是家家必备。酸汤是米汤或豆腐水,在瓦罐中发酵3-5天,然后可以用来煮鱼和蔬菜。苗族的食物保存一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制成酸味。几乎每个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坛子,统称为酸坛子。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整套技术。油茶是最常见的日常饮品。湘西苗族人还专门制作了一种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汤、辣椒骨、苗乡桂凤汤、棉花菜饼、虫茶、花茶、鱼泥、酸汤鱼等。
三叶草茶
湖南城步县的苗族人会制作一种“茶精”——三叶虫茶,类似茶但不是茶。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此茶放于笼中,蛾亦以其为屎。”说明三叶虫茶最早出现在明初。清光绪《城步地方志》载:“茶八种,可略用。也有茶粗恶,放在旧笼子里。一两年后,茶变成虫,剩下的叫虫茶。集之持久,能大化痰顺气。”城步三叶虫茶作为贡品,进京前后历时170年。
服装特征
黔东南州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总体上保持了我国传统的织、绣、挑、染等工艺,在使用一种主要工艺的同时,还经常使用其他工艺,或挑带绣、或染带绣、或织带绣相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绚丽多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意象为基础,在表达意义、识别民族、分支、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影像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以单线为图案轮廓的线描或近似线描造型技法。从制作技法上看,服饰发展史上的编织、缝制、拼接、裁剪这五种形式,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都是范例,历史层次分明,堪称服饰制作史的陈列馆。从色彩上看,他们善于选择各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努力追求色彩的丰富厚重感,一般为红、黑、白、黄、蓝。从构图上看,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服装整体感的要求。形式上可以分为正装和便装。盛装是一种用于节日礼仪和婚礼的服装,它复杂而华丽,体现了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休闲服,款式比正装款式更安静简洁,用料少,用工少,适合日常穿着。苗族服饰除了正装和便装,还有年龄和地域的区别。
苗族建筑
由于独特的迁徙历史,苗族人民在建筑材料选择和房屋建造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苗族人喜欢木结构建筑,一般都是三层建筑。第一层一般是为了解决斜坡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是...> & gt
苗族的文化特征苗族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群,甚至更早的九里、三苗。
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生活在荆州的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如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以及歌舞、刺绣、编织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苗族人在民间工艺方面也颇有造诣。他们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如刺绣、编织、绘画、蜡染、雕塑、剪纸等等。
苗族刺绣历史悠久。纳雍的苗绣也有几百年的勇敢历史。自种、自纺、自染、自织、自绣、自用线绣等工艺,在纳雍县全境普及了苗寨村舍。苗绣、采花多以自然为题材,结合生活实践,绣出风格高雅、充满民族气息的图案。苗族妇女手工刺绣,有很多种刺绣方法,如平绣绣,板绣,结绣,绉绣,线绣,布绣等。图案精美,耐人寻味,体现了苗族妇女的才华和智慧,可以与其他种类的刺绣相媲美。苗族姑娘都是飞针“挑、织、织、绣”的能手。苗族刺绣的种类之多,工艺之精湛,让其他刺绣种类望尘莫及。苗族刺绣不仅记录了节日、图腾和英雄,还记录了苗族几百年的迁徙历史。在许多苗族刺绣图案中,都有水一样的图案。苗族人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他们的祖先越过山川,跨过长江和黄河,最后来到西南。
苗族刺绣工艺主要是用各种颜色的纱线在头巾、腰带、裙子上绣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风格独特。采花历史悠久,被许多民族广泛使用。有几何图形的刺绣是最重要的。流畅、细腻、简约、自然,无论从色彩还是构图上都充满了审美趣味。用刺绣绣制的裙子、披肩、腰饰、帽子、背包等生活饰品,在传统民族工艺品中独具特色,深受人们的青睐。,
来源:Renren.com;石日记
苗族民族特色急!苗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居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琼等省,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和苗族人的口口相传材料,苗族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祖先是蚩尤。他们在“三苗”时代迁居江汉平原,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迁移至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明清以后,一部分苗族人迁徙到东南亚国家,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迁徙到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系苗语分支,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种方言。由于苗族和汉族长期接触,部分苗族人汉语流利,使用汉语。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苗族特产苗族自治州
民族工艺品包括宋代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织锦,以及苗族和侗族的刺绣、民族服饰和首饰,都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竹编是都匀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的传统手工艺。剪纸是都匀水族聚集的丰禾、洋河、吉昌民族乡特有的剪纸艺术。
荔波风猪
40-60日龄肥乳仔猪剃毛去五脏,再撒上八角、茴香、花椒、草果、桂皮、山奈、生姜、精盐等调料腌制风干,故名风猪。产品远销欧洲、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水蕨菜
蕨菜生于阴湿的山谷,荔波蕨菜主要产于王猛、潮阳、玉屏、老村。在肥沃的土壤中,蕨类植物可以长到一英尺多,但通常只有五英寸左右。蕨菜吃起来又甜又嫩。普通蕨菜味道又苦又浓。可食用部分只有蕨菜芽。但是蕨菜整个植株都可以食用。